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譯林出版社以「如何讀,為什麼讀——我們時代的散文閱讀與語文教育」為主題,在京為新書《我認出了風暴》舉辦了一場閱讀沙龍。因為涉及到「語文教育」的話題,這場沙龍不僅邀請到來自高校和中學的名師與作家們共同探討,還吸引了不少家長到場「取經」。
《我認出了風暴》精選了鮑爾吉·原野、雷平陽、李敬澤、李娟、李修文、劉亮程、塞壬、張天翼、周曉楓九位當代優秀散文家的代表作,呈現了中國散文近二十年來最豐美的收穫。該書的選編緣起於北師大文學院教授張莉為本科生開設的「當代散文作品研讀課」,在同學們中引發的熱烈討論。
「我在開始上這門課的時候就意識到,大部分年輕人對中國散文的理解還停留在餘秋雨老師那裡。餘秋雨是90年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今天是2020年了,所以這二十多年來的中國散文在哪裡?在大學課堂上是看不到的,這是非常遺憾的一個地方。」由此,張莉開始著手選編這本散文集。
書名「我認出了風暴」取自裡爾克的《預感》,張莉以此來表達自己讀到這九位作家作品時的心情。她說:「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就是有更多的人讀到它,能從中看到漢語之美。」
對此,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進一步談到,漢語不僅僅擁有美感,同時還擁有一種力量,這也是散文家在寫作時所著力追求的。「這個時代寫東西的人太多了,但真正具有創造性的表達並不多。」在他心目中,優秀的散文作品應該反映時代複雜的經驗,同時對人類難以言明的內心世界予以準確、精煉而又富有藝術性的描摹。
張莉在教學中還發現,很多學生的寫作已經在長期的應試訓練中形成了一種固定格式,「寫風景就用這段話,寫分別就用那句話,但真正的寫作不應該是這樣的。」她希望,通過閱讀當代散文佳作,幫助年輕人拓寬視野,用筆和世界重新建立起聯繫。
北京市特級教師鄧虹在讀了這些散文之後,也開始向身邊的老師和學生們推薦。長期的一線教學經驗讓她得出一個結論:「學生只有廣泛地去接觸各種各樣的筆觸,最後才會擁有自己的筆觸。」
談到寫作,青年作家、朱自清散文獎得主張天翼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中學時,她曾在作文中寫過這樣一個句子:「這個人抖得像篩糠一樣」。老師問她:「你有沒有見過篩糠?」她回答「沒有」。老師說:「你沒有見過,就不要寫它。永遠要寫你知道、你熟悉、你見過的東西。你要真誠,在每一個句子都要誠實。」老師的這段話,給張天翼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影響了她此後的散文創作。
北師大文學院院長王立軍曾多次參與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他指出,閱讀在整個語文教育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們現在已經不是去做一兩道閱讀理解的問題,而是要培養學生真正的去理解文本,真正體會到文本的妙處所在。」
而在李敬澤看來,散文家都是語言的冒險家,散文閱讀對讀者來說也不失為一種挑戰。「我們的語文教育,恐怕從根本上講,也是讓你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增進對世界的理解,增進對語言的掌握。」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俐
編輯 金力維
流程編輯 劉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