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劇的生命力是有限的
從《權遊》爛尾到《黑鏡》的退步
神劇怎樣做才是愛惜羽毛?
如果說史劇裡的王者是《權力的遊戲》,那科幻劇裡扛把子的非《黑鏡》莫屬。
昨天北京時間下午三點,Netflix一次性放出了《黑鏡》第五季的完整版,一共三集,奉送中文版字幕。
不算上去年的聖誕特別篇《黑鏡:潘達斯奈基》,今天距離2017年年末釋出的第四季已經過了一年半,粉絲們可謂是日盼夜盼、翹首以待。期盼到這部劇還沒推出豆瓣上已經出了評分:
不到24小時,現在豆瓣評分已跌破7分。
昨天在第一時間看完了更新的外灘君心裡只有一句話:等了這麼久,你就給我看這個?
《黑鏡》第五季,三集的主要問題都在於設定的疲軟。
靶向的VR、社交網絡、明星人設都是當下常見的科技或者問題,《黑鏡》在老調重彈的同時並沒有給出新的解題思路和方向。
珠玉在前,我們總是希望《黑鏡》能做得更好,能像最初的一、二季一樣用黑色幽默的情節對當下被異化的生活起一個振聾發聵的作用。
這些情節可以是無法理喻、不可捉摸、可笑荒誕、讓人醍醐灌頂的,而不是像第五季這樣不痛不癢。
01鬼畜的男性「友誼」和跳躍式劇情
Striking Viper指的是一款名為「生死搏擊」的遊戲。
劇中男主角Danny和Karl是疏於聯絡的好友,曾沉迷於玩Striking Viper。
在Danny 38歲的生日會上,Karl送了他剛推出的Striking Viper10遊戲卡以及配套的VR裝置,這套VR裝置可以讓他們在虛擬空間裡進行格鬥,同時自己開發任何新玩法——Striking Viper10其實是一個包裹著搏擊遊戲外殼的自由世界。
Danny在現實中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和妻子Theo非常恩愛。
然而在第二次玩VR遊戲時,他就「按捺不住衝動」,與Karl發生了關係,並且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兩人每日在午夜相約搏擊場進行愛的交流。
與虛擬人物發生關係算不算出軌?英劇《真實的人類》就曾探討這個話題:與人造人發生關係是一種單方面的性體驗,還是對婚姻的背叛?
很顯然,《黑鏡》想表達的更多:中年婚姻危機、LGBT、自我性別認同、未來的VR科技、開放式婚姻...但是包在這些龐雜的主題外部的,是很多科幻電影裡都有的全息網遊、有些無聊甚至低俗的性場景以及兩位快40歲但在一瞬間找到「自我」的男主角。
他倆到底是不是真屬於LGBT群體,劇集中沒有直說。只暗示兩個人在現實中似乎是不來電的,Danny也堅稱自己不是gay,雖然他為了能在遊戲裡和基友「找樂子」,不惜讓妻子出去獵豔。
公平公正公開嘛。
《黑鏡》一貫以對未來科技的獨特創新和荒誕的黑色幽默受人喜愛,作為第一集Striking Viper的設定本該是這樣,但整個劇情以及生硬的敘述方式實在是暴露了導演和編劇的黔驢技窮。
故事的發展可以大膽刺激、可以更大膽刺激,但請設計合情合理的轉折和鋪墊。
02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刷手機,親人兩行淚
目前第二集在IMBD上的評分是最高的。
有一個約車司機每日在一家名為「碎片」的社交網絡公司樓下徘徊,接單只接從「碎片」出來的人。
終於有一天,他認為坐在自己車上的是一名高管,他綁架了這名乘客,要求他幫自己和「碎片」的創始人Billy Bauer連線。
從綁架到和Billy通上話,幾乎延續了一整集,我們可以發現這名司機的精神非常不穩定、他對社交網絡抱有極致的恐懼、很聰明但是經濟狀況不好...
