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熱映的《冷血狂宴》被觀眾吐槽了,不過這次的吐槽早就在眾人的意料之中。不少觀眾帶著對郭敬明的厭噁心情去觀摩這部作品的水平,畢竟《演員2》中的郭敬明確實因為自己的詭辯,遭到了不少觀眾的反感。
而從《爵跡2》的表現來看,確實不是一部能夠憑藉實力,摘掉觀眾對郭敬明偏見的作品。作為觀眾不得不讚揚一波郭敬明的勇氣,曾經的《爵跡》7億的投資卻只拿回了三億的票房,但是對於《爵跡2》,郭敬明卻依舊埋頭苦幹,甚至比創作第一部的時候更加賣力。
只是有時候,努力其實並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很多人說《小時代》是爛片,但是卻是一部值得看的《爛片》,可《爵跡》卻很難讓人有二刷三刷的勇氣。
口碑暴跌,畫面依舊僵硬
在系列電影第一部時,其實就有很多觀眾給出了差評。原因是期待值實在是太高了,國內著名的流量天團,一部純CG的真人動畫,再加上《爵跡》這個經典IP以及高達億元的風險投資,這部電影在未上映之前,就被觀眾貼上了必須驚豔的標籤。
但是最後的效果卻一樣難盡,而這一次有了第一部的失敗,觀眾對於《冷血狂宴》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期待。但是儘管沒有期待,郭敬明也沒有能夠徵服觀眾。
在第一部中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演員的面部表情以及動態動作。因為有了第一次的教訓,郭敬明將原來的80臺機器增加到這一部的200臺。在影片中哪怕巖石縫裡的積雪,都成為了郭敬明的細節專供。
但是技術有限真的是硬傷,國內的CG動畫只能達到這樣的程度也是事實。比起真人電影,這種類型的電影就是無法做到觀眾想要的自然和流暢。雖然我們的要求有些過於苛刻,但是觀眾本身就是一個只看結果的外行人。
第二部電影《冷血狂宴》的口碑暴跌,的確是電影沒有達到觀眾要求的客觀原因造成的。這不怪觀眾,只能怪作為導演的郭敬明。
比《爵跡2》更讓人難過的是它還有續集
《爵跡》系列的創作用燒錢來形容絕不為過,但是雖然燒錢,雖然投入和回饋不成正比,但是郭敬明想要把這個IP完整創作出來的心情卻依舊是堅定的。
很多網友在看到《爵跡2》最後的彩蛋時,內心應該都是很無語的。在各種評論中也有著網友對郭敬明的質疑,「就這樣的爛片還要繼續拍嗎?」
目前,郭敬明的《爵跡2》在豆瓣上評分並未及格,雖然這一部投入了更多的心血,但是從觀眾的評價來看卻和幾年前的第一部相比沒什麼進步。因為現在的觀眾在接觸了更多好的作品之後,比起幾年的觀眾真的更加苛刻了。
不過作為旁觀者,筆者還是要佩服郭敬明的勇氣。因為在國內沒有導演願意去做真人CG動畫,即便願意也沒有人像郭敬明一樣會拿錢當作試錯的代價。
從《爵跡1》中毫無頭緒的慢慢摸索,到被全網差評做出調整後的再次被否定,這個過程要是普通的導演早就被幹趴下了,但是郭敬明沒有,甚至還直言就算是籌款,也會努力把《爵跡3》完成。
當然以觀眾的角度來看,以電影最終呈現的效果來看,真的沒必要和真人CG死磕了。按照這個勢頭下去《爵跡3》的最終呈現依舊是讓人失望的。除非郭敬明能夠完全改變自己的敘事方式,等待技術成熟之後還有嘗試的可行性。
讓觀眾如鯁在喉的故事線剪輯
其實郭敬明想要將《爵跡》搬上熒幕的初心是好的,想要摸索CG真人動畫的想法也是史無前例的,如果觀眾能夠忍受稍顯僵硬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爵跡》是有可能成功的。畢竟在這個郭敬明構思的世界中,的確有著讓人驚嘆「想像力」的部分。
但是從《爵跡2》開始,作為讀者,真的覺得和原著有些偏離了。電影中的每個人都是大咖流量,好像導致郭敬明在後期剪輯的時候完全忘記了主次之分。看電影的時候就感覺每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的形象都有刻畫,但是又沒有什麼區別和深究。
除了人物的塑造上有些混亂之外,劇情的剪輯也很令人迷惑。太多角色的故事線,讓整部電影都變得極其混亂。
沒有任何鋪墊就直接開始電影的高潮,比如劇中麒靈因為銀塵的死發狂,天束幽花為了守護麒靈開始血祭,甚至眾人突然開始動搖曾經的信念開始了反抗。這些情節都相當熱血,但是卻無法引起觀眾共鳴。
第一是因為電影中的世界觀沒有架構好,別說讓觀眾相信他們之間的故事,觀眾根本不相信電影中的背景。第二是人物的關係鋪墊不夠,所有人都冷冷冰冰的但是感情來的突如其來,讓觀眾根本無法帶著感情感受到其中的友情愛情甚至於所有溫度。
筆者認為郭敬明並不是一個不會做鋪墊的導演,那些該有的素材他應該都有,只是這最後的剪輯實在是太迷惑了,作為觀眾看了真的只有如鯁在喉的感覺。
曾經郭敬明因為《爵跡》被全網噴的時候曾將這個作品定義成為一部很有意義的作品,但是卻得到了網友狠狠的嘲諷。但是筆者想說,郭敬明的億元投資當然是有意義的,最少他是開啟國產CG真人動畫的第一人。
本身這項技術的有限,就足夠讓人望而生畏,郭敬明的一馬當先,必然是有意義的。從他的投入來看,筆者敬佩他的勇敢和眼界。但是同時一部電影的好壞並不能靠主創人員付出了多少來衡量。最少《冷血狂宴》真的是一部還需努力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