上周趕了個尾班車看了今年第一部犯罪動作片《除暴》。
說實話原本以為又是香港千篇一律的警匪片,之前港片復甦了一陣子請了各大影帝坐陣,但可拍題材實在有限,又出現大量跟風之作。來來去去都是那些臥底,諜中諜類的題材,即使動作場景和影帝們演技依然精彩,但不免已經有些審美疲勞。
但《除暴》看完還是比較驚喜的,首先就是電影裡的布景真的讓我這個90後阿姨有種穿越回過去的感覺。
故事是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吳彥祖飾演的悍匪張隼為首的犯罪團夥如何通過高智商邏輯思維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反偵察能力,在數年間在多地犯下的一系列連環殺人劫案。
這部劇所講述的案件並不算複雜,故事更是由縱橫多省8年,90年代內地第一悍匪——張君改編而來。
但是,往往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更加傳奇。
那什麼事情是真實改編的呢?
「不能留下活口。」
電影裡張隼在同夥尚有一口氣的時候選擇迅速回頭滅口,不施救反丟下手雷不留活口。
而張隼的原型張君在管理他的犯罪團夥時確實有這樣一條準則,不能留下活口。而這樣的想法源自於他第一次殺人。
張君年輕時第一次犯下案件,卻因為經驗不足誤傷了同夥,在逃跑的過程中受傷的同夥極易留下被警方追蹤的痕跡,也會影響自己逃跑的效率,於是他果斷選擇了結可能會拖累自己的同夥。足以見得張君極其心狠手辣。
「9.1劫案沒有搶走一分錢。」
那個一分錢都不能讓老鷹拿走的警員,其實在真實事件中對應的是當年在劫案中犧牲的隨行出納員李敬。
當時劫匪們脅迫僅剩的一名經警打開運鈔車的後門,不料鑰匙斷了,氣急敗壞的劫匪向這位經警四槍連發,經警當場死亡。
於是他們又再一次脅迫隨行出納的一個叫李敬的小夥,讓他用鑰匙打開運鈔車的鎖。
當時李敬被四個犯案劫匪用槍指著頭,卻毫不畏縮。反而用力把鑰匙反向一擰,把鑰匙在鎖眼裡擰斷。運鈔車的門徹底打不開了,劫匪們把所有的憤怒都發洩在李敬身上,把李敬當場打死。這位勇敢的小夥用自己的生命保衛了人民的財產。電影的戲劇化渲染遠不及真實事件裡小人物的偉大!
「不讓警察抓到我們,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報復。」
這種說法的確存在,在張君被捕後對警方交代,他曾經想過自己的兩種死法,一是和警察對射,被當場擊斃;二是飲彈自盡。
他不承認能被警察抓住,但最後仍然在子彈上膛的前一秒,被警察抓住並制服,這是這個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的亡命徒沒想到的結局。
「作案前先踩點。」
電影裡張隼總是快一步逃脫,王千源飾演的鐘誠說「警察早就先被盯上了」。老鷹團夥不僅會計算出警速度,練習打靶,觀察地形踩點。
這都能和真實事件中的張君一一對應上,甚至有過之無不及。
張君每次作案前必須踩點,而且是精密的踩點。
包括目標位置周邊的地形地貌、人流車流,警察巡邏的時間,離目標地最近的派出所都會一一摸清。甚至風雨無阻的像上下班打卡似的連續踩點半年,只為了記錄重要的時間節點和數據,並做成總結報告拿來分析。
還曾定製一模一樣仿製珠寶店的模具,帶著手下練習,以便真正實施犯罪的時候做到分毫不差。
只能感嘆一句,有時候決定你命運的不是錢的多少,而是你用錢的方式,如果張君把他的才智用在正道上,指不定又是什麼了不得的人物,而不是臭名昭著的惡人。
「文娟就是娟子。」
電影裡春夏飾演的文娟,也正是張君最喜愛的其中一個情婦,楊明燕,小名娟子。他不僅為了楊明燕拋棄了之前的女人,甚至還在身背數條命案的時候和楊明燕大擺酒席結婚。
而警察也確實如電影裡所演的一樣,在抓捕過程中隱匿在附近的住所對楊明燕進行了嚴密的監控。
「一直下雨的地方。」
原電影裡說的一直下雨的地方,是張隼獨有的暗號,地點在是澡堂。事實上這個下雨的地方,的確是張君碰頭的暗號,也是當年張君被捕的地方,雖然不是在澡堂,但經過刑偵人員的排查,也找出了碰頭的地點。
「關於續集。」
電影在大部分情節上尊重事實,吳彥祖也在微博裡預告了《除暴》還會有下一步。
老實說當時看完電影熱血澎湃的我回家第一時間查了這個電影的真實案件的原型,特別查了一下電影鍾誠的原型。
如果說有第二部,是根據真實案件繼續鍾誠的故事,我覺得大可不必了。電影裡鍾誠對應的現實中的原型,也曾經是一個大義凜然,衝鋒在前,即使身處險境,也不後退半步的警界先鋒。但他的下場,甚至比張君更戲劇更可悲。
因為電影之所以浪漫在於,我們能讓英雄永遠留在電影的舞臺裡。
#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