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主持人大賽整季結束只剩下總決賽的播出,經過三輪比賽的對決,兩個賽道一共有12名選手晉級到總決賽,分別是新聞類賽道鄒韻、馮碩、田靖華、白影、王嘉寧、姚軼濱,文藝類賽道小米、李七月、尹頌、李莎旻子、蔡紫、張舒越。
對於觀眾而言,這份晉級名單爭議性較大,而晉級選手的晉級爭議,直接導致主持人大賽口碑下滑。
新聞類賽道的晉級選手爭議相對小一些,不過劉妙然的出局依然讓觀眾感到一些遺憾。
劉妙然在前兩輪比賽中都展現出對冠軍的競爭力,首輪、次輪都以第一名的成績晉級,然而在半決賽的比拼中,劉妙然遺憾墊底出局,倒不是主持能力上的差距,劉妙然輸在了選材。
文藝類賽道晉級選手的爭議性較大,專業評審團的不公正打分讓每輪比賽都存在一些爭議。
半決賽舞臺上,小米以第一名的成績晉級到總決賽,然而以她的當場表現來看,或許能夠贏得總決賽的機會,但相較於李七月、尹頌還是有著明顯的差距,第一名的成績實在難以服眾。
觀眾對小米的爭議不僅僅局限在半決賽,在第二輪經典考核的環節中,小米表現平平卻贏得晉級機會同樣遭到觀眾質疑。在對《星光大道》的主持過程中,小米無法將朱迅提出的要求完美表達,卻贏得專業評審的最高平均分,實在讓觀眾感到費解。
李莎旻子的名字出現在主持人大賽的參賽選手名單中就足以引起熱議,更別提如今進入總決賽的比拼。
在主持人大賽的舞臺上,李莎旻子代表著娛樂類綜藝節目主持人,這個標籤讓觀眾在比賽之前就已經對她的主持能力產生懷疑,而李莎旻子的表現同樣不夠理想。
然而李莎旻子依然在專業評審團拿到不俗的評分,從而一路晉級到總決賽。
或許李莎旻子的出現能夠代表主持人大賽這檔節目的包容性,但對於觀眾而言,表現和得分不成正比的現象只會消耗節目的口碑,隨著好感度的降低,觀眾對節目的關注度也會隨之降低。
和李莎旻子一樣,張舒越也是被專業評審看好、不被觀眾看好的那類選手,然而普通觀眾並沒有辦法影響到選手的晉級以及未來事業發展,張舒越一路挺進總決賽,甚至登上央視春晚的主持舞臺,觀眾也只能表達對節目的失望而已。
總決賽的第二輪比賽中,張舒越表現相較於其他兩位選手有著明顯差距,可以說能力不是同一水平線的選手。
主持人大賽的口碑屬於高開低走,節目的開播讓觀眾見識到央視綜藝相較於地方臺綜藝的專業性,一時間好評不斷,然而隨著節目的不斷播出讓觀眾比賽公正性產生懷疑,致使節目口碑也在不斷下滑。
其實主持人大賽一直存在一個困擾著觀眾的問題,究竟這場比賽是為了製作綜藝還是為了捧紅新人,或許對於央視來講,選拔出有實力的年輕主持人才是舉辦比賽的初衷。
只是在觀眾眼中,進入總決賽的並不全是有實力的選手,而被央視認可的選手也不全被觀眾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