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到中國最大、最知名的家電品牌,可能有人張口就說是:海爾。
的確,從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市場上都流傳著海爾的各種神話:砸冰箱、美國建廠、收購日本三洋等等。海爾CEO張瑞敏還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經營之神,市面上到處流傳著關於他的書籍。
雖然我們可以經常看到海爾宣稱自己是「大型家用電器全球第一品牌」,可是直言不諱的說,如今已經沒落了。
2019年海爾電器的營業收入是2007億元,美的集團的收入卻高達2794億,比海爾將近多出來790億元,而且以空調為主打的格力電器,收入2005億元,也幾乎追平了海爾。
而且這三者相比,美的集團是利潤最高的,其次是格力電器,利潤最低的是海爾。
如今,美的集團市值6200億元,格力電器市值4100億元,海爾智家只有1700億元。
要知道,美的集團的控制人、創始人何享健已退出美的管理層8年,早早選擇含飴弄孫,把公司交給了職業經理人方洪波,方洪波帶領美的集團從680億元年營收,衝上如今2800億左右,何享健家族身價也高達2250億元(2020胡潤榜),排名中國第六。
而張瑞敏如今已是70歲高齡,還在掌控著海爾集團,雖然在大家電領域,海爾還算老大,但是降本提效方面,已經被美的和格力雙方大幅超越。
相比海爾的國企身份,美的集團這是順德的一個民營塑料廠起家,以物美價廉的小家電,聞名於中國。
然而短短的20年,美的集團和海爾出現了形勢的逆轉,這其中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美的集團的創始人何享健出生於廣東一個普通家庭,但是他始終想要改變自己的困境,1969年,年僅27歲的何享健僅憑5000元創辦了今天美的的前身—北街辦塑料生產組。
何享健對自己的小工廠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他一直堅持著保證產品的質量問題,認真對待每一筆訂單,雖然當時市場競爭壓力大,但他憑藉自己的嚴謹得到了很多顧客的認可。工廠在1981年更名為美的。
1985年,何享健發現了家電市場的大商機,於是換道家電市場,開始拓寬美的業務,進軍家電行業,並且在1998年就實現了年營業收入突破1億元。
隨著規模越來越大,美的公司發展成了美的集團。並且在1993年以9.3億的市值在深圳上市。
2000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中國的工業化進行起飛階段,內需市場出現爆棚式發展,從2000年開始,美的集團的銷售額一直在不斷上升,從105億銷售額上升到了2007年的378.29億,又到了現在的2790億。短短20年的時間,美的銷售額翻了20倍。
甚至美的集團還把業務開展到了多個國家,比如收購了德國著名的機器人公司庫卡,還收購了日本的東芝品牌,把業務做到了日本及東南亞多個國家。不僅僅如此,美的還收購了電梯公司和新能源企業。
創始人何享健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內部分股,美的集團發展的過程中非常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和激勵,在美的集團上市之前就對內部員工分享股份,這成了美的集團發展的原動力。
更讓人敬佩的是何享健看人、培養接班人的眼光,尤其是栽培安徽人方洪波,以及股權激勵給方洪波股份,最終何享健與方洪波在沒有血緣和姻親關係下,卻達成了利益的一致性。
2012年何享健美的集團交給方洪波,由方洪波這個他一手培養的職業經理人來操盤,方洪波上任後對美的集團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何享健卻拒不插手,最終實現了美的集團的大轉型以及大發展。
方洪波主導的美的以300億收購德國庫卡,如今,美的旗下的庫卡與美的機器人用上這個技術後,機器人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升最起碼超過20%,而且成本會降低8-12%左右。
何享健的兒子何劍鋒在外人看來,是出了名的「太子爺」,一年光跑車就更換6輛。但是何享健卻是一名教子有方的父親。6000億市值的美的集團並沒有交班給何劍鋒,而何劍峰自己也是很有志氣,不願藉助父親的原始積累,而是避開家電行業,另起爐灶。
1996年,何劍鋒創辦了盈鋒集團,如今資產規模接近500億元,收入規模來到160億元,年利潤超過10億元,旗下產業布局環保、文化、金融、母嬰、科技五大領域,還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盈峰環境」和「華錄百納」。
何享健的兒媳、何劍鋒的妻子盧德燕則掌管著美的置業,去年美的置業收入超過1000億,列入中國地產榜50強。他們經營的慈善事業,合計捐款也超過了75億元。
不過何享健也相對較為平易近人,平常家裡都敞開大門,今年就遇到了入室搶劫,何劍鋒無奈跳河到對岸報警,最終才讓全家平安。這也成了中國今年資本市場的一樁新聞大事。
在中國家電市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一向一個天不怕地不怕,什麼話都敢說敢講,常常自誇自己是中國第一,但她在家電領域競爭,她多次怒懟海爾,卻絲毫不敢忽視美的集團的一舉一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格力的空調銷量,已經幾乎被美的追平,個別月份甚至被美的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