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娛樂
參與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研討會的成員合影
為助力北京影視產業高地建設發展,促進影視學術研究繁榮,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近日舉辦「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周」活動。本屆學術周活動得到北京市社科聯、市哲社辦、北京市教委的指導和大力支持。活動以推動北京影視產業發展、促進北京影視高地建設為核心任務,聚焦行業熱點,凝聚行業力量,發揮基地優勢,搭建共贏平臺。2020年12月11日下午學術周的最後一場研討會「青年影視人才現狀與電影產業發展」在北京電影學院C樓235會議室召開。
青年影視人才作為中堅力量,承擔著提升文化產業格局、傳承藝術內核傳播精神文明的重要職責,也肩負著促進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順利過渡、提升文化「軟實力」 競爭地位的歷史使命。青年影視人才持續為北京影視產業發展賦能的同時,也必將對北京影視之都或影視高地建設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在市場體量相對固定的情況下,人才的聚集必然帶來競爭的加劇,從市場健康和可持續性看,社會扶持政策支持不可或缺。直面青年影視藝術人才現狀與發展日益成為從業者、教育者、研究者、管理者等多個群體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也是影視發展研究題中要義。
出席研討會的有相關領導,也有行業一線專家、研究人員、青年影視人才等,包括: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大唐輝煌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輝,河北電影製片廠靳國棟廠長,北京市懷柔區文旅局副局長、懷柔區文促中心副主任溫來生,北京市政協委員、京澳經濟文化交流促進會創會副會長、京澳青年交流協會創會名譽會長官世海,維京文化創始人、澳門藝術聯盟會長杜之,編劇、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肖旭馳,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張民,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馬銓,紀錄片導演、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研究員趙謙;青年影視人才代表有青年製片人董澤宇、澳門和美國鯤影傳媒創始人和攝影總監官宏滔、雅達書院副總裁蔣子楊、紀錄片導演李寧朱昱、青年出品人製片人劉銳、勿幕創始人張嚴西等;研討會由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秘書長王昱華主持。王昱華老師並向參會嘉賓簡單介紹了前面各場活動主題,建議嘉賓們在主題的延續和結合前提下展開討論。參會嘉賓從各自業內身份出髮結合切身感受,圍繞著「青年影視人才現狀與電影產業發展」暢談體會、經驗、理解和建議。
河北電影製片廠廠長靳國棟談到多年以來河北電影製片廠以主旋律電影和電視劇創作為主,出品電視劇在央視和衛視播出20多部。如2016年出品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獲了中國大滿貫的獎,包括「五個一」、「華表」、「金雞」等等。河北廠對青年影視人才重要扶持項目是成立個人工作室,無條件提供服務,同時幫助進行資源整合,引導但不強制分配任務,鼓勵青年人積極參與到河北廠各種項目的策劃、拍攝、製作當中去。他代表河北電影製片廠非常歡迎在京青年影視人才到河北紮根,共謀事業。
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副會長、大唐輝煌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輝結合影視行業資本市場的起伏變化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談到這兩年新媒體變化,短視頻發展速度很快,分走了長視頻的市場份額,可以算一個大帳,全國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加一起千億左右,某短視頻平臺去年兩千多億收入,今年可能四千億左右,相當於全中國電視臺相加的四倍。他提醒在座年輕人短視頻和線上應是青年影視人才當下發展的著力點。
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張民從大學教育角度發表了對青年影視人才培養的見解,他認為電影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與時俱進,同時堅持培養在市場上、產業上是能打的、真正有競爭力的創造型和製作型人才,以學校「金字獎」等為例強調了實踐為主的培養路徑。他並談到了文學系培養人才的五個層次:本科教學、研究生、博士生和進修班以及中國電影編劇研究院都有不同的針對面向。年輕學生應該注重實習、學會堅持堅守。
