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誠實信用原則通常簡稱誠信原則。是指:當事人按照合同約定的條件,切實履行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取得另一方當事人的信任,互相配合履行,共同全面地實現合同的籤訂目的。包含:
1.強化市場經濟中的契約意識和公平正義觀念。
2.不僅自己要嚴格履行合同,還要督促和協助對方嚴格履行合同,互相提供方便,保障合同履行,最終實現自己的權利。
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一切市場參與者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目的是在當事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和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係中實現平衡,並維持市場道德秩序。
二、具體原則
1、適當履行原則
又稱全面履行原則,是指當事人按照合同規定的標的及其質量、數量,由適當的主體在適當期限、地點,以適當的方式,全面完成合同義務的履行原則。
2、協作履行原則
是指當事人不僅適當履行自己的合同義務,而且還應協助對方履行合同義務的履行原則。
三、分析
1.誠實信用原則是我國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人們在合同履行中所應遵守的道德規範。市場經濟活動錯綜複雜,合同履行中的客觀情況也是千變萬化。例如:某些合同當事人喪失道德底線,尤其是在拜金思想的侵蝕下,儘管籤訂了合同,但一旦發現無利可圖,就以各種藉口拒不履行合同,甚至單方撕毀合同。
2.在實際生活中,只要合同當事人具有良好的法制觀念,堅持誠實信用原則,就能堅守信譽,信守合同,自覺履行合同義務。就能相互關心,彼此幫助,共同解決履行中的實際困難,及時協商解決爭議,實現當事人雙方共同一致的根本利益。
3.誠實信用原則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強制性規範,不允許當事人雙方約定排除其適用。合同約定條款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應當視為合同無效。當事人履行合同違背誠實信用原則,使對方遭受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在仲裁或訴訟中,即使當事人未主動援引誠實信用原則,仲裁庭或法庭也應依職權主動予以適用。
4.誠實信用原則是以道德為內容的法律規範,將道德規範與法律規則合為一體,而同時具有法律調節和道德調節的雙重功能,使法律獲得更大的彈性,法官因而享有較大的公平裁量權。
四、我之所見
1.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的本義就是誠實守信,反對隱瞞欺詐、假冒偽劣、弄虛作假。雖然誠信歸屬於道德範疇,但也是市場經濟得以健康運行的基石。
2.誠信是人格的體現,是人類社會平穩發展,人與人和平共處的基礎,是人性中最珍貴的部分。一個人失去了誠信,就會失去他人的信任,也會因此而失掉成功的機遇。在成功的道路上,誠信的品格往往比能力更為重要。
3.無誠則有失,無信則招禍。所有的商業信譽都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之上,那些踐踏誠信的人,也許能得利於一時,但終究作繭自縛,自食其果。
4.誠信是社會契約的前提,道德是商業文明的基石。作為人們共同的行為準則和規範,誠信是構成社會文明的重要因素,也是維繫良好社會秩序,和諧人際關係的基本條件。如果誠信缺失、道德敗壞、是非不分、底線失守,即使制度再好也無濟於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將無法得到保障。
5.在當今社會,誠信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看重。誠信是為人之道,立身之本,是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誠信作為職業道德,對一個企業來說,其作用就是樹立良好的商業信譽,樹立值得他人信賴的品牌形象,它體現了社會承認這個企業在以往商業活動中的價值,從而影響到該企業在未來活動中的地位和聲譽。
6.在市場經濟的今天,「假」可謂是一個比較流行的字眼,比如官員造假數字、商人造假產品、學校造假文憑等行為,使得誠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恢復誠信,建立信任,已成為市場經濟成敗的關鍵。
7.在現代經濟社會,即使一個企業擁有雄厚的資本、先進的設備和譽滿全球的品牌優勢,並具良好的採購和銷售渠道,且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員工隊伍和高學歷的管理團隊,但如果它在財務報表和產品服務上作假,欺騙投資者和消費者,喪失信任,那麼它所有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都將失去意義,企業必然陷入困境。
8.任何經濟行為如果喪失誠信,任由各利益主體只顧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損害他人利益,不僅引發信任危機、責任危機,還可能導致社會經濟的全面混亂。
9.市場經濟雖然存在競爭,但競爭必須公平。公平就要求人們以誠信為本,每個企業都要以誠信為前提。市場經濟的價值取向要求人們必須通過正當的經濟活動實現個人價值。
10.人無信則不立,這是千年不變的做人之根本。古今中外的人無一不把誠信看作是一名君子必備的品格。一個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去實現自己許下諾言的人,一定可以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