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學平時在學習攝影的時候,有一個薄弱環節容易被忽視,那就是大量的閱讀和觀察優秀攝影作品來提高自己的欣賞和評鑑能力。通過提高自己的眼界,拓寬對攝影作品的認知,反過來,在自己創作的時候會根據以往的視覺經驗和自己的切身體驗來進行創作。這也是很多攝影專業和優秀攝影師在教學和經驗傳授的時候經常被提到的。
攝影的重要性質之一就是技術操作性,在技術操作過關之後,能夠在創作上技高一籌的,往往是某些攝影元素的創意表達,可能是創意觀點,可能是光線構圖等視覺技巧,可能是畫質和攝影媒材帶來的獨特體驗。而這些獨特表達,在學習攝影的階段可以通過觀看更多的作品來學習、借鑑,進而打開自己的創作局面。
在現實情況中,我們可能由於諸多因素想要拓寬眼界而很少聚焦找到優秀的作品。但是我們平時只要留心一下周圍其它相關的影像媒體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很多的電影作品,其中的畫面有太多的經典影像存在,尤其是很多電影中的光線和構圖,與我們平面攝影是高度相似的。所以在電影中,我們也可以找到提升我們視覺創作水平高度的畫面,尤其是優秀的電影作品,大多為拍攝水平極高的電影導演和攝影師之手,他們本身也是攝影高手,在品質上也是有保障的。
今天我們以電影《至暗時刻》為例,詳細剖析電影中有那些構圖和用光的技巧,在我們的攝影拍攝中能夠被借鑑與使用,提升我們自己拍攝照片的視覺效果和畫面品質。
《至暗時刻》這部電影講述了二戰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歐洲被納粹德國大舉侵佔,戰火一度燒到英倫三島,國內對自己的政策存在爭議的關鍵時刻,邱吉爾上臺,在普遍不看好的情況下,堅持自己的信念,堅持為自由和正義而戰的觀念,堅決抗擊德國法西斯,並且最終得到各方支持的故事。
片名為《至暗時刻》,因為一方面整個歐洲都正在淪陷,英國軍隊困在敦刻爾克面臨全軍覆沒的風險,自己的執政剛剛開始,堅決抵抗的政策又收到質疑,在這樣十分暗淡和緊張的情況下,整部影片都使用的強烈光影對比的調子,並且都用相當程度的曝光不足來烘託晦暗不明的氛圍,在人物光線的設置上,應用來大量的逆光,烘託人物的心理和環境。
首先,最為值得稱道的就是影片中的光束光線和區域光的使用。
在平面攝影中這種光線又被稱作丁達爾光線。這種光線在光源處發出並且直射到被射物體上,這樣的光線直接,清晰,強化主體。類似於舞臺演員表演遠處打出的追光。這種光線在打亮拍攝對象的同時,很少散射開去,很少造成對周圍環境的照亮,這也就起到了強化拍攝對象的形象塑造的作用,烘託了畫面核心點的表現。
畫面中一道光線投射在邱吉爾講話的身上,整個的議會大廳只有這個位置和議長的位置有光線照射。這樣的光線很好的強調了畫面情節的主體,光線的線條,筆直的投射,也起到了引導視覺的作用,畫面中其它位置都是黑暗的,明亮的光線引導了我們的視覺。我們人眼的視知覺結構就決定了我們追尋光亮的方向。所以在我們平時拍攝的時候,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光線勾勒主體和引導視覺這兩個技巧來拍攝,這樣可以增加你畫面的解讀空間。
第二個,逆光有助於表現人物情緒。
我們知道,如果拍攝人物,逆光會形成人物一個側面的曝光不足,然而人物的邊緣會形成輪廓線高光。這樣的光線勾勒出了人物形象,但是也會凸顯人當時的情緒氛圍,或者是烘託矛盾情緒。因為光線在交代信息的時候有一大部分被暗部遮擋弱化,這種弱化帶來了視覺上和心理上的模糊感,很多情緒就被包含在其中。
電影畫面中使用的這些逆光,勾勒了人物的外形,但是在結合當時情節的情況下,這種逆光拍攝的技巧很好的表現了人物的情緒。畫面中的大特寫強化了人物本身堅毅果敢的性格,這就是畫面鏡頭語言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基本方法,光線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
第三,縮小光線在畫面中的投射面積。
什麼意思呢?很多同學在拍攝照片的時候,光線的方向注意到了,光線的顏色注意到了,但是,光線的面積在畫面中的比例容易被徹底忽略。以這部電影為例,看起來光影暗淡的電影,每一處其實都有攝影師精巧的布光,只是每布置一處光線都十分的「吝嗇」,生怕光線的散落會擴大光明的範圍,擴散觀眾聚焦焦點的視線。整個電影中大量的使用的是點光源和局部光線,(當然,在電影中我們看見的點光源也是綜合的複雜的影視布光,這個與平面攝影還是有區別的,只是從視覺效果上給大家舉例說明)在微光中光源雖然較少,正是由於這中光線的缺乏,更加導致了人物面部和身體上光線對比的強烈氛圍,增加了緊張氣氛,達到了預計的視覺效果。
