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雲南——生物多樣性百科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
脊椎動物·紅角鴞
紅角鴞
Otus scops
脊椎動物,鳥綱,鴞形目,鴟鴞科,角鴞屬。別名棒槌雀、普通鴞、夜貓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棲息於樹叢茂密的開闊原野,國內廣泛分布。照片攝於高黎貢山。
紅角鴞體色為灰褐色或棕慄色,這身「迷彩服」讓它很容易融入周邊環境。翅膀部位的羽毛大多為黑褐色,從頭頂至背以及翅覆羽摻雜棕白色斑點。腹部為紅褐或灰褐色,爪子為灰褐色。
很多動物的視覺與人類不同,很難區分相近的顏色,而紅角鴞這一身「迷彩」與樹幹的顏色幾乎接近,因此可以較好偽裝自己伏擊獵物。
和人們印象中「膀大腰圓」的貓頭鷹不同,紅角鴞雖然也是小型猛禽,但其體長不過20釐米左右,非常袖珍。不過,「小個子」可是有著「大本領」!紅角鴞的食譜包括昆蟲、鼠類、小鳥、小蜥蜴和小蛇。而且,這些獵物都是在「月黑風高夜」時被獵殺。
如果說前期介紹的岡氏竹葉青可以通過頰窩的熱成像在夜間感知事物,那麼紅角鴞的「夜戰」能力更加「先進」。因為相比於熱成像「看」到的大概輪廓,紅角鴞可以真正把獵物看得清清楚楚。
研究發現,動物視網膜內的感覺細胞分為圓錐細胞和圓柱細胞兩種類型。我們人類視網膜的感覺細胞屬於圓錐細胞型,其特點是需要一定強度的光線刺激才能看清物體,如果光線變弱的話視覺感知能力也就隨之下降。而紅角鴞為了適應夜間生活,其視網膜的感覺細胞為圓柱細胞,其特點就是可以在像月光、星光這樣極弱的光線下也能看清物體。
要想贏得「夜戰」,光有適應極弱光線的視網膜還不夠。紅角鴞的另一大「夜戰利器」就是它的瞳孔。仔細觀察,是不是發現紅角鴞的眼睛佔據面部比例特別的大?當夜晚來臨時,為了看清楚物體,紅角鴞的瞳孔可以放大很多,以方便收集更多的光線進入視網膜。
如此多的「作弊利器」,讓紅角鴞在夜晚捕食時,成功率大為增加。
王斌,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科普宣教股股長,25年來一直奮戰於自然保護區一線,獲「斯巴魯生態保護獎」。工作之餘熱愛攝影,為西南山地籤約攝影師,曾獲「中國自然保護區事業60周年」生態攝影比賽銀獎等多項榮譽。希望通過宣傳與影像,讓更多人關注高黎貢山,關注生態保護。
一起來回顧一下
前幾期
生物多樣性百科的知識點吧!
煩!出門總「撞臉」——脊椎動物·凹頂泛樹蛙
我們拒絕成為「弒夫狂魔」——節肢動物·越南小絲螳
我的頭像燒豆腐?那是你對我的毒性一無所知!——脊椎動物·山烙鐵頭
最潮流的時尚,一定是有活力有溫度的——脊椎動物·豹貓
統籌:連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報設計:鄭弼尹
編輯:武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