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封建傳統思想裡,鬼神這種東西是一直存在的。雖然並沒有實質性證據表明古人真的見過鬼,但關於鬼的形象創作,在歷史上一直層出不窮。
而古代最早關於鬼的形象創作,其實來源於《山海經》,這本上古奇書裡除了神話故事外,還有不少志怪傳說。這些傳說算是建立起了我國古人對鬼怪的最早認知,像是「夔」這種半龍半人的生物,就是《山海經》裡記載的最古老鬼怪之一。
到了後來的《搜神記》裡,鬼怪的形象則進一步成熟,開始貼近現實生活。譬如其記載過一種叫彭侯的人面狗身的鬼怪,乃是吳朝建安太守派人砍樟樹時,從樹樁裡跳出來的了,據說這個彭侯鬼還能吃,味道則跟狗接近。
而要說我國古代鬼怪形象創作的巔峰,還得是蒲松齡《聊齋志異》發表的清朝時期。作為我國古代藝術成就最高的鬼怪小說,雖說《聊齋志異》發布不久後就被統治階級視作禁書,但依然難掩它在民間的流傳程度。老百姓讀著還不過癮,不少畫師開始主動給其配圖插畫,一時間,竟掀起了民間畫家對鬼怪形象創作的浪潮。
而清朝那會,就曾有一個怪畫家,他一輩子只專注畫「鬼圖」。不僅豐富了大眾腦海裡鬼的形象,還顛覆了人們對鬼的印象。這位畫家到底是誰?他的「鬼畫」又如何?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他便是當年「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之所以入選「八怪」,正是在於他對「鬼畫」的熱衷。年輕時,羅聘曾拜著名畫家金農為師,深得金農真傳。他在工筆畫上的造詣,在同時期可謂無人能及。因此,重金求購羅聘畫作的人,可謂絡繹不絕。
雖然如此,但羅聘卻是一個相當窮困潦倒的畫家。他一幅畫雖然賣價高,但他花錢也是業界出了名的大手大腳。即便掙得再多,也經不住他如此揮霍。據說晚年那會他在外面玩得忘乎所以,一度沒路費回家。
除了工筆畫上的成就外,羅聘還有很大一部分名氣便是因畫「鬼畫」積累起來的。他畫的鬼畫大多都天馬行空,跟他自由浪漫的性格如出一轍。用一句話來概括羅聘鬼畫的特點,便是大人越看越毛骨悚然,小孩越看越津津有味。
為何會如此,筆者猜測跟羅聘的性格有關。從他的鬼畫裡,不難看出一些童心童趣的影子,就拿他最經典的《鬼趣圖》來說,裡面的鬼怪一個個無不充滿的搞怪、趣味的效果。尤其是它們的腦袋,各個奇形怪狀,童趣盎然,難怪小孩子看了都覺得有趣。
但對於大人而言,由於「鬼怪恐怖」這一潛意識早就根深蒂固在腦海中。他們會帶著主觀經驗去看鬼畫,很難從中品出童趣。反倒畫中鬼怪因造型奇異,容易被大人過度解讀,從而產生「細思極恐」的效果,所以才會越看越可怕。
至於羅聘想要在他的鬼畫中傳遞什麼信息,這麼多年過去,仍沒有一位鑑賞師能分析出來,也沒有人史學家搞明白羅聘花一輩子畫鬼畫的意圖是什麼。但這並不重要了,這些作品能夠流傳到今天,已經足以證實自身的藝術價值了。
或許,羅聘作畫時並沒有摻雜任何主觀意圖。生活向來順風順水的他也許只是想用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給世人創造一個最溫柔的鬼魂形象罷了。當然,這只是筆者的猜測,各位還能從這鬼畫裡品出什麼門道嗎?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