我們同學在平時拍攝的時候,可以留意你照片中的光線有效範圍。比如,在你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你畫面主體背後的背景是什麼光線狀態,如果背景的光線亮度和主體一樣充足和均勻,是不是會爭奪視覺的注意呢,如果你在拍攝的時候降低背景的亮度,或許就有利於你照片的主體表現,這與拍攝的時候控制景深比較相似。所以,我們在拍攝的時候,即便是自然光,我們也要注意區別和控制光線的範圍。
第四,光線和構圖往往是孿生兄弟。
我們說光線和構圖的時候經常是拆開來看的,但是這兩個攝影元素經常是結合起來發揮出更大的視覺動力的。以這部影片來說,之前我們說了集中光線的布置方法,結合了很多構圖技巧之後,整個影片的觀感更是精彩。這些構圖的技巧其實也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基本構圖原理。
比如說,三分法構圖,比如說三角構圖,框架構圖等等,都是平時我們在拍攝的時候經常使用到的。電影裡面為我們呈現了這些構圖方法的教科書式的應用,我們來看一下。
三分法構圖,人物在畫面中的安排放置在三分線處,這樣的做的原理就是接近我們的觀看最佳興趣點,也就是我們的黃金分割點。這種方式最為經典,在平面攝影畫面中經常使用,是最為基本的方法。
有同學會說了,我偏偏要把主體放置在中間,難道就不好麼?其實也可以,電影中為我們例舉出了一種中央重點構圖方法,只不過在中央重點構圖方法的同時,一般會結合著對稱式構圖來贊助。這樣一來,即消解來一部分居中構圖的呆板感受,還增添了一種經典的構圖方法,一石二鳥,加強了視覺表現。
還有在電影中大量的使用到了框線構圖,這種框線構圖最大的特點就是引導我們的視覺範圍和觀看方向。畫面中的人物和主體在一個大環境的背景中被框定下來,形成一個封閉的結構,我們知道,結構有穩固的特點,有範圍的方圓,這樣就引導了我們在一個區域中的解讀,這也是框線構圖的特徵之一。影片中,德國轟炸機飛臨英國,一個孩子用自己的手圈成一個類似圓形的望遠鏡在觀察天空的飛機,然後攝影師就使用了一個主觀鏡頭,用這隻手來框定畫面的視覺範圍,讓觀眾身臨其境的體驗當時的緊張氣氛,用這個手段製造的視覺假象,大大提升了觀者的聯通感。
在我們平面攝影拍攝中,利用既有的框架範圍,創意尋找遮擋物,營造框線遮擋的視覺空間,可以起到引導我們視覺的作用,可以增強畫面趣味性。
構圖中,幾何形狀模擬構圖也是非常常見的。在平面攝影中我們很喜歡使用三角形構圖,三角形的穩定性是眾所周知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攝影畫面的視覺表現上,三角形同樣可以帶來視覺上的穩定性。這種穩定性是一種視覺心理,如果能結合上畫面內容,或者是畫面情節,這就可以被利用,增強畫面的故事性。
電影中,在情節發展到最後尋求廣泛支持的時候,畫面中利用的三角形構圖來強化民眾對邱吉爾的支持。我們說的三角形,並不是真正的幾何上的三角形,而是通過景物安排,可以形成類似三角形結構排列的一種方法。在平面攝影拍攝中,這種方法也是經常被使用到的,我們在平時拍照的時候可以嘗試。
總結一下,在《至暗時刻》這部電影中,光線的使用充分考慮到了光線的方向和對比的特徵,在構圖上,巧妙靈活的使用基本的平面構圖語言,這些結合了電影人物精彩的故事,就形成了一部非常好看的電影。還有很多沒有提到的用光和構圖技巧,同學們可以自己去嘗試發現並且借鑑。而我們剛才說到的這些光線和構圖技巧,大家可能也會發現,其實很多就是我們在日常拍攝中經常可以使用的基本的技巧和方法,為什麼總是感覺在拍攝的時候沒有什麼頭緒,其實還是將這些理論技巧內化到行動中需要有一個實踐 的過程,當然,在平時能發現和留意類似影片中這些經典方法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
今天一方面分析電影中的拍攝技巧有哪些,另一方面也是提示大家攝影拍照學習,很多觀看上的借鑑也完全可以通過優秀的電影影片來完成這種方法,《至暗時刻》不就是這樣一部好電影,好教材麼。這次的內容就是這些,喜歡的同學不要忘記關注轉發點讚,可以把文章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咱們下回再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