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食能排在第二位足見吃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尤其是講究吃法的國人,對如何吃、怎樣吃更是如醉如痴,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小餐廳門口總是熙熙攘攘,為什麼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推出就如此倍受歡贊。如今,為了滿足觀眾、網友、吃貨對吃的進一步精細需求,優酷土豆傾力打造了深夜美食節目《孤獨的美食家》,旨在用另一種方式為觀眾獻上一份精彩、別致的視覺、味覺饕餮盛宴。
《孤獨的美食家》是優酷土豆「深夜食堂」系列的一部分,該劇援引在日本已經非常流行的飲食節目,並加入了諸多中國本土美食文化,故顯得非常接地氣、近生活。一直以來,美食都是一個備受開發的超級IP,無論影視劇還是紀錄片,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打造過不少以美食這個IP為主線的精品節目。《孤獨的美食家》就是美食IP在中國的又一次全新嘗試,新的結構,新的方式,新的內容,呈現的宗旨也有所提升,即美食+文化,食情+親情。
《孤獨的美食家》不再單單以介紹美食為主軸,其核心價值還是借美食,展示多元的中華文化。比如在第一季第一部故事中,節目就以美食為引子,以音樂為手段,講述了一家三代從隔閡到融合的簡單過程。期間,吃、美食扮演了什麼樣的神奇角色?這還需要觀眾親見來感受。
該節目第一季首部劇集主要聚焦的臺灣美食,以趙文瑄、陳建州、李志希、張國柱等為代表臺灣藝人均有精彩獻藝。節目又不僅以美食為局限,每每都是通過美食速寫親情、家庭、倫理等社會元素,從而使節目完全脫胎於以往以美食說美食的圈子,也就顯得不再固步自封。其實,一個地方的美食文化往往與這個地方的人文文化、民風民俗是分不開的,《孤獨的美食家》以此為契入點,恰恰戳中了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那根神經,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言之有物,引發共鳴亦在情理之中。
按理說,心有美食的人是絕對不會感到孤獨的。深夜食堂系列之《孤獨的美食家》之所以打著「孤獨」的招牌,按本人的理解,無外乎以下幾點:該節目將於5月28日始在深夜時段熱播,這是一個夜深人靜的時刻,也是一個享受孤獨的時刻,只在這時,人們才能靜靜安下心來,細細品味節目中的美食、親情等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就當下來說,日漸浮躁的社會氣氛以及日趨沉重的工作、家庭、生活壓力,很難再讓人有時間有空間細細臻品真正的美食了,所以,懂得美食、了解美食的人在人數上一定是孤獨的,但其內心卻因為有了美食文化做支撐,卻漸漸彌合了這種孤獨感。
以節目呈現形式看,他是以趙文瑄扮演的伍郎為視角呈現出美食之美,親情之魅的,這是一個人的旅行,或者說是一個吃貨的美食天涯行,由於是一個人,所以註定其行程是孤獨的。但在節目中,從伍郎找到美食、品嘗美食時的或驚喜或滿足的表情看,他怎會孤獨。尤其是當他藉助美食之力,巧妙修復一段段父女情、父子情等破裂親情是,孤獨已在他心中煙消雲散。
對於觀眾而言,在深夜品會、體味到這樣的節目,也只會心有暖暖,而絕非孤獨寂寞。我想,心有美食不孤獨亦或就是這個道理吧。誠然,美食奉上的不僅是味覺的快感,由其聯結、勾兌而出的親情、友情與愛情等各種社會和諧關係,則在心中為吃貨,為美食愛好者,為觀眾輸送的則是一種不一樣的愜意與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