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位於江西中部偏北,地處鄱陽湖西南岸,撫河在這裡匯入贛江。南昌古稱豫章、洪都,以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和八一起義著稱。作為江西的省會,南昌是全省最大的城市,有著發達的經濟和眾多的名勝古蹟,吸引了許多人來此旅遊。
體驗地方的生活習俗和歷史文化是深度旅遊的重要項目,方言也是其中之一。在南昌方言中,「羅漢」一詞常有人使用,是南昌方言中比較常見的一個詞彙。小編曾聽到和在網上看到過這個詞彙 ,與許多初次見到的人一樣,小編也不了解其含義,後來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後 ,了解到它有兩個意思。
據悉,南昌方言中的「羅漢」一詞指沒有老婆的男子和社會上不務正業的混混等人,一般特指第二種意思,大家可能看到過關於某地「最大羅漢」的報導,其中的「羅漢」即指第二種意思。說到羅漢,人們更多想到其原意,即佛教名詞,南昌方言中的「羅漢」與佛教中的羅漢有無關係呢?
羅漢,在佛教中為阿羅漢的簡稱,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低於佛和菩薩。羅漢數量有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在民間和影視作品中比較常見的是十八羅漢。與佛、菩薩相比,十八羅漢的形象比較隨意、自由,坐、臥、站、立等都有,表情也沒有那麼嚴肅,大笑之姿也很常見。
在十八羅漢中,降龍羅漢最為人們所熟知。降龍羅漢是十八羅漢中的第十七位,在《濟公傳》中,濟公是降龍羅漢轉世。濟公俗名李修緣 ,出生於南宋1130或1148年,是今天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先後居住在國清寺、靈隱寺、淨慈寺。濟公不受清規戒律約束,喜嗜酒肉,舉止似顛若瘋,但同時也是一位得道高僧,常打抱不平、幫助世人,於1209年圓寂,深受後人敬仰。
羅漢中的這種不受約束,在南昌方言中逐漸演化成了不務正業之意,也特指這類人,不過,南昌方言中的「羅漢」更多的含有貶義。從這一點中,也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對此 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