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12月21日電 題:為了藍天下的幸福——河北省推進大氣汙染防治見聞
新華社記者
「十三五」時期,以藍天、碧水、淨土三場保衛戰為標誌的汙染防治攻堅戰,成為億萬百姓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一些蒙受重汙染之苦的地方群眾更是充滿期待。
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為推動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為群眾留住更多藍天攻堅克難、全力以赴。
今年前11個月,河北有6個月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2019年,河北全省平均優良天數226天,較2013年增加77天,全省空氣品質為6年來最好。
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河北多地,探訪當地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成效。
破題攻堅 從霧霾中艱難突圍
在全國重點城市空氣品質排名後十名城市中,河北最多時曾佔據7個。
在京津冀大氣汙染傳輸通道「2+26」城市中,河北有8個城市在內。
偏煤的能源結構、偏重的產業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嚴重的大氣汙染給河北貼上了一張「黑色名片」。
抓住調結構的「牛鼻子」,河北從霧霾圍城中艱難突圍。
保定,曾頭頂重汙染城市「黑帽子」。
「今年保定完成最後83.02萬戶『雙代'改造,至此平原地區農村取暖基本實現散煤清零。」保定市發改委副主任尹緒龍說。
「過去一天擦好幾次桌子。」高碑店市慄各莊村村民單增平說。四年前,她家通過「氣代煤」改造,小煤爐換成了燃氣壁掛爐。
「燃燒1噸散煤排放的大氣汙染物是電煤15倍以上。」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說,散煤治理的意義不言而喻。
2016年以來,河北省大力推進煤改氣、煤改電「雙代」工程,目前基本實現平原地區散煤清零;對山區和壩上地區實行潔淨煤兜底全覆蓋。
遷安,工業重鎮。
記者近日走訪首鋼股份公司遷安鋼鐵公司,球團生產線監測屏一組實時數據顯示,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實時數據為2.9、3.3、32.64毫克/立方米,遠低於河北省10、35、50毫克/立方米的超低排放標準。
產業能源結構偏重是河北大氣汙染「病灶」所在。尤其鋼鐵、水泥、電力等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粉塵排放是大氣汙染重要源頭。
2018年起,河北在全國率先推進鋼鐵、焦化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統計顯示,目前河北已完成重點行業386家企業1058個項目,基本實現重點行業有組織超低排放改造全覆蓋。
井陘,晉煤東運通道。
據統計,307國道井陘段,每天有約2萬輛重型柴油車經過。
「每天抽檢100多輛車,現在幾乎不見國三車了。」機動車尾氣檢查站工作人員郭建強說。
一輛國三重型柴油車排放的氮氧化物,相當於約100輛國四小轎車的排放量。河北省物料大進大出,且以公路運輸為主,機動車尾氣排放對大氣汙染貢獻率僅次於工業和燃煤源。
近年來,河北省下大力氣調整運輸結構。2019年,全省鐵路貨運量完成2.7億噸,比2017年增長58.8%。截至2020年10月底,公路貨運量佔比從2017年的90.7%下降到85.7%;2020年以來,累計淘汰和清理國三及以下中重型柴油貨車15.9萬餘輛;截至2020年10月底,全省累計推廣應用各類新能源汽車32.2萬餘輛。
產業轉型 讓綠色成為永恆的底色
如今的河北,綠色發展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底色,襯託出高質量發展成色。
從被動選擇到主動出擊,河北經濟社會發展理念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生態環境治理從「絆腳石」到「助推器」,河北在創新中求進步,在改革中求發展。
去產能推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機械臂作業、一體化管控、現代化的辦公樓,走進「退城搬遷」至唐山沿海樂亭縣的河鋼集團唐鋼新區,宛如置身高科技企業。
經歷「十三五」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唐鋼公司累計壓減煉鐵產能287萬噸、煉鋼產能307萬噸。目前唐鋼新區定位高端汽車板、家電板、建築工程、海洋高強用鋼等,不斷向產業鏈中高端攀升。
「十三五」以來,河北將國家要求的去產能範圍由鋼鐵、煤炭2個行業調增為鋼鐵、煤炭、焦化、水泥、平板玻璃、火電等6個行業。打出集中攻堅行動、構建市場化產能交易平臺、國有企業帶頭壓減等去產能「組合拳」。
堅決去產能,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發生歷史性轉變,「鐵老大」交出在全省工業佔比的「頭把交椅」。2019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2015年提高3.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
「散亂汙」治理推動縣域經濟做強做大——
從石家莊市向東北方向驅車1小時到達無極縣,這裡是黃河以北重要的裝飾材料加工之鄉。
