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塑中的世界」,以詩篇鑄就人類總體意識和精神高度

2020-12-24 澎湃新聞

原創 張瀅瑩 文學報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

人類生活的幾乎所有瞬間,詩歌始終在場,記錄、表達,更以最輕捷的形式將人與人之間的記憶和情感傳遞向遠方。2020年,一場蔓延至今的新冠疫情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乃至看待世界的方式,許多以往被有意無意忽略的問題浮出水面,這其中既有人類需求與地球資源之間的矛盾,也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因各種姿態和立場造成的裂隙。站在這一特殊時刻,詩歌是否一如既往地為人們的精神世界作出指引,又在短短的詩行間承載著怎樣的內涵和意義?日前,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幾十位詩人通過主題研討和朗誦就相關議題展開交流,也為詩歌的當下性和使命感留下一份溫暖的註腳。

如白居易在《與元九書》所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詩歌與詩人所處的現實有著與生俱來的內在關聯。在詩歌周開幕式上,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表示,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詩人:「今天的中國無論是在經濟上的快速發展還是長期保持的社會穩定格局,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奇蹟,而我們今天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需要我們的詩人來參與來見證來書寫。」

■ 詩歌周開幕式現場

仍在蔓延的新冠疫情從整體上改變了世界,在吉狄馬加看來,這場疫情所帶來的國家間的關係、地緣政治的關係、不同族群的關係、不同價值體系的關係、不同經濟體的關係,實際上都已經被深刻地重塑。今年六月,他曾以《裂開的星球——獻給全人類和所有的生命》對人類和自然的關係進行拷問。這首擁有厚重哲學意涵的長詩中,吉狄馬加說,「這是救贖自己的時候了,不能再有差錯,因為失誤 / 將意味著最後的毀滅」,這也是他通過詩歌對於當下世界面臨境遇的種種疑問的一種回答。面對這場仍在全球許多國家肆虐的疫情,許多人哀嘆:世界再也回不到從前。但他卻看到了雖然被深刻改變、但卻必將到來的明天——「我始終相信,明天依然會來臨,而人類的眼睛將會看到一個已經被改變的世界,仍然是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家園。」與此同時,一種緊迫的使命感正催促著詩人對周遭世界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問,如吉狄馬加所言,「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偉大的詩歌同時體是相通的,詩人的使命感也越來越緊迫,而偉大的詩人一定是具備人類總體意識和精神高度的寫作者、發現者、創設者和命名者。」

詩人需要對人類情感、公共事件有表達的意願和情感衝動

作為本屆詩歌周的主題,「我們共同的星球——見證詩歌的溫暖和力量」恰切有力地回應了部分人關於「大疫面前,詩歌是否還有效」的疑問。疫情期間,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成都市文聯主席梁平觀察到了兩種不同的反應和聲音,一種來自許多在第一時間寫就作品的詩人:「哪怕他到不了一線,但他的心已經到了一線,且不管寫作水平如何,這種寫作的態度是值得讚賞、值得尊敬的」。另外一種聲音,則衍生於德國社會學家阿多諾的名言「奧斯維辛之後,寫詩是可恥的」。早春伊始,梁平就以自己的生命體驗書寫與疫情相關的詩作,並寫就了《這個春天為什麼不可以寫詩》,作為對於公共災難之後這種「雜音」的回應。在這首詩作中,他的憤慨不加掩飾:「一個詩人在這個春天保持沉默,/如果把沉默引以為至高無上,/比一個戰士臨陣脫逃,更羞恥。」

■ 佩索阿

以詩人佩索阿為例,在關於一個孩子死去的詩篇《是的,我知道這很自然》中,梁平讀到的是直截了當、與尋常寫作風格完全不同的暴怒的佩索阿,也是讓他心生敬佩的佩索阿:「他在這首詩中表現出的正義感、痛苦感深深打動了我。一個詩人需要對人類情感、公共事件有表達的意願和情感衝動。」在論壇上,他以此重申:面對公共災難,詩人是可以寫詩的,而且非常應該寫詩,「每一個寫作者,以文字的方式參與到這樣一種公共災難當中,與那些受難的生命共呼吸同命運,都是值得尊敬的」。

於非常時期的詩歌寫作,本身就對寫作者提出了額外的要求。在《詩刊》社副主編、評論家霍俊明看來,詩歌創作在文學標準、詩歌標準之外,於此期間所關涉的是寫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擔當意識,「比如說,當疫情全球化傳播的時候,瘟疫跟生命發生直接關聯的時候,如果詩人能夠『說話』,是非常可貴的」。詩人在此時期的創作不止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往往更面對著尋求共鳴和情感慰藉的更廣大讀者,因此,如何拿出經得起衡量和考驗的詩篇,是一份綜合詩人思考力、判斷力和表達力的試卷,這樣的書寫必定帶有難度,也更善於發揮詩歌提煉時代、安慰人心的優勢。「詩人用詩歌來表達時代,這本身值得尊敬。因為這個時候,詩人是在用一個生命體說話。」

