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頂商人胡雪巖「圓世」之道:罰捐代罪巧籌軍款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胡雪巖「圓世」之道

  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深諳「圓世」之道。這位晚清巨賈一生不但遊刃商場,而且突破了千百年來商人地位低微的封建傳統,官至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他的處世之道有著怎樣的心理學背景呢?這樣的心理特徵又是如何影響其人生商政決策的呢?

  一代「紅頂商人」胡雪巖,深諳「圓世」之道。他的圓世態度,概括來講即審時度勢、圓融變通、全盤把握、靈活應對。後人總結其處世哲學的要義,所謂通是權和變,活是趨向、目際,融是狀態,滿是結局。這位晚清巨賈一生不但遊刃商場,而且突破了千百年來商人地位低微的封建傳統,官至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

  他的處世之道有著怎樣的心理學背景呢?這樣的心理特徵又是如何影響其人生商政決策的呢?

  罰捐代罪巧籌軍款

  胡雪巖發跡之時,就曾經獨具慧眼地相中了一位頗有發展潛質的落魄書生作為其日後的官場靠山,此人就是王有齡。他出身官宦世家,後因家道中落而致其而立之年仍窮困潦倒、無所事事。胡雪巖資助了王有齡五百兩銀子,讓他進京託關係取得個官職。此後王有齡官運亨通,平步青雲。王有齡升官之後並沒有忘記苦難時期胡雪巖的幫助,對他的錢莊事業大加援手。隨著王有齡的不斷高升,胡雪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王有齡竟然在與太平軍作戰中因守城失敗而自縊!官場上的靠山轟然倒塌。而此時,左宗棠經曾國藩保薦繼任浙江巡撫,可偏偏這位新官對胡雪巖抱有很強的偏見。該怎樣打通這個關節呢?

  胡雪巖多方打聽,終於發現左宗棠正為籌措軍餉一事發愁。他的部隊在安徽時就已經5個月沒發過軍餉了,這次進兵浙江,拖欠軍餉的情況不但沒有得到解決,反而更加嚴重。對此,胡雪巖有一條妙計在心,謂之「罰捐代罪」。

  史料記載,當時的軍隊籌餉大致有兩種:一是辦釐金,所謂釐金指的是舊中國一種商業稅;二即是勸捐,廣發文書通告,勸有錢人捐助軍餉。而當時左宗棠的難處在於釐金難籌,勸捐難為。為此,左宗棠絞盡腦汁都不得要領。而胡雪巖把主意打在了誰都不敢去想的人——太平軍逃兵身上。這樣做有如下三項好處。

  1.可助太平軍舊部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當時太平軍已經日漸式微,洪楊一旦被平定,就要依國法嚴懲。如今有此一途保命安身,當然頗具誘惑力。而且破小財而消大災,何樂而不為。

  2.可助左宗棠籌措軍餉。

  太平軍盤踞東南十幾年,多年來搜刮的財富著實不少。此舉一出,以太平軍舊部人數之眾,罰得起的亦不在少數,實在大為有利可圖。

  3.可助朝廷減輕政務負擔,休養生息。

  太平天國一役牽涉人數太多,辦不勝辦。株連過眾,擾攘不安,亦非大亂之後的休養生息之道;所以最好的處置辦法是,網開一面,予人自新之路。

  由此,胡雪巖建議左宗棠發布招安文書,言太平軍人願意歸撫者,只需略領薄懲,則既往不咎,而且認打認罰,各聽其便。

  胡雪巖獻計之時,看似助人排憂而不涉及私利,其實,他才是這筆買賣中的最大受益者。因為胡雪巖不僅贏得了新靠山,還獲得了一批潛在的客戶,真是一箭雙鵰。

  就心理學而言,胡雪巖的「罰捐代罪」計謀是橫向思維的傑出體現。從表面上看似乎是靈光乍現,而實際上蘊涵了深厚的決策功力。

  當時清軍與太平軍可謂不共戴天,能將兩者的共同利益綁在一起,就是跳出了單一思維的定勢心理。誠如英國著名政治家和作家班傑明·迪斯雷利(1804—1881)所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時勢變幻是社會發展的常態,對於政治家和商人來說認識到這一點尤為重要。只有全盤考慮,將思維橫向拓展,去建立超越常規的思維連結,才能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

  吸納「逆財」有驚無險

  胡雪巖的太平軍買賣不止做了這一單。借幫助左宗棠籌措軍款的機會,他驗證了自己對於時局的判斷,既然有了這樣的經驗,當然不能就此收手。史料也表明,在此之後,胡雪巖再次果敢決斷,通過吸納「逆財」壯大了自己的產業。

