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 遠 別 對 生 活 冷 感 |
我看一本超級巨型的時裝史,翻到一段挺有趣的。
1940年的Vogue上寫著,For the first time,the fashion center of the world is here- in America. 第一次,時尚的中心來到了美國。
當時的法國,正被二戰侵擾,德國佔領了法國街頭。買衣服和衣料運輸都成了難題。
為了應付隨時都有可能降臨的空襲,巴黎的女人們穿上alerte plaid,幾種有超級大口袋的毛呢衣的統稱。無論外套還是夾克,都得有兜帽和大口袋,最在意時尚的巴黎女人,這時候還是先保命要緊。
當時尚的潮頭巴黎垂下脖頸,紐約終於等到揚眉吐氣的一天,頗有萬年老四翻身鹹魚的意味。
▲ 40年代的巴黎街頭,左邊的女士穿著毛皮衣和精緻帽子,但其實更常見的是背景女士的裝扮,適合逃跑。
什麼才是美國時尚「黃金時代」式的好看?
瑪麗蓮·夢露的飛揚裙擺?奧黛麗·赫本的小黑裙?又或者是我的繆斯凱薩琳·赫本的西裝?在40年代自稱時尚潮頭的美國,還有一個人叫英格麗·褒曼(雖然她是瑞典人)。
▲ 英格麗·褒曼 Ingrid Bergman(1915-1982)
希區柯克創造過無數希區柯克女郎(Hitchcock Blondes),褒曼便是其中一個。看造夢大師希區柯克的電影,真的是40、50代美式時尚的最佳切片。
不得不說,又天真又無邪又魅惑又性感,是一代好萊塢大直男審美——也是當時的主流審美,代表人物就是瑪麗蓮夢露。
眾覽希區柯克女郎,倒真有不少類似瑪麗蓮·夢露的類型(瑪麗蓮夢露被電影降智了,她本人要有見識得多)。可還是有不少脫離夢露創造了自個兒特色的美人,比如英格麗·褒曼這樣的冷美人。
▲ 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Alfred Hitchcock (1899-1980)
希區柯克放言,「身材嬌小的女主角更加上鏡」。因而,「希女郎」通常呈中等身材,擁有一頭垂耳金髮。既然說「通常」,往往就有「例外」。這個固執的老頭在遇到英格麗·褒曼這個女神時就自行瓦解了他的「身材嬌小論」。
▲ 《美人計》 Notorious (1946)
英格麗·褒曼是典型的瑞典人身型。身高175cm,骨架大,肩膀寬。可面容精緻,柔軟又張揚。隱約有冷峻,天生的間諜相。
《美人計》不算出類拔萃之作,可褒曼的風姿是真好看。幾套服裝,或冷峻,或優雅,倒不落性感又無邪那一範俗套,設計來自好萊塢鼎鼎有名的伊迪絲海德。
▲ 《美人計》 Notorious (1946)
電影裡英格麗·褒曼與加裡·格蘭特在熱戀時,穿著格紋小西服,繫著大蝴蝶結。金髮垂肩,一襲俏皮的英倫風,縱使褒曼以憂鬱的冷美人著稱,也難掩女兒家動情時心底的雀躍。
▲ 《美人計》 Notorious (1946)
馬場再相逢,褒曼罩上了麻紗禮帽,與西裝的紋飾絕配。她藉機傳遞情報,紗紋的複雜交錯正吻合鬥轉劇情。
▲ 《美人計》 Notorious (1946)
街頭戲中這套Look也頗為亮眼,大版型的弧形馬甲託著臉龐,使頭部看起來更為精緻小巧。折線與長椅平行,導演怕不是個強迫症患者。
宴會密謀是重頭戲,褒曼著一席圓領黑色長裙,腰間一束水鑽腰帶,熠熠生光。
希區柯克效仿《卡薩布蘭卡》中的柔焦大特寫,放大了褒曼的美。從摩洛哥至巴西,褒曼脫下冬季大衣,毒辣挑剔的評論家認為這套禮服有顯壯碩之嫌。
▲ 《美人計》 Notorious (1946)
▲ 《卡薩布蘭卡》 Casablanca(1942)
不過,英格麗褒曼的冷美人算不算是種超越呢?至少不都是低智商的美了。
《後窗》裡,如果說摔斷腿,「性無能」,每天沉迷偷窺對面陽臺的傑弗瑞的形象是一代代精神分析學家們的範本,那麼麗莎絕對是當時奢侈女孩的典型了。
看上去格蕾絲凱莉是個人畜無害的大甜妞,熱衷穿搭,「從不把一條裙子穿兩遍」就是她的箴言,但卻是個膽子比男人大的女孩,男友行動不便,她倒是比男人跑得還快,鑽到對面鄰居家企圖挖掘兇殺證據。
▲ 《後窗》 Rear Window (1954)