3000多家生產規模小、環保水平低的粗加工企業曾散落在9個鄉鎮、100多個行政村,年產800多萬套木門。加工、噴漆、運輸導致的空氣汙染飽受詬病。
2017年以來,河北省「散亂汙」治理深入推進,為縣域產業整合升級、集中治汙、集群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018年,當地企業家趙彥斌投資30億元,在無極縣建立起佔地千畝的產業園,讓進駐企業可共享先進生產線與環保設備。
「企業聯合採購,既能降低成本,也有利於接大單。」趙彥斌說。
隨著皮革和裝飾材料兩個產業被列入「河北省高質量發展重點支持的107個特色產業集群」,趙彥斌也琢磨著發揮產業特色和資源優勢,在木門產業基礎上,引入沙發生產線。
以「散亂汙」治理為著力點的一系列措施使河北特色產業集群快速興起。安平的絲網、臨西的軸承、辛集的皮草、桃城的工程橡膠、永年的標準件、寧晉的工程電纜等品牌逐漸在全國打響。
在河北,鐵腕治汙往往需要「關」出一片新天地——
位於冀晉交界的井陘縣,是一個千年古縣。高峰時期,全縣有近400家露天礦山,礦山開採「千瘡百孔」,而運煤、洗煤造成的環境汙染更是讓外地人不願來,讓本地人「不敢曬衣被」。
面對亮起的生態「紅燈」,2018年,井陘縣將整治後僅存的55家露天礦山全部關閉。
2018年,縣政府通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以公開掛牌出讓方式確定3家整合主體企業,獲得專項整治資金13.53億元,根本解決了礦山環境修復治理資金問題。
如今的礦山企業,寬闊的水泥路直達礦區;爆破作業降塵、噴霧;清潔運輸密閉、灑水抑塵;機械化代人安全施工。
依託千年古縣的文化資源,逐步修復生態瘡疤的井陘縣正在謀劃「文旅康養」的美麗圖景。
任重道遠 共建共享同一片藍天
美麗中國,同一片藍天。
「十三五」時期,京津冀三地空氣品質也實現大幅度明顯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2019年與2015年相比下降33%,區域共享空氣品質改善成果。
今年河北加強京津冀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支持服務廊坊「北三縣」、北京大興機場臨空經濟區汙染治理與生態保護,穩步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統一標準、統一監測、統一執法。
「河北底子差、汙染重,與別處相比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自我加壓、主動作為成為近年來大氣治理的常態。」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說。
啃的都是硬骨頭,打的都是攻堅戰,而隨著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推進,河北蹚出一條「點穴式治汙」的精準治理新路徑。
走進唐山市環境保護指揮中心,一張涵蓋全域內主要汙染源的「天羅地網」展現在眼前。
「哪裡大氣數據異常、哪家企業排放超標、哪裡焚燒秸稈等一目了然,並可第一時間傳達到責任單位。」唐山市大氣治理專家組成員吳光輝說。
目前,河北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街道)環保所全覆蓋,重點企業全部建成在線監控系統,實現全省域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環境空氣品質監測網絡全覆蓋。
依託強大的科技支撐,不僅有助於河北精準治汙,還將有效推動區域聯防聯控,從治一隅向治全局擴展。
河北保衛藍天的歷程正是我國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的真實寫照,也印證了我國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以來,經對比測算,中國在空氣品質改善上的變化速度是世界少有的!」嚴剛說。
總體上看,我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出現了穩中向好的趨勢,但成效並不穩固,稍有鬆懈就有可能出現反覆。
「京津冀大氣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臭氧汙染問題日益顯現。」嚴剛指出。
迎來「十四五」,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布的規劃《建議》提出將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汙染天氣。
為了2035年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河北還須以更強的定力、更足的動力加快推進改革。
展望未來,我國堅定不移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環境治理、生態保護修復協同增效,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
河北的藍天白雲,為美麗中國建設開好局、起好步提氣;河北的定力與動力,也將為我國兌現國際承諾增添底氣。(記者謝希瑤、鞏志宏、戴小河、齊雷傑)
「十三五」時期,以藍天、碧水、淨土三場保衛戰為標誌的汙染防治攻堅戰,成為億萬百姓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一些蒙受重汙染之苦的地方群眾更是充滿期待。黨的十八大以來,河北省為推動環境空氣品質改善、為群眾留住更多藍天攻堅克難、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