  錢莊作為清末金融機構的主要形式,主要職能與現代社會的銀行類似。所謂金融,就是將資金融通。錢莊的生意簡而言之,就是一方面以較低的利息吸收客戶的存款,另一方面將吸收來的資金以較高的利息借貸給另一個客戶群體,兩個利率的差額帶來的收益即錢莊生意的商業利潤。作為商人,要追求利潤最大化,當然不能局限於零存零取的繁雜而薄利的生意。要賺大錢,做大事業,就必須做「大手筆」。但高回報往往伴隨著高風險,想投資大項目,就要有大融資,而這兩個方面都是需要冒一冒險的。

  單從吸收存款者一方面來說,當然最好是有大客戶,且大客戶的存款不要利息。在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之際,胡雪巖再次將目光投向了太平軍逃亡士兵。他決定讓自己的阜康錢莊私下開設接收太平軍逃亡兵將存款的業務!

  從親朋好友到商場夥伴無不為他這樣的決策感到驚駭:這太冒險了吧?!

  在當時,這樣的舉動首先來說是含有幫助反賊藏匿私產的罪嫌的。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朝廷自然要追捕「逆賊」,按慣例要抄沒他們的家產。代理太平軍存款的風聲一旦走漏,官府追查「逆產」到錢莊,錢莊就必須報繳官庫,還有可能被治以「助逆」罪。

  再者,將來被捕的太平軍遇赦開釋,來錢莊要取回自己的存款,按規矩錢莊又必須照付本息,而存款已經上繳官府,如此一來阜康錢莊無異於雞飛蛋打,吃「倒帳」認賠錢了。然而,在看似如此巨大的風險面前,胡雪巖卻有另外一番打算:

  第一,吸納這筆存款的難度小,成本低。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太平天國倒臺,太平軍兵將自然面臨一場大劫。改頭換面,隱姓埋名逃到天涯海角暫避風頭,這倒容易。難的是巨額的財產在亂世之中不易轉移,沒有個穩妥的安置。與官府關係莫逆的阜康錢莊能敞開大門,當然是個絕佳選擇。所謂成本低,是說這幫逃亡將士,能有人幫忙保管「逆產」,能夠保本已經阿彌陀佛,還怎麼會奢求利息呢?

  第二,胡雪巖料到:官府一定不會追查!一來,再大的劫數也有始有終。早期定然嚴拿嚴辦,但待時日一久,局面安定,朝廷總不能讓國家總陷於腥風血雨之中。首惡當然必懲,而眾多脅從最終不過是不了了之。二來,官軍也不都是善人,捉到太平軍兵將自然先搜刮一番為自己謀些私利。如果一定追查所謂「逆產」,豈不是要追到自己頭上?亂世之中,不論哪方,其實都但求自保,這當中的空子就成了胡雪巖的家產。三來,即便追查,胡雪巖仍可理直氣壯地辯解:「人家來存款的時候,額頭上沒有寫著『我是長毛』。化名來存,哪個曉得他的身分?」

  胡雪巖此局打了一記漂亮的擦邊球,合理地利用了朝廷的規則與潛規則,突破慣例的束縛,成就了商場決策的經典。

  有趣的是,在現代社會中,新生出一批法律專才,他們熟讀法典,為的不是循規蹈矩,卻恰恰是幫人「鑽法律空子」。這些人提供諸如「合理避稅」之類的服務,不知是否受到了胡雪巖經商之道的啟發呢?

  胡雪巖是怎麼敗亡的

  胡雪巖在50多歲時,走到了他人生最輝煌的頂峰,成為一名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然而,當時清朝的兩位重臣——左宗棠和李鴻章的明爭暗鬥卻越來越激烈。李鴻章發現,左宗棠之所以能為朝廷立下那麼多的功勞,都是因為胡雪巖在後面的支持,所以提出「倒左先倒胡」。

  1883年,法軍進攻駐越南的清軍,中法戰爭無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再召左宗棠入軍機。李鴻章和盛宣懷趁左宗棠不在兩江,準備向胡雪巖下手。此時胡雪巖為打破洋人對蠶絲市場的壟斷,出巨資高價收購了大量的蠶絲。胡雪巖商場上的對手盛宣懷抓住這一時機,加入李鴻章陣營。他通過電報掌握胡雪巖生絲買賣的情況,一邊收購生絲,向胡雪巖的客戶出售,一邊聯絡各地商人和洋行買辦,叫他們今年偏偏不買胡雪巖的絲,致使胡雪巖的生絲庫存日多,資金日緊。

