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深度解讀)

2020-12-24 論語的主流與非主流觀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

「已矣乎」。朱子集註:已矣乎者,恐其終不得見而嘆之也。

「過」,不恕於人,是過;不直,亦是過。

「見其過」,魏環溪《寒松堂集》有四種人說:天下有四種人,吾夫子皆嘆未見。竊嘗思之,好仁惡不仁一種人。好非所好而惡非所惡無論耳。抑或好之惡之弗篤也,故未見也。顏之不違,曾之任重,好惡亦云篤矣,猶未盡其分量耶?隱居求志行義達道一種人。求非所求而達非所達無論耳。抑或求之達之弗裕也,故未見也。開之未信,雍之居敬,求達亦云裕矣,猶有限於時命耶?見過內自訟一種人。見過難,內自訟尤難。顏氏之不貳,子路之喜聞,不亦庶幾乎?何雲未見耶?好德如好色一種人。好德難,如好色尤難。子夏之易色,南容之尚德,不亦庶幾乎?何雲未見耶?一時及門之士彬彬如此,列國之卿大夫夙號名賢,相與周旋者更不乏人也,然皆以為未見。予嘗撫心自問,有一敢令夫子見者哉?學者不必侈談高遠,但求為夫子所欲見之人足矣。

「內自訟」,自己開審判會,自己審自己。包鹹註:「訟,猶責也。言人有過,莫能自責。」朱子集註:內自訟者。口不言而心自咎也。人有過而能自知者鮮矣,知過而能內自訟者為尤鮮。能內自訟,則其悔悟深切而能改必矣。夫子自恐終不得見而嘆之,其警學者深矣。

朱子語類:問:程子曰「罪己責躬不可無,然亦不當長留在心胸為悔。」今有學者幸知自訟矣,心胸之悔,又若何而能不留耶?曰:改之便無悔。

論語集釋:魏氏四種人說應改為五種,尚有剛者一種,亦夫子所未見。又朱子深於佛學者,故知自訟留在心胸之非。非邃於禪理者不能有此見解。

不能內自訟的人,都是自己幫自己解釋,自己幫自己找藉口,找理由,自己原諒自己,過則忌憚改。

「見其過」與「內自訟」的相互關係。自訟其過,改之則無悔,心歸於淨。陸隴其《松陽講義》:天下有一種人,全不知道自己差了,將差處都認做是處,此是不能見其過。有一種人,明知自己差了,卻只管因循牽制,甘於自棄;或只在口頭說過,此是不能內自訟。

道有三件:一是為氣質做主而不能變化,一是為物慾牽引而不能割斷,一是為習俗陷溺而不能跳脫。所以不能無過者,由此三件。所以有過而不能見不能自訟者,亦由此三件。這三件帶了一分,便成一分病痛。所以天下有過者多,而能改者卻少。就及門弟子論之,如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可謂能內自訟矣,卻未必能見其過。冉求之力不足,非不自見其過也,卻不能內自訟。若顏子之不貳過,不遠復,則皆從能見能自訟來,雖其天資之美,然亦必得力於夫子之激發,故未見非終不見也。學者於此,切不可草草看過。此是聖門教人第一吃緊工夫,不從這一關著力,種種工夫皆不能透徹。然見之訟之於既過之後,又不若防之於未過之先。防之之法無他,亦只是戒慎恐懼。

老是犯過,老是要改,則用《松陽講義》所講去想內自訟之法,原來是要「防之於未過之先」,這是內自訟最後境界。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周朝始祖泰伯,生於公元前一二八五年正月初九,卒於公元前一一九四年三月初三,年九十一歲。季歷之子姬昌即後來的周文王,自小聰明過人,才華出眾,極得古公亶父之寵,並言「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意思是他想傳位於季歷,進而讓季歷再傳給姬昌。但當時西岐禮法為傳長不傳幼,亶父只能作罷。泰伯察覺出了父親之意,為成全父親的心願,避免龍蛇之爭的禍害,遂決定讓位於三弟季歷,並說服二弟仲雍留下子嗣,趁父親病重之時託言至衡山採藥,離開周原。
  •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注釋】①攻.做。異端:中庸的兩端,指「過」和',不及」。②斯:連詞,這就、那就的意思。也已:語氣詞。【翻譯】這裡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 孔子說:「做事情過或不及,都是禍害啊!」異端就是指中庸的兩端,一個是過,一個是不及,孔子講究中庸,主張執兩端而用其中,亦即是不要偏執一端。
  • 什麼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玉,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那還倒不如我們各存其寶呢?」
  • 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
    曰:「吾惡乎知之!」「然則物無知邪?」曰:「吾惡乎知之!雖然,嘗試言之: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邪?庸詎知吾所謂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嘗試問乎女:民溼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慄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遊。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 「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中的「攻乎」何意
    《論語為政篇第二一六》,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錢穆譯】先生說:「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楊伯峻譯】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傅佩榮譯】孔子說:「批判其他不同立場的說法,難免帶來後遺症。」
  •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精品推薦)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是叫弟子查看身體嗎?朱子集註:曾子以其所保之全示門人,而言其所以保之之難如此;至於將死,而後知其得免於毀傷也。小子,門人也。語畢而又呼之,以致反覆丁寧之意,其警之也深矣。程子曰:「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君子保其身以沒,為終其事也,故曾子以全歸為免矣。」尹氏曰:「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曾子臨終而啟手足,為是故也。非有得於道,能如是乎?」
  • 什麼是「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經商如孫吳用兵,審時度勢;如商鞅變法,順應時機。白圭對經商的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提出了著名的「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經商理念,靠賤買貴賣獲取利潤。他用觀察天象的經驗預測下年的雨水多少來估計這一年穀物的豐歉。
  •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
    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蘇轍《巢谷傳》中講到一個叫巢谷的人的故事,——巢谷,字元修。父親名中世,眉山的農民,年少時跟隨士大夫讀書,老年時在裡地的學校教書。巢谷小時候跟隨父親學習,雖然家境簡樸但是博學多才。進京參加進士考試,看見武藝高強的人,很喜歡。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四章》 原文: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立志追求仁德,就不會去做壞事。」
  •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
    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哀公十一年,齊國公族國氏、高氏率兵攻魯。魯國上下,見大國來伐,幾乎都沒鬥志,臣子們就說:「徭役繁重而賦稅多,如今上位者不能夠有拒敵的計謀對策,下面的士又不能夠以死報國,這樣怎麼對抗強敵?」
  •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精品推薦)
    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子路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片言可以折獄」是什麼意思呢?「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者,片,猶偏也。折,猶決斷也。凡聽訟必須兩辭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決斷獄訟者,唯子路可,故云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者,宿,猶豫也。子路篤信,恐臨時多故,故不豫也。或分此別為一章,今合之。四書辨疑:明決二字是,忠信二字非。忠信固能令人信服,然非可以折獄也。
  • 子曰:『吾以子為異...
    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正統年初,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重視于謙。于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楊」主辦的。
  •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不知也」。
  •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一天,晉國的醫生叔向去拜會老友韓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