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教師馬銓談到他們在2004年就成立了國內高校裡面最早關注網絡視頻研究的中國網絡視頻研究中心,愛優騰、短視頻都是其研究重點。論及網絡對中國影視產業重要性的同時,從教師身份出發,馬銓老師以聯合作業性質的電影《小巷人家》為例,強調人才培養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著眼國家的發展,一代代人的培養,一代代人的變化,作為影視行業無論電影還是電視,我們其實擔負很重的社會和國家民族的責任,所以培養人才很多時候在是大的時代下、大的環境下做相應的表達調整。比如最近特別注重主流、主旋律影視作品的創作,包括《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我們叫「拼盤式」的主流表達電影,無論是國家還是北京市特別需要青年影視人才致力藝術創新,進行輿論引導宣傳。
北京市懷柔區文旅局副局長、懷柔區文促中心副主任溫來生介紹了懷柔區為影視行業制定的相關政策,並談到較與上海、廈門等城市北京的影視政策扶持力度還是很艱難,王輝也談到影視公司隨著政策搬家的現象。溫來生最後鼓勵電影人時說道:「我雖然不是電影人,但是我是服務電影人的,我特別希望無論是北影還是中傳,將來培養年輕人真正能夠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真真正正在這個行當上鑽營,真正能夠守正創新,為中國電影事業輝煌做出自己的貢獻。」
近年創作了一系列主流劇集的編劇肖旭馳對青年人才影視創作之路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影視行業首先是合作性很強的行業,也是實踐性很強的,如果想在這條路上走的更遠,要走出象牙塔,影視人才需要堅持二字,一直堅持。
維京文化創始人、澳門藝術聯盟會長杜之也就影視產業的議題立足於澳門的本土情況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杜之認為澳門的歷史基本電影工業還是很弱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的市場確實狹小,決定了本地電影工業的不可能。談及澳門的文化產業扶持特別是對青年人的扶持,他認為資助還是碎片化的,尚未形成鏈條,所以目前為止澳門影視文化產業還在初期,但也意味著發展空間。未來希望通過我們的呼籲和推動,逐漸產生和內地對接以及優勢互補產業結合的可能。
紀錄片導演、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研究員趙謙老師從紀錄片創作角度提出觀點,認為紀錄片這些年發展狀況總體上來說是向好趨勢,無論商業屬性還是創作角度上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近幾年網絡崛起,逐漸取代電視地位,製作了很多非常優秀的紀錄片作品。趙謙提出他特別希望在座的各位領導、各位老總能夠給予更多紀錄片的青年愛好者和製作者們以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能夠把更多的關注投入到紀錄片的創作上來。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青年教師謝辛老師認為青年影視人才的培養需注重三個「度」:人才培養的廣度、深度和高度。廣度指的是當下媒介融合環境中,人才選拔的廣度需對傳統選拔思維進行破圈;深度指的是在課程設置、專業布局的過程中,注重交叉性和全流程等新思維的落地;高度指的是將國家頂層設計與具體的影視創作相結合,實現基於「產學研一體化」的新時代複合型創作人才培養模式。
青年影視人才代表也紛紛發表自己的經驗和看法,他們從自己畢業開始一直到現在從事的工作講起,積極分享成長故事,期待與各位前輩、老師們互相交流學習。青年紀錄片導演李寧曾遭遇作品是否去金馬獎的被誤會被網絡暴力的事件,他在討論中介紹了自己的成長經歷與紀錄片拍攝的淵源,2005年開始跟拍鳥巢建設者的紀錄片,之後拍過鄉村基督教、鄉村天主教,中醫中藥及佛教道教等題材。紀錄片導演朱昱提出了一點經驗上的建議,她認為青年創作者更多的要從拍自己熟悉的生活開始,做好曲線救國的準備;青年攝影家官宏滔結合成長經歷,認為青年影視人才要通過確立獨特清晰的核心創作觀念成就自我。
雅達書院副總裁蔣子楊從文旅與影視如何結合、勿幕創始人張嚴西和小鹿學校創始人王子豪從創業經歷等交流了各自的經驗和觀點;出品人、青年製片人劉銳覺得短視頻對青年影視人才是特別好的機會,談到某青年導演天天晚上做直播進行融資,通過這個方式吸引了很多散戶投資者,也許可以支撐他夢想落地;河北電影製片廠劇本主管、青年影人杜洪瑋以自己在河北電影廠設工作室為例,就企事業單位如何為青年影視人才信用賦能談了自己的看法。
會議尾聲,王昱華老師總結道:本場交流也是學術周活動的最後一場,一路下來,感覺電影最核心的還是人,講故事要講人的故事要從人性講起,做電影需要的也是人,但恰恰是電影人、包括我們青年影視人才的生存狀態,無論學界還是業界還是官方層面,關注得都相對很少。今天北京影視藝術研究基地以此為題,正如學術周副標題的關鍵詞:從北京出發——城市、影像、傳播、科技、人,落地到「人」,給予人以關注,以人為本,要把這個題目確定和做下去還需要做大量調研,希望得到我們青年人才的理解支持與共鳴。青年是電影的未來,是影視產業發展的未來,是當下的中堅力量,希望學界、業界給予這個選題這個群體以足夠的關注研究,建言獻策,以推進其在中國影視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