  這時候,胡雪巖歷年為左宗棠行軍打仗所籌集的80萬兩借款正趕上到期,這筆款雖然是清廷借的,經手人卻是胡雪巖,外國銀行只管找胡雪巖要錢。這筆借款每年由各省協餉來補償給胡雪巖,照理說每年的協餉一到,上海道臺府就會把錢送給胡雪巖,以備他還款之用。盛宣懷在此卻動了手腳,他找到上海道臺邵友濂,直言李鴻章有意緩發這筆協餉。同時,李鴻章又把胡雪巖向外國銀行貸款時,多加利息的事情抖露出來,慈禧太后得知後大怒。

  此後,盛宣懷串通好外國銀行向胡雪巖催款。由於事發突然,胡雪巖只好將他阜康銀行各地錢莊的錢調來80萬兩銀子,先補上這個窟窿。他認為雖然緩發,但協餉不久後總歸可以拿到。然而李鴻章和盛宣懷卻給了胡雪巖致命一擊,他們估計胡雪巖的阜康銀行資金已經調空之時,就託人到錢莊提款擠兌。

  擠兌先在上海開始了。盛宣懷在上海坐鎮,自然把聲勢搞得很大。胡雪巖這時候才想起了左宗棠,趕快去發電報。殊不知盛宣懷暗中叫人將電報扣下,左宗棠始終沒能收到這份電報。胡雪巖此時只好把他的地契和房產押了出去,同時廉價賣掉積存的蠶絲,希望能夠捱過擠兌風潮。不想這次風潮竟是愈演愈烈,各地阜康錢莊早已經人山人海。胡雪巖這才如夢方醒,當他知道是盛宣懷和李鴻章有意算計時,明白自己這一回是徹底完了。

  不久,胡雪巖在憂憤中死去。

  (本文摘自《決策中的心理學》,嶽曉東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定價:25.00元)