這個劇最重要的,就是他為什麼不惜持槍綁架只為了和Billy Bauer對話。
太難也太曲折了。我們要在微博上聯繫「來去之間」,大概有100條捷徑。
好在Billy Bauer是個好人,他不顧自己法務和運營官的反對和司機通話了:原來在幾年前,司機非常沉迷於「碎片」,一次駕車時,因為他看了一眼「碎片」上的消息,造成了車禍,深愛的未婚妻去世了。
而因為相撞的汽車司機處於醉酒狀態,他不光沒有被責怪,還受到了諸多關懷,大家都認為他是受害者。
作為隱形的加害者,他快要瘋了。
這大概是近年最折騰的「安全駕駛」廣告。
不過這部劇有兩個閃光點值得注意。
劇中司機和Billy Bauer兩個形象的對比:這兩個社會地位相差甚遠的人其實有一些相似之處。
非常聰明、都是極客、都中了科技的毒,司機通過「引導性冥想」穩定情緒,Billy Bauer則去荒山野嶺進行「silent retreat」,冥想式科技排毒。
過度沉迷社交網絡對任何人而言都是有害的。
在司機犯罪之前,他認識了一個失去女兒的母親Hailey。自女兒Kristin離世之後,Hailey一直嘗試破解她在社交軟體「Persona」的帳號密碼,試圖從帳號裡的信息中找到女兒自殺的原因。
但因為「Persona」的隱私政策,她是無法直接獲得密碼的。
當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我們該如何處理他的社交網絡呢?這些「電子遺產」是成為垃圾信息被刪除,還是封存起來?
明知自己發布的任何信息都會被網絡公司一手掌控,但我們仍離不開社交網絡,死後我們是否可以把它轉贈給親友或者選擇讓它沉睡?
「託司機的福」,Hailey最終獲得了女兒帳號的密碼,在嘗試了成百上千個由回憶拼成的密碼之後,她發現這個密碼再簡單不過:不過是母女合照上、遊艇的編號罷了。
異常溫情的設定,在被第一集的「友誼」和「愛情」震驚之後,這大概是一劑良藥吧。
03麥莉·賽勒斯自傳和明星人設中毒
沒想到一部麥莉小姐的「自傳」,竟然是這一季中我覺得最符合《黑鏡》畫風的一集。
接受採訪的時候,麥莉說自己一直是《黑鏡》的粉絲,而她扮演的明星「Ashely O」中,也融入了她的真實經歷。故事裡的音樂公司怪狀,正存在於現實世界。
這一集的主題,和現在國內娛樂圈正激烈交鋒的話題不謀而合:「明星人設」的毒性。
Ashely O是一名標榜「女孩只要努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的「努力樂觀」人設的巨星,她展現的一直是愉快而天真的一面。
然而在背後,她一直被經紀人也是她的姨母Catherine壓榨。
為了讓Ashley寫出符合大眾取向的歌,Catherine一直逼迫Ashley吃致幻劑,對她的言行舉止、造型都作出了嚴格的設定,不容許Ashley有任何危及自己「形象」的動作。
在發現Ashley一直偷偷把致幻藥劑吐掉並攢起來並試圖與自己解約之後,Catherine把這些致幻劑偷偷摻在Ashley的食物中,讓她藥物中毒,進入了永久昏迷狀態。
而通過高科技手段,她提取了Ashley腦海中的音符製成新歌,並研發了全息表演者Ashley Eternal取代昏迷的、真實的Ashley。
當然,她的陰謀不可能得逞。
為了賺錢,公司曾推出了一款據說和Ashley脾性完全相同的人工智慧玩具「Ashley Too」,在Ashley陷入昏迷之後,有一個「Ashley Too」因為被使用者關閉了限制器,竟然擁有了自我意識,成為了真正的Ashley 「Too」。
隨後就是Ashley 「Too」帶著Ashley的迷妹去拯救大明星的故事了。
麥莉說,這一集《黑鏡》展現的就是音樂產業對藝術家的剝削。
Ashley作為「榜樣」,被束縛在人設裡,經紀公司把她豢養在一個積極向上的女孩形象裡,她按照真實想法寫出來的歌被經紀人在背後吐槽:
經紀公司只想賺錢、賺更多的錢,轉變風格註定會流失粉絲,Ashley只能當「裝在套子裡的人」。
吃了「人設」的紅利就必定要吃「人設」的苦。
「圓滿」的結局也許是一種諷刺,但也是一種妥協。悲劇是不是更真實、更能展示人生真正的本質?
引用叔本華的觀點,人類生存的真相就在於不斷地為自己對於意志和欲望的追求所驅使和奴役,「人的本質就在於他的意志有所追求,一個追求滿足了又重新追求,如此永遠不息」。
《黑鏡》不該只是源於現實、還應高於現實,讓我們期待第六季。
圖片來自官方和劇集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