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社」等多家媒體9月27日報導稱,在臺防務部門日前進行「漢光電腦兵棋推演」中,作為「藍軍」的臺軍在一度陷入苦戰後靠「奇襲」獲勝。
據報導稱,此次兵推,扮演解放軍的「紅軍」兵力首次不設上限,所以「奇襲」逆轉顯得更有戲劇性。但消息傳出後,兩岸網友止不住吐槽,還有軍迷在微博上評論,「『奇襲』是不是拔『紅軍』的網線?」
但要是以為臺灣「漢光兵推」的無釐頭本事只有「奇襲」,那就太低估它了。在臺灣的「政略」背景下,「漢光兵推」的劇本總是顯得過於戲劇性。
怕丟臉搞人工幹預
自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臺軍在原先的「漢光演習」中增加了兵棋推演的部分,據稱是為了「探討有關現行建軍政策之適切性與可行性,驗證部隊備戰能力,為未來建軍備戰決策參考。」
聽上去好像這樣的兵推頗為客觀和科學,但電腦主導的兵推一開始就不給臺軍面子。2001年,電腦兵推第一階段就判定進攻方「紅軍」奪取絕對空中和海上優勢,隨後在抗登陸階段,又判定進攻方獲全勝。2004年,電腦兵推給出的結論更讓人咋舌——進攻方「將在130小時內拿下臺北」。
可能是出於顏面上的考慮,自2005年起,「漢光兵推」就加上了「人工幹預」的成分,比如將推演分成若干階段,5天的兵推,包括首日「聯合戰力保存」及「反特攻」作戰,次日反封鎖,第三天聯合防空,第四天持續「聯合防空及聯合截擊作戰準備——海上機動、艦隊防空」,以及最後一天的「聯合截擊作戰」。又比如按軍種分配各自的演習劇本,各自都要打滿五天。總之,即使整個兵推中臺軍一敗塗地,總有個別亮點可以被提出來粉飾一二。據時任臺軍「總政戰局」局長胡鎮埔說,兵推結束後,將向媒體公布具體情況,以免外界報導誤導失真,「對國軍造成傷害」。但到了實際公布情況時,就變成了「只講過五關不講走麥城」。就在此次兵推後,臺灣防務部門便向媒體賣力渲染「基德」艦的神奇戰果,據說參演的兩艘「基德」艦,雖然有一艘被判定遭重創,但這艘艦成功吸引敵人兵力,共擊落19枚來襲飛彈、16架軍機。同時,「紅軍」的兩棲登陸船團被擊滅40%,無法繼續登陸任務。
所謂思路一變天地寬,「漢光兵推」之後幾年好像戲精上身,至今餘韻猶存。2007年電腦兵棋推演,假想2012年臺灣在第一波戰事中遭遇大量飛彈攻擊,但「藍軍」在「紅軍」展開登陸時,卻能以「雄二E」巡航飛彈攻擊大陸沿海「特定城市」。2011年兵推則出現「神來之筆」,部署在南部的臺軍8軍團如有神助,先是擊退「紅軍」的佯攻,再轉進中部,「補充兵力」後與進攻方主力決戰,將其圍剿於臺中大肚山地區。而且,兵推還假設,臺空軍二代戰機在受到第一波攻擊後成功緊急疏散,連以往推演遭飛彈襲擊後戰損超過50%的陸航直升機,也保存了90%的戰力。
可能是自覺劇本編得太離奇,加戲太多,不光無法取信公眾,連臺軍自己都不自信,2014年起,「漢光兵推」的情節設定開始不那麼強調「勝負心」了,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不對稱作戰戰力」「新興武器裝備」,以及「資電網絡攻防」上,時間也不堅持5天流程,而是有所縮短。對外發布的消息,也不太常見解放軍多少小時可以打到臺北這樣的表述。
當然,更關鍵的因素,恐怕還是臺海局勢那幾年比較穩定。那幾年臺灣領導人的「視導」,也僅限於到現場出席90分鐘,進行視頻連線,以及增加參演各方人員的菜金之類。
總失敗高層不高興
或許是這幾年的兵推顯得沒那麼富於戲劇性,今年的「奇襲」才顯得那麼突兀,總讓人覺得是70多年前「國軍戰略轉進」的重演。更讓人覺得似曾相識的,還有兵推背後的臺軍「政治世故與平衡生態」。據報導,在最初的「漢光兵推」中,臺軍高層就有爭議。比如對於電腦判定的敗局,一些高階將領認為原因在於「參數設定失據」,負責統籌的「參謀總部」則認為結果仍值得軍方參考檢討。隨後的幾年中,隨著兵推一次次出現敗績,臺灣防務部門主管也一次次被媒體曝出「臉色慘綠」。
長官不高興,後果很嚴重。2002年兵推判定4艘「基德」艦在戰鬥中全部被擊沉,據報導臺軍當時頗受震動,「立即深入了解是什麼狀況導致這種結果」,調查結果外界雖不得而知,讓人意外的倒是隨後幾年,「基德」艦在電腦兵推中如同開了「外掛」。據稱,當時的臺軍高層曾下令,兵推中「基德」艦「不許被擊沉」。2006年,臺灣防務部門告訴媒體,在兵推的第3天,「紅軍」登陸艦隊主力在發航前往臺灣途中,遭到由4艘「基德」艦為核心的海軍艦隊截擊,戰損比高達25%,被迫放棄原本登陸北部的企圖。而且臺軍中還傳言,當年擔任扮演「紅軍」擊沉「基德」艦的「國防大學海軍學院」教官,被時任「參謀總長」李傑痛批為「敗類」,聲稱在他任內永不錄用。
作弊段子層出不窮
長官意志如此,也無怪乎「漢光兵推」屢屢傳出作弊醜聞。2007年,扮演「紅軍」海軍的軍事院校人員,收到「藍軍」的私下來電,要求通報其艦艇位置。在兵推中,「藍軍」果然不僅逃過第一輪攻擊,還完成「出海機動作戰」。媒體報導,其中奧妙,就在於這些「紅軍」人員將來還要回到現役部隊,而扮演「藍軍」的,恰恰是現役部隊軍官甚至就是其直接上級,「演習歸演習,畢竟不是真的,可沒人想因此得罪人而影響派職或升遷」。
臺灣媒體還曾報導,在兵推中有約定俗成的潛規則,由「國防大學」校長扮演的「紅軍」司令,會巧妙安排,維持一個「慘勝」的局面,以免「全面否定國軍建軍備戰成效」。兵推中,也出現過第一天戰損的百架飛機「第二天就活過大半,生龍活虎般配合作戰」的場面,據說此舉是為了撐住「聯合作戰」的場面。兵推中出現的這些「超現實」劇情,連前來「觀摩指導」的美軍人員都直稱看不懂,比如部署在南部的部隊,如何在鐵路被毀時,「飛」到臺北援救「元首」?又如軍用通訊線受阻時,又如何通過民用網絡保持部隊通聯?
對於這些,臺軍的反應則更為無釐頭,媒體披露兵推存在作弊的消息後,臺灣防務部門表示,按規定,參演人員不得向演習無關人員透露內容,如果真有其事,足以視為洩密,將進一步了解調查。簡言之,就是通過解決提出問題的人來解決問題。「料敵從寬」到這個程度,也難怪臺灣媒體只得慨嘆:「漢光兵推」真假虛實,有如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