凱莉穿的裙子是真好看。「剛從法國空運過來的洋裝」登場,裙裾飛揚,笑靨盈盈,夜晚也難掩光芒。
一身洋裝,上身黑色闊V領,配傘狀蓬蓬裙。腰間羽飾突顯細腰,勾勒出姣好的曲線。希區柯克很給面子地給了這套服飾足夠長的出場時間。或布餐,或臥靠貴妃榻,「來回折騰」極盡呈現裙子的妙曼。
▲ 《後窗》 Rear Window (1954)
我更偏愛這一套薄荷綠外衫及過膝窄裙,內搭掛脖式露背連衣裙,最迷人是頸間的珍珠。昏暗的燈光,潤澤的珍珠給五十年代最優雅的女人鍍上柔光。
▲ 《後窗》 Rear Window (1954)
她親身「涉險」時所穿的金色印花連衣裙有幾分「中式」元素。雖為無袖款式,上窄下寬的設計依舊使其身型高挑纖瘦。翻越欄杆,下擺撐開,好一副淑雅姿態。
▲ 《後窗》 Rear Window (1954)
化險為夷後,她穿著紅色襯衫與藍色牛仔,經典撞色,熱忱與寧靜達到了某種和諧,棕色樂福鞋顯得閒適自在。她是時髦精,男友是戰地記者,兩種個性,一個如火,一個似水,經一番波折,倒也覺出對方的好來。
我私人心頭好還是1958年的《迷魂記》,原名Vertigo,是眩暈的意思。上映後的半個世紀,一代代品味苛刻的電影家們為它「神魂顛倒」。
初看《迷魂記》是某年凌晨,看完就失眠了。飽和的色彩還在眼前走馬燈,女主的theme引起耳蟲幻聽。天蒙蒙亮了,心裡還在納悶,希區柯克這個刁鑽古怪的老頭,怎能把每一幀畫面布局都安排得同瑞士鐘錶的走針一樣精密!
▲ 《迷魂記》 Vertigo (1958)
《迷魂記》的服飾依舊由Edith Head操刀。
金·諾瓦克初登場,著綠色絲質披肩,被厄尼餐廳暗紅色的壁紙襯託,像掌握著吸血鬼城堡的女主人。獨屬於她的混合著小提琴與長號的音樂主題奏響,鬼魅而輕靈。
▲ 《迷魂記》 Vertigo (1958)
金髮碧眼的美人兒,在爐火邊端著咖啡,穿著一襲普通睡衣也難掩絕色。不過,華美袍子的褶皺中隱隱夾藏陰謀,熊熊火焰背後是灼人的蛇蠍美女。
▲ 《迷魂記》 Vertigo (1958)
但最經典的還是在林間、海邊遊蕩時穿著的白大衣。倆人探討著生死謎題,一身冷豔,脖間飄逸的絲巾指代的是生命縹緲無常。
那還是1958年,伯格曼還沒拍出《假面》,安東尼奧尼還沒拍出「無聊三部曲」。
希區柯克是歐洲第二次現代主義的領路人。而背後的Edith Head獲得過34次奧斯卡提名,8次摘得服裝設計獎。當之無愧的大師,也是拿過最多奧斯卡小金人的女性。赫本在《羅馬假日》、《蒂芙尼的早餐》的部分造型也是出自其手。還有《彗星美人》、《騙中騙》、《千面佳人》……
▲ 伊迪絲·海德 Edith Head (1897-1981)
▲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1929-1993)
▲ 奧黛麗·赫本與伊迪絲·海德
▲ 瑪麗蓮·夢露 Marilyn Monroe(1926-1962)
▲ Edith Head的手稿
她和希區柯克審美口味最吻合,為英格麗·褒曼、格蕾絲·凱麗、金·諾瓦克都做過經典造型,之後她告別效力40多年的派拉蒙,追隨希區柯克來到環球電影公司,直至1981年去世。
▲ 伊迪絲海德與希區柯克
這個永遠帶著黑框眼鏡的小個子蘑菇頭女人說,時裝不是首要的東西,電影的最終目的是努力講述一個故事。
所以她的服裝,出挑而不突兀,緊扣愛恨情仇,養了無數後世設計師。
▲ 谷歌設計塗鴉搜索欄紀念伊迪絲·海德誕辰116周年
希區柯克說,絕大多數的女人都是理想主義者,很少有人真正能活出自己的理想生活。坐在黑暗的影院中,凝視銀幕上一套套華服過場,倒也做了幾分鐘理想生活的夢,過了幾輩子異樣生活的癮。
看希區柯克,要時刻堤防著,希女郎」有數不盡的驚悚陰謀。
但若到2020年來看,希區柯克所造的蛇蠍美人,也莫非是男性思維的觀看,一遍一遍地告訴你,越美麗的東西越不可碰,都是陰謀。
嘿,現代的蛇蠍美人,可不屑於騙男人了。
[About Miss F ]
和你一起收集生活靈感
我是F小姐,專欄作家
在這兒,跟你分享好物、藝術和生活之美
業餘觀察繁華世象
原文首發於《新周刊》旗下公眾號「 F小姐Mis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