■ 詩歌周嘉賓合照

流行性疾病對於詩歌的考驗,也恰是詩人林雪眼中這一文體發揮自身優勢的時候:「從個人和集體的叛逆中找到力量,從而將人類語言提升到最高的復原力,反過來去尋求團結和希望,將社會和文化從恐懼、痛苦,不確定性中擺脫出來。」她認為在危機時期,各國需要深刻了解這一點,並強化文化保護,「因為這是唯一使我們能夠渡過難關的辦法」。對此,詩人閻安的態度是——哪怕世界末日到來,詩人都要保持覺醒的狀態,勇於擔當。疫情所帶來的暫時隔離,恰恰提醒了閻安:人與人之間是分不開的。「雖然疫情讓我們在物理上、地理上有一定阻隔,但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等多種方式交流,此外我們還有強大的回憶,人類還是可以緊密地互聯。」這種關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識,也揭示了各地區的人類之間存在高度的相互依存性,而在閻安看來,這一事實將會越來越尖銳地體現出來,「只有在這個方向上延續思考,才會有真正清醒的認知。詩人必須要做出自己有效的回應」。

詩歌中蘊含讓人超脫個體局限、成為總體的人的能力

事實上,疫情膠著的那一階段,詩歌的確為更多人帶來了普遍意義上的心靈慰藉。以一種詩意的闡述,哥倫比亞詩人李戈說,在幾個月的隔離中,人們已經看到了詩句如何從行星的各個角落「大喊大叫」,「詩人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無論多少字句被掩蓋,詩篇將會通過縫隙傳遞出去」。這種傳遞,在美國詩人小易的理解中是一種有效的力量:「這些詩人想用最少的語言表述最強有力的意思,也許想療愈我們的世界,讓它變得更好,也許恰恰相反。詩人的力量在於他們的動機,而詩歌便是其中的精神媒介。」俄羅斯詩人伊琳娜參與了比以往更多的線上詩歌活動,與來自世界各國的詩人無界交流。疫情使她意識到全新的時代已經開始,面對和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時,詩人也要理解並以新的時代眼光來寫作:「詩人為誰寫詩?我們寫詩是為了幫助其他人,通過我們的感受來理解新的世界。」在國內疫情已經緩解了幾個月後,詩人施施然收到了來自一位正在居家隔離的埃及學者的信件,希望她能分享自己對於疫情的感受。收到她反饋的詩作後,埃及學者深受感動,很快將這組詩歌翻譯刊發。「大疫當前,再沒有種族、膚色的區分,詩歌打通了我們彼此的心靈和情感,安慰著都曾遭遇重創的靈魂。」施施然說。

來自詩歌的鼓舞和安慰力量,有時也從細節中展現——此次詩歌周的嘉賓、詩人晴朗李寒開有一家小眾的詩歌專業書店,在年初線下經營一片慘澹時,他發現書店的詩集銷量卻並未受到太大衝擊。與以往購書者多是詩人、寫作者的情況相比,那段時間裡,許多陌生的普通讀者通過網絡查詢,向書店訂購了自己喜歡的詩集。「他們本身並非詩人,僅僅是出於對詩歌的熱愛。這足以令人欣慰。」作為詩人和譯者,這一時期,晴朗李寒在家中翻譯了俄羅斯詩人鮑裡斯·雷日伊的十幾首詩,校譯了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最後一節的25首詩,自己也寫下了十幾首詩歌。他坦言,詩歌伴他度過了那段最煎熬的時光,幫助他擺脫了身心的雙重困境。「我們不必反覆向人們解釋詩歌『有用』『無用』的道理。這段時間以來那麼多的人在用不同方式、通過各種平臺閱讀詩歌。肉身可以隔離,而人們的情感無法隔離,人們藉助詩歌,找到了共鳴。」

