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執導、鞏俐主演的《中國女排》,本來是一部春節檔很有潛力的電影,但這部電影在上映前卻遭遇了很多非議和波折,比如地推海報都鋪天蓋地宣傳了,結果突然就改名成《奪冠》了,得損失多少推廣費呢?
《中國女排》為什麼突然改名呢?應該跟兩天前中國女排官方發了一則聲明有關,聲明中說「個別企業和商家以宣傳中國女排的名義,未經中國排球協會授權擅自使用中國女排集體肖像」,說得很有可能就是《中國女排》。
而在這之前,《中國女排》就因為過度戲說惹非議,預告片中黃渤飾演的角色有搶雞腿、被暴扣、被砸暈、被隊員教訓沒有雄心大志等畫面,有醜化原型人物之嫌,遭到原型人物抗議。
對於這種現實題材的電影,其實之前就有不少電影因為戲說過度被吐槽。
《中國機長》雖然取材於偉大的川航備降成都事件,但卻加了很多戲說成分,尤其是杜江飾演的帥氣第二機長,看起來像個花心大蘿蔔,看到美麗姑娘就主動搭訕、套近乎。
歐豪飾演的角色也很喜歡撩妹,下飛機後還不忘撩妹,對張天愛飾演的空姐說「我給你看一下證件吧」,然後把手抬起來,比個心。這種感情線其實很多餘,而且容易給人一種這個公司員工私下關係混亂的感覺。
現實中那麼偉大的機長、副駕駛,就被塑造成這麼輕浮的角色,該嗎?
同樣是現實題材的《攀登者》,也是這個問題,平白無故加了很多感情線,被很多觀眾吐槽,最終豆瓣評分只有6.1。
《攀登者》的原型故事,其實老老實實拍出來就可以感動很多人,結果編劇和導演卻嚴重「愛心」泛濫,給吳京、井柏然、胡歌演的角色都加入了感情線,特別是吳京和章子怡的感情線,已經嚴重喧賓奪主了,為了加入章子怡這個女一號,編劇還給她加了很多戲,讓她顯得很蠢,也讓電影的邏輯出了很多問題。
其實大受好評的《我不是藥神》也有戲說人物原型的情況,電影裡徐崢是個賣印度神藥的,並沒有患上白血病,後來通過賣仿製藥大大獲益,但現實中原型程勇自己就是病患,所以才接觸仿製藥,而且他沒有從倒賣仿製藥中獲益。
《藥神》之所以這樣改,也是為了增加戲劇張力,陸勇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看完首映後對這樣的改編很不高興,因為擔心自己的形象受到損害,不過他和劇組溝通後,對這樣的藝術化處理也能接受了,才沒公開抗議。
但不是每個原型人物都能像陸勇這樣大度的,觀眾對於過度戲說的情況也是反感的,《藥神》的改編確實是戲劇需要,所以才沒被詬病,如果多加了什麼亂七八糟的感情線,肯定就被吐槽了。
所以,對於現實題材的國產片,導演和編劇們戲劇化時還是得把握好尺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