相關焦點

  • 輸得起的贏家:「紅頂商人」胡雪巖《胡雪巖的人生經營課》第2講
    內容簡介胡雪巖一生的是非功過褒貶不一,本書只剖析他人生經營之道。胡雪巖的成功,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他善於用人,以長取人,不求完人。他說一個人最大的本事,就是用人的本事。這樣的本事也最終成為他成功的最大砝碼。
  • 馬雲說胡雪巖是一個壞的榜樣,金錢帝國一夜崩潰,只因犯了這個錯
    胡雪巖結識左宗棠是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胡雪巖因為給左宗棠出了一個「罰捐代罪」的計策,為左宗棠解決了軍餉事宜,自此得到了左宗棠的賞識! 後來在左宗棠西徵的時候,胡雪巖憑藉著自己的個人財力和信用,不止自己捐給了左宗棠一筆軍費,還幫助左宗棠拿到了外國銀行的貸款! 這也是左宗棠為什麼要說:西徵之事胡雪巖功勞不輸於任何衝鋒陷陣的將領,他雖然出生商賈,但卻有豪俠之概!
  • 紅頂商人胡雪巖,為什麼會失敗,因為他把對手逼上了絕路
    他聯手上海名妓胡寶玉狠狠地戲弄了丁日昌,使他顏面掃地,從而使丁日昌對他恨之入骨,想盡辦法要鬥垮他。 朝廷接到丁日昌舉報胡雪巖在軍購中有貪汙行為後,因為胡的功勞,也只是要求他退出貪汙的260萬兩銀子,沒有其它懲罰。對於有300萬兩家產的胡雪巖來說,這只是一個小數目。胡雪巖垮臺的直接原因是他和英國商人爭奪生絲。為了控制生絲的價格,獲取最大的利潤,胡雪巖動用了兩千萬兩白銀,收購了江浙一帶所有的生絲,使英國商人無絲可收。
  • 胡雪巖的經商智慧:做生意沒本錢怎麼辦?讓競爭對手心甘情願送來
    可是,杭州城被太平軍攻破後,胡雪巖的錢莊被摧毀,賠了個精光。杭州被左宗棠收復後,胡雪巖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開始為浙江巡撫衙門籌糧籌銀,但他畢竟是一個商人,一直想將杭州的錢莊重新開起來,可當時的胡雪巖,手中並沒有多餘的銀子。在沒銀子的情況下,如何才能將錢莊開起來呢?
  • 胡雪巖為何結局那麼慘?因為他犯了商人的大忌
    要說我國最有名的紅頂商人可以說就是胡雪巖了,這位可以說是商人的典範了,在國家有難的時候二話不說便幫忙。雖然有人說這是胡雪巖的投資,但是要知道無論他的目的是什麼,但是他做的事情確實不可磨滅的。
  • 這書說盡為商之道!
    今天小編要為大家推薦高陽的——《紅頂商人胡雪巖(珍藏版大全集)》一部馬雲讀過兩遍,講透中國傳統商人生存之道的至高經典!《紅頂商人胡雪巖》高陽 著講透中國傳統商人生存之道的至高經典!但皇權無邊,必然無情,商人的命運並不在自己手中!胡雪巖,是所有中國商人的財富偶像。他在時代變革中的生存之道,就是講透中國傳統商人生存之道的最好寫照。
  • 胡雪巖臨終前留下三個遺囑:後世子孫第一不要經商,第二不得從政
    胡雪巖結識左宗棠是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胡雪巖因為給左宗棠出了一個「罰捐代罪」的計策,為左宗棠解決了軍餉事宜,自此得到了左宗棠的賞識!後來在左宗棠西徵的時候,胡雪巖憑藉著自己的個人財力和信用,不止自己捐給了左宗棠一筆軍費,還幫助左宗棠拿到了外國銀行的貸款!
  • 清末首富胡雪巖,花重金娶民女,新婚之夜卻把人休了
    清朝年間,有一次,胡雪巖上街溜達,迷上了一位美貌姑娘,沒想到,那姑娘根本不搭理他。胡雪巖不信邪,第二天重金上門,姑娘乖乖嫁了,但是,胡雪巖新婚之夜做了一件奇葩事,驚呆了所有人。所以,胡雪巖第二天就拿著7000大洋,找到姑娘的父親,說要娶他女兒。老爺子不過是裁縫店小老闆,看著胡雪巖財大氣粗的樣子,才知曉他就是慈禧太后御賜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乖乖答應嫁女兒。
  • 胡雪巖死後,下葬時家人撕下其衣角,盜墓賊不屑去偷
    在世人的眼中他不僅僅是一個有錢的商人,而是一個有靈魂的英雄。 他叫胡雪巖,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商幫"之一的徽商的代表人物。他從一窮二白,到"紅頂商人",最後鬱鬱而終。跌宕起伏的一生,從塵埃之毫末走上人生的巔峰時刻,嘆惋的是晚景悽涼成為最終的犧牲品。
  • 「清朝首富」胡雪巖,將自己活成帝王 1妻12妾,網友:私生活混亂
    胡雪巖,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巖,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也是現在著名的徽商代表人物。胡雪巖不僅在商業上很有頭腦,在政治和國事上也很有見地。而這位「紅頂商人」還有不為人知的一面:荒淫無度,極度好色,私生活泛濫。13歲的胡雪巖隻身來到杭州打拼,憑藉他的機靈才幹有了些財產,後來生意越做越大。
  • 紅頂商人胡雪巖有多厲害?3個小故事告訴你:生意原來可以這樣做
    清朝末年流傳有一句話,「南有胡雪巖,北有大盛魁」。大盛魁指的是清朝山西人所開辦的一個商號,這個商號是當時國內對蒙貿易最大的商號,胡雪巖是清朝首富。這句話的意思是,他一人的財富足以比過整個商號,當然可能會有誇大的成分,但也足夠說明胡雪巖的財富之多。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子孫:勿近白虎
