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一種創作,但是在中國古代通俗小說的發展史上,卻出現了「傍人門戶」的眾多的續書。
文人以前人創作的長篇通俗小說為母本,在繼承原作的基礎上,對原書的人物、情節等作進一步開拓、加工和改編的續書。
明清時期,續補小說成為一種時尚,這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獨特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在不同的心理支配下產生的續書,不僅所表現的思想內容不同,而且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也不一樣。
至於創作的動機,則是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明朝中後期開始,我國通俗小說的創作十分繁榮。但是《西遊記》這樣優秀的通俗小說隔幾十年、上百年才出現一部,這自然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為了獲得利潤,為了生計,就出現了「襲其名而能易行」的創作局面。從我國通俗小說的續書創作來看,確實存在這樣的心理原因,最明顯的莫過於《東遊記》《南遊記》《北遊記》等一批續書的出現。
百回本《西遊記》問世之後,很快風行一時,因為這種「駕虛遊刃」「向壁虛構」的創作方法,獲得了讀者的極大認同。接下來,便出現不少《西遊記》的續書。
如《南遊記》《東遊記》,從書名就可以知道是模仿前者;孫悟空、觀音等形象也在裡面出現。可笑的是,《南遊記》居然為孫悟空編出了一大幫兒女,尤其是那位女兒「月孛星君」,潑辣得很呢。《東遊記》中孫悟空疾惡如仇的脾氣不減當年。因為八仙與龍王爭鬥不休,玉帝派兵擒拿,惹惱了大聖,「一棒打下,二十萬天兵沒其一半」。
這些被劉廷璣稱為噴飯之作的續書,顯然是想借《西遊記》的名聲,從而獲得豐厚的利潤。
最後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四部遊記的內容:
《西遊記》是大家最熟悉的,講述了師徒四人,一路降妖除魔,最後取得真經的故事。
《東遊記》,又名《上洞八仙傳》,共2卷,56回,為蘭江吳元泰著,講述了李玄、鍾離權、呂洞賓、張果老、藍採和等八仙得道之由,又敘到呂洞賓幫助遼蕭後以與宋楊家將相抵抗,及八仙與四海龍王及天兵交戰,因觀音講和而和好如初諸事。
《南遊記》,又名《五顯靈光大帝華光天王傳》,共4卷,18回,餘象鬥編,講述華光之始末,事跡至為變幻,自始至終,都在反抗的鬥爭中,有些似《西遊記》的開始數回。最後,華光到地獄去尋母親,因偷桃醫母之食人癖,致與齊天大聖相鬥,被大聖女月孛所擊,將死。火炎王光佛出而講和,華光始得逃死,終歸依於佛道。
《北遊記》,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傳》,凡4卷,24回,同樣是餘象鬥編,講述玉王大帝忽因貪念而以其三魂之一,下凡為劉氏子。後歷數劫,掃蕩諸魔,復歸天為真武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