■ 帕斯捷爾納克

一個擺在所有人面前的嚴酷事實是,無論是身處疫情地區,還是在遙遠的他方安然居家,沒有人能徹底置身事外。許多人的內心體驗和《詩潮》主編、詩人劉川如出一轍:「我」被分裂成了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與遠方有關、和世界有一種互相影響的總體性的「我」,一部分是由於疫情的隔離,與世界切割開來作為個體的「我」。這種對大多數人都成立的分裂感,為詩人的書寫帶來了難度,也提供了一次釐清的機會,「我們需要回到對於文學和文化的本質理解上去,『文』原本有花紋、裝飾之意,代表著文學修辭的一面,而詩則是詩人『思』的工具,要讓詩歌在修辭之外,更多地發揮對人的激勵作用。詩歌中蘊含有讓人超脫個體的局限,成為總體的人的能力。」在疫情之下,關於詩歌本初的問題也再次凸顯,如《上海文學》副社長、詩人張予佳所說,詩來源於靈魂的焦灼與困苦,也來自難以解決的對外在世界的迷茫等問題,而將詩歌刻寫下來,其作用則在於永遠保持和世界緊張但是平衡的關係,為我們短視、苟安的生活帶來希望。

可以說,他們的感受,正應和了吉狄馬加在致辭中的呼籲:「在人類正在經歷最艱難的時刻,詩人和詩歌更應該承擔起引領人類精神的崇高使命,要把捍衛自由、公平和正義作為我們共同的責任;為了促進全人類的和平、進步與發展,我們要用詩歌去打破任何形式的壁壘和隔離,要為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合理和人道的世界作出我們的貢獻。」

在新時代條件下,凸顯成渝詩人的文化特性和個性

出於疫情防控需要,經調整後的詩歌周活動多集中於嘉賓所駐地,也因此擁有了更多對話和理性思考的空間。在「疫情以來的人類世界與詩歌表達」之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詩歌表達」也成為本屆詩歌周嘉賓們探討的中心議題。

自古以來,巴蜀地區湧現了數百位知名詩人,也誕生過無數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以詩章的方式將這片豐饒之地鐫刻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長卷中。及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伴隨著中國當代詩歌的爆發性發展,成都乃至成渝作為中國詩歌重鎮再度發出耀眼光芒。在霍俊明的梳理中,第三代詩歌運動的策源地就在成渝地區,「這裡推出了上百位重要詩人,包括中國最重要的詩歌流派、詩歌文本和觀念是在這裡產生的,對中國先鋒詩歌運動起到了特別重要的推動作用。」如梁平所言,「詩歌在成渝是一個特別特殊的符號,這個符號是整個中國必須認可的,其中所湧現的詩人和詩作,足以成為詩歌重鎮的擔當」,如今,作為國家重要戰略的成渝雙城經濟圈的融合,也進一步提升了兩地文化交流的活躍度。

■ 於杜甫草堂舉行的詩歌朗誦會

作為外省詩人,當談及成渝詩歌如旗幟和地標一樣的存在時,林雪內心往往會浮現一個詞:致敬。「我們向這種詩歌致敬,向多年來傳播詩歌文化,在繼承文化遺產的同時又在創造新的遺產的詩人們致敬。」感慨於川渝地區豐富的文學和歷史遺存,《詩歌月刊》主編、詩人李雲將其視作詩歌創作的一座寶庫。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如火如荼的進展中,他所看到的是一種來自於文化的源頭:「成渝兩地都是巴山蜀水的文化象徵,可以說是詩歌的自覺和文化的自覺帶來了經濟圈。面對如今的詩歌語境和經由『經濟圈』所推動和湧現的社會新發展,詩人要鍛鍊,要用當下的理念寫好當下。」

「巴蜀的詩歌特質強調城市文化和市民文化,內容和當時的市民生活幾乎是重合的。」以《中國藝術報》總編康偉的觀察,當如今的城市生活發生相當大的改變,既有對歷史的繼承也有對新時代的融入時,經濟、科技都與詩歌產生交融,這對詩歌創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詩人不是經濟學家,可以捕捉經濟之外的深度變革,要保持鮮明的特色,在新時代條件下,突破性地、面向世界地凸現成渝詩人的文化特性和個性。」

本屆詩歌周由四川省作協、四川省文聯、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等支持,成都市文聯、成都市文廣旅局、五糧液集團公司主辦,成都市文聯《草堂》詩刊社等承辦。