    胡雪巖用公庫裡的銀兩讓湖州老百姓養蠶,並以包收的形式低價收購蠶絲賣至上海,變現後得到的現金再交還於公庫。 至此胡雪巖開啟了"紅頂商人"的人生歷程。 此後隨著王有齡官位不斷地提高胡雪巖又以其敏感的商業嗅覺不斷地斂財,甚至於被王有齡委以辦糧械、綜理漕運等重任,在庚申之變中私自挪用大量的軍費到自己的錢莊中,可以說當時一半的戰時軍費都成為胡雪巖手中的籌碼。 但是,事情也在不斷的變化。清鹹豐十一年底, 王有齡兵敗而亡,胡雪巖只能另尋靠山。
  • 胡雪巖臨死告誡,「勿近白虎」,是什麼意思?
    清末紅頂商人"胡雪巖「,破產去世之時,留下一句警示遺言:勿近白虎許多人會費解,勿近白虎 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靜心鬥膽,為大家講解一下這胡雪巖說出這四個字的確切含義。要懂得胡雪巖為何要說出這幾個字,作為遺言,我們必須了解一下胡雪巖的一生經歷簡要的說一下胡雪巖:本名光墉,字,雪巖,安徽績溪人,13歲移居杭州,清末著名的徽商代表,號稱紅頂商人發跡歷史,在清末的鹹豐十一年,由於當時的太平軍進攻杭州
  • 晚清首富胡雪巖,臨終前告誡後人:勿近白虎
    二:胡雪巖成為紅頂商人登上首富寶座。 因為胡雪巖的輔助,左宗棠也為朝廷立下了越來越多的汗馬功勞,但是政治鬥爭遠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殘酷,雖然左宗棠和李鴻章同為朝廷的股肱之臣,但是兩個人卻勢同水火,李鴻章看到了左宗棠和胡雪巖之間的關聯後
  • 晚清首富胡雪巖的龐大商業帝國,為什麼三天之內就轟然倒塌?
    胡雪巖的失敗與其說是他遭到了養商的排擠和對手盛懷宣的打擊,倒不如說是古代商人的終極命運。 農業文明下的士農工商,商人的地位永遠排在最後,即便當年胡雪巖在左宗棠的庇護下,呼風喚雨,權勢燻天,42歲成為首富,官居二品,頭戴紅珊瑚,身著黃馬褂,成為晚清最著名的紅頂商人。 但他和那些經由科舉途徑出身的官宦比較起來,總有一段無法彌補的心理差距,也預示著他的結局。
  • 胡雪巖:一個人,當你沒錢沒資源時,巧用勢和利,遲早成大事
    ——胡雪巖胡雪巖,安徽績溪人,清朝首富,著名的紅頂商人,一生深諳「勢」和「利」之道。民間有俗話稱:「為官須看曾國藩,為商必讀胡雪巖」,可見這二人,將權勢和財富演繹得多麼淋漓盡致。胡雪巖雖然出生貧寒,但卻人窮志不短,不僅心懷大志,而且深諳財富之道,欲要取利,先要取勢,欲要翻身,先要捨出,方可借東風行萬裡。而這一切,似乎都是他的提前布局和規劃。
  • 《胡雪巖全傳》:越早擁有這3種能力,越早得到賞識
    紅頂商人胡雪巖古人云「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胡雪巖從一個錢莊的學徒,一步步成為名赫一時的紅頂商人,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他選人用人的能力。劉慶生只是信和當鋪的一個夥計,自己一個人在杭州謀差事,因為月銀微薄,只能將妻子和孩子放在老家,飽受思念之苦,但是胡雪巖卻認為他是可造之材,經過胡雪巖的一番考察,認為他身上具備這3種能力,於是放心地將自己阜康錢莊交給他打理,後面的事情證明了胡雪巖的確眼光獨到,劉慶生將阜康錢莊打理的井井有條。
  • 胡雪巖死前將壽衣一角交給盜墓賊,為何賊轉身就走,首富墓都不盜
    這是我國清朝時期十分著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巖臨終前說的一段話,他一生在商場叱吒風雲,一手操辦起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所擁有的財富累積起來甚至能稱得上「清朝第一首富」,可最終這份輝煌也煙消雲散。由於牽扯官場之爭,讓他一生累積的財富在數日之間轟然倒塌,這樣巨大的打擊讓胡雪巖一蹶不振,最終鬱鬱而終,在臨走之前留下了上面那句話,除此之外,他還讓自己的九姨太撕下了一角壽衣交給了一個神秘人,這其中發生了什麼呢
  • 胡雪巖忠告:一個人想要發財,靠的不是錢和人脈,早學會早受益!
    而胡雪巖的致富之道或許會給你帶來幫助和啟發。說到胡雪巖,可以說是近代最成功的商人,被稱為」紅頂商人「,也是徽商的代表人物。胡雪巖出生在動蕩的亂世,卻憑藉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從創辦福州船政局發家,果斷借外款1195萬兩,很多人都覺得他這是在」玩命「,但胡雪巖最終成功了。胡雪巖在全國各地籌辦私人錢莊,被稱為」活財神「,後來胡雪巖的生意越做越大,並且受歡迎時還官居二品。
  • 胡雪巖:人微言輕時,做好這3件事,早晚時來運轉
    而胡雪巖連私塾也沒有上幾天,自幼喪父,早早入社會打工,當過跑堂的小夥計、錢莊的學徒和雜役,最後逆襲成為晚清首富、紅頂商人。那麼,胡雪巖的人生經歷能夠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胡雪巖在當錢莊夥計的時候,勤勞又善良,辦事又靈活,與周圍人的關係處理得很好,因此深得掌柜的賞識。又因為錢莊掌柜的沒有後代,所以他把胡雪巖當作親生兒子一樣看待和培養。掌柜臨終之際,把錢莊悉數託付給胡雪巖。這所價值5000兩銀子的錢莊,堪稱胡雪巖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