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的街區建設、舊區改造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市區面積呈倍數級擴大,感覺是重造了一個上海。從最初的內環,到中環,再到外環,甚至到環城高速,郊區衛星城也發展迅速,形成一個巨大的城市區域,高架路縱橫,樓房林立,街道交錯,展現出一副現代化城市的面貌。可以說,整個上海已經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現代化巨型城市,城市規模和現代化程度都位居世界前列。
上海新建設的街區以及舊區改造的街區,大多有幾個基本的特點:一是馬路寬,二是建築高,三是現代感強。走在這樣的街區裡,很有現代感,但常常會覺得缺少點什麼。上海是出現了很多新的著名建築,比如,東方明珠、金茂大廈、上海中心、世博中心、科技館,等等。但現在大家一提到哪些街區能夠給人以文化的感受,想到的總歸還是衡山路、思南路、湖南路等一些老的街區。這些老的街區也有幾個特點:一是建築大多是老房子,二是這裡高樓大廈不多,三是這裡的建築形式風格各異,四是街道景致錯落不單調。走在這樣的街區裡自然會覺得有美感,有流連忘返的願望,不管去過多少次,總是還想再去。而反觀那些現代化的新街區,看看確實也會覺得很好,卻不會有流連忘返的感覺,看過也就看過了,如果說久久回味還真是談不上,很想再來的願望也不會很強烈。究其原因,其實就是這樣的現代化街區大同小異,模式雷同,在文化二字上尚有欠缺。
再比如,上海的高校有60多所,大多建了新校區,這些新校區的房子是很現代的,方塊形居多,再加上一些造型奇特的所謂標誌性建築,道路也很寬闊,進入這樣的校園,就是感覺氣派、豪華,但如果不看學校的牌子,很難辨別出是學校還是合資企業,無法感受到校園文化的氛圍。而這些高校的老校區裡那些舊的建築、舊的道路,倒是讓人一看就知道是大學該有的樣子。其實,上海中小學校的新校園建設,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筆者曾前往美國普渡大學訪問,感受了大學建築的文化魅力。普渡大學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西拉法葉市,學校的很多建築分散在整個小城中,但遠遠望去,哪棟建築屬於普渡大學,根本不用問,自然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就是建築本身具有的獨特文化氣質,通過其造型、結構、色彩的語彙表達,自然會發出光輝,照亮靠近她的人,也會讓進入其中的人深感文化的美好。
上海城市的發展成就顯著,但在街區建設中確實還存在文化內涵欠缺的現象,在街區建設規划過程缺乏文化的思考,有的地方一味注重實用和現代感,缺乏文化和傳統的元素,並且很多街區建設存在雷同現象,很多街道很相似,看不出差異和特色。
筆者認為,上海在新的街區建設過程應該儘快注意到這個問題,從規劃和設計階段入手,想辦法將文化內涵融入進來,從街區的結構、布局,每一幢建築的風格、高度、造型、色彩等方面,全面考慮。在對舊區改造的過程中,哪些建築該拆、哪些建築不該拆,要拆的建築如何拆、如何建,都要結合文化、歷史、現代等所有因素有縝密的思考。新的街區建設和舊的街區改造一定要充分發揮專家學者的作用,儘可能減少長官意志和行政化思維,讓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成為城市建設的重要力量。上海不能滿足於就那幾條老的街區作為城市文化的名片,而應該有計劃地構建一批具有文化內涵和經典意義的新街區。
上海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這樣的歷史階段,城市建設應該追求更高的目標。城市的發展不僅要有現代感,同時也要追求文化的內涵,尤其是上海正在著力打造文化品牌的當下,更需要在細節處入手,街區建設無疑是一座城市是否具有文化內涵的關鍵環節。期待不久的將來,上海會出現一批像衡山路、思南路那樣有文化之風的新街區,成為上海新的文化地標,提升整個城市的文化高度。(作者系市政協常委,華東理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