新媒體編輯:張瀅瑩 整理報導

配圖:主辦方供圖

2021·文學報40周年·訂閱有禮

��訂閱2021年全年報紙,截圖發公號後臺,隨機贈送40周年文創一份。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在「重塑中的世界」,以詩篇鑄就人類總體意識和精神高度 | 第四屆成都國際詩歌周舉辦》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時代不朽的精神豐碑 ——偉大抗疫精神的時代內涵和歷史意義
    面對來勢洶洶的嚴峻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堅定果敢的勇氣和堅忍不拔的決心,迅速打響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奪取全國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鬥爭史上的奇蹟。
  • 世界是什麼?世界是意識,是精神世界,是能量世界
    世界是意識,是精神世界。是能量世界。有相似的精神世界,就會有相似的客觀認知。接收相同的能量頻率,就處於相同世界。接收不同的能量頻率,就處於不同世界。身體採集了各種信息,經意識思維模擬,形成我們的認知世界。
  • 一部畫風獨特,改變了人類精神世界的動漫,從此世界出現了愛
    一部動漫,就能改變整個人類的精神世界嘛?可以!每個人都知道,只要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世界總會變得不同。正比如,在肺炎疫情沒有開始之前,世界都是很輕鬆的;經歷了一場疫情之後,大家遊玩兒時精神上都謹慎了。每一件正在發生的現實,都將會改變人類的精神世界。而《叛逆的物語》就是這樣一部改變了世界的動漫!
  • 人民日報:千磨萬擊還堅勁——抗疫鬥爭鑄就偉大精神
    「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展現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讚譽。」,真摯的為民情懷、堅定的必勝信念、勇毅的意志品質、科學的決策部署、寬廣的世界胸懷,激發了億萬人民強勁的士氣、昂揚的鬥志,打響了一場氣壯山河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 初中作文素材:以奮鬥精神鑄就青春底色
    中考作文素材:以奮鬥精神鑄就青春底色   以奮鬥精神鑄就青春底色(人民觀點)   ——如何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有那麼一股子中流擊水的勁頭,有那麼一股子以夢為馬的激情,奮鬥就將成為實現夢想的階梯、走向未來的橋梁   「這是一段紅色青春的奮鬥傳奇」「這才是年輕人該有的模樣」……
  • 人類文明或源於史前文明的意識轉移
    神經學實驗顯示,意識數據是可以被收集、組織和存儲以供將來使用的,或許也能用於覆蓋到另一個人的意識上。這意味著人類意識被看作是一個數位化的資料庫,其數據內容自由地可以下載和上傳到另一個人的身體中,意味著永生是可能的。在計算機、網絡、虛擬世界、基因克隆等高科技產物的影響與衝擊下,傳統意義上的人正在被改寫。
  • 深度解析:《西部世界》中哪一個機器人真正突破了意識界限?
    就如」堂吉訶德「一直在行走的路上追求騎士精神一樣。梅芙這條線一直筆者的最愛。為什麼,因為梅芙是一無所有的草根,她憑藉在「死亡遊戲」中的獨特感知拿到了西部世界遊戲中的最高權限。當西部世界的機器人失控的時候,她竟然摸索了出如何控制整個系統內機器人的方法。
  • 男人們的愛情:同性相吸是否是人類精神高度發展的產物?
    可是自然規律這個詞本來就是人類發明出來的,真正的自然中無奇不有,有同性傾向的動物也不在少數。這個所謂的自然規律也跟其它所有的規律一樣,只要有人打破,它就成為異類。不論男女,不論國籍,只要同性在一起就是罪孽,不論愛情,不論人性。
  • 鑄就「勇毅篤行」的奮鬥精神
    美好的生活不會自己悄然而至,需要我們攜手並進,鑄就「勇毅篤行」的奮鬥精神,不懈努力、精心創造。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勇毅一直是中華民族不斷追求的寶貴品質。當烈日炙烤大地寸草不生,自有后羿射日拯救民眾於水火;當大山阻礙前行之路,還有愚公移山「大智若愚」的勇氣智慧感動天地;當生命不堪一擊,更有精衛填海百折不回……神話傳說映照著中華民族勇敢堅毅的寶貴品質,它是我們生生不息的法寶,面對轉型中複雜而深刻的中國,更需要一顆勇毅的心,凝聚力挽狂瀾、取得勝利的洪荒之力。
  • 人類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
    營銷者需要掌握各種利用人的動物屬性慾望的方式,才能有效的控制人的動機和欲望。人的集體意識和人的集體無意識!每個人都被連接到一種集體意識中,通過判斷他人的做法,人們會有意識和無意識的修正自己的行動和行為。
  • 弘揚夥伴精神 共護人類家園(和音)
    嚴峻挑戰面前,尤當強化團結合作精神。人們記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正是二十國集團秉持同舟共濟的夥伴精神,把正在滑向懸崖的世界經濟拉回到穩定和復甦軌道。如今,世界期待二十國集團再次臨危受命,勇擔歷史使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盡最大努力防控疫情,最大限度緩解疫情影響。
  • 來自真實事件回憶:十五億年後的地球,人類已是行星意識
    保羅·阿瑪迪斯版本的人類的未來2000-2300年人類開始解決人口過剩,生態破壞,溫室氣體,氣候變化,饑荒,暴政和地區衝突。人人缺乏適宜營養,局部小戰爭等問題。人們陷入財務生存的這種可怕的競賽中,沒有時間去尋找內在的自我和精神的發展。
  • 馬新莊|讀《庚子戰「役」詩篇》有感
    激蕩古城的英雄讚歌——讀《庚子戰「役」詩篇》有感馬新莊 看到「庚子戰『疫』詩篇」這本詩集,我便被郭寶光先生鍥而不捨的精神所感動了。我知道他聰明而又幹練,渾身充滿活力。 「庚子戰『疫』詩篇」雖然是開封市教育體育局和開封上河詩社共同完成,起重要作用的仍是郭寶光。他不但是發起人,也是主要參與人,主編的作用不可代替。下面,我僅就「庚子戰『疫』詩篇」發表一下讀後感,不當之處,望各位詩友指正。
  • 詩篇造句和解釋_詩篇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魏巍《祝福走向生活的人們》:「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的歷史上確實是一首壯麗動人的、青春的詩篇。」]詩篇參考例句:1、文天祥在就義前寫下了氣壯山河的詩篇。2、這本詩集共有三類詩篇,分別為山水、花鳥及人物。3、盪氣迴腸的優美詩篇。4、杜詩篇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瑰寶。5、文天祥的愛國詩篇感人肺腑,千古傳誦。6、運動叩開事業的大門,鍛鍊寫下長壽的詩篇。
  • 災難中的安慰——讀《詩篇》77篇
    在困境中專注自己《詩篇》77篇是一篇哀歌,作者亞薩顯然慘遭患難。但到底困擾他的是一場可怕的疾病,還是如瘟疫的災難?他並沒有提到心情如此悲痛的原因,只用了些字眼,比如煩躁、悲傷等等來描述。(《詩篇》77:7-9)在全球疫情中,我們的心忍不住顫慄:上帝這回可真是發怒了,要借著瘟疫審判全世界?當上帝發怒時,是否就表示將止住他的慈悲嗎?
  • 偉大事業鍛造偉大精神
    新華社發2014年8月,在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簡稱「兩路」)建成通車6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對修築、養護「兩路」時鑄就的「兩路」精神進行了高度概括和精確凝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要求進一步弘揚「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
  • 《詩篇83篇》戰爭的詩篇
    這是一場總體戰。我們基本的目的是毀滅以色列。」戰爭在六月五日爆發的時候,聯合阿拉伯共和國有約旦、敘利亞、伊拉克、阿爾及利亞、蘇丹、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摩洛哥。這次聯盟的意圖是把以色列趕進海裡,但卻不成功。在六日後,戰爭就結束了。以色列是無可置疑的勝利者。對於許多愛讀聖經的人來說,自六日戰爭後,詩篇第八十三篇就有新的意義了。
  • 深刻認識鬥爭精神的時代特徵和豐富內涵
    二是文化典籍中蘊藏著浩如煙海體現著視死如歸、傲雪欺霜的壯麗詩篇。比如,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即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蒼天。我國先後取得對越自衛反擊戰勝利,沉重打擊地區霸權主義囂張氣焰,維護東南亞地區戰略平衡與安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實現全方位開放格局,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平穩度過「八九政治風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成功抵禦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
  • GP超霸:創新精神鑄就卓越品質
    在競爭激烈的電池行業中,GP超霸憑藉多年豐富的科技研發成果和製造經驗突出重圍,業績連年增長。超霸電池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的優勢,這不僅得益於其清晰的戰略布局,也離不開它對產品質量始終如一的堅守。從當初的原子粒收音機專用電池開發,到後來進軍電子產品領域發布鹼性和銀鈕型電池,超霸電池一路砥礪前行,最終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並且通過香港這一貫通中外的世界樞紐加快了其在全球的布局,公司在全球各地的多元化業務也相繼落子。而到了21世紀初,GP超霸更是成功收購了寧波(雙鹿)電池,逐步提升電池市場份額。多年來,GP超霸電池以卓越的品質打響名堂,成為了全球一次性和充電電池的主要供應商。
  • 我是誰,人類意識是什麼?
    事實上確實你在用眼看屏幕,身體感官將外界信息送入大腦,大腦進行處理,這個過程和電腦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沒有區別,區別在於人腦能深度思考,電腦目前還做不到(AI將來可能做到)。科學家不主張對每一件事情進行懷疑,而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人生的種種體驗,就形成「意識」。意識的本質是什麼,近代科學全方位從腦中尋找、從量子技術中推測,得到結果為我們無法認識意識,無法對意識測量和模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