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93年,英格蘭教士沃爾特·馬普創作了《宮廷瑣聞》一書。
這本諷刺英王亨利二世宮廷的作品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個名叫埃諾的年輕領主,在諾曼第的一處森林中,偶然遇到了一名年輕女孩。這個女孩非常漂亮,身穿華麗的宮廷服飾,一看就出身高貴。
但是,此時這名少女正在無助的哭泣,領主埃諾立刻上前詢問,想知道出了什麼事情。少女告訴他,自己名叫梅綠絲娜,本來是要坐船去嫁給法國國王的,沒想到發生了海難,她僥倖逃生流落至此。
埃諾沒有把這名女子送到法王的宮廷,而是帶回了自己的領地。很快,兩人墜入愛河,結婚生子。
但是,領主埃諾的母親,發現這個美麗的兒媳婦很奇怪——她看似非常虔誠,但是做彌撒的時候,總是找理由避開開頭和結尾。不僅如此,每次灑聖水和領聖餐的時候,兒媳婦也不出現。
然後,埃諾的母親就來了一把「極限操作」:她在兒媳婦臥室的牆上鑽了一個洞,閒著沒事就去偷看。然後有一次,發現兒媳婦正在洗澡,變成了惡龍的樣子——當時可把她嚇壞了,趕緊去告訴兒子。
埃諾不相信啊,畢竟同床共枕這麼久,沒發現有啥異常。在母親的威逼利誘下,艾諾還是帶著妻子來到了教堂,在她身上灑了聖水。沒想到,這個美麗的女子一接觸聖水,立刻慘叫一聲,騰空而起,變化成長有翅膀的龍,飛走了……
第一次看到這個故事的時候,筆者立刻想到了聊齋故事中的《畫皮》,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美女,竟然是怪物,太可怕了。要知道,在中世紀的歐洲,龍絕對是反派角色,邪惡的代表。
但是,轉念一想,不對啊!這似乎有點像「惡毒婆婆逼走神仙兒媳婦」的故事啊,你想想是不是?
著名的歐洲中世紀史專家喬治·杜比曾說,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5世紀的那個時代,根本就是「男性的中世紀」,能成為主角的女性非常少。
像梅綠絲娜這樣的文學作品主人公,絕對算是異端,應該作為批判和反面角色出現——但很明顯我們可以看到,梅綠絲娜似乎沒有邪惡的行為。
13世紀初,一位英格蘭教士在《皇帝的娛樂》一書中,也講了梅綠絲娜的故事。
這次的男主人公是領主雷蒙,他在普羅旺斯地區的一條小河邊,遇到了美麗的少女梅綠絲娜。雷蒙對她一見鍾情,苦苦追求,梅綠絲娜最後答應嫁給他,但條件是雷蒙決不能試圖看她洗澡的樣子。
雷蒙答應了,於是娶了梅綠絲娜。兩人十分恩愛,養育了很多兒女,生活無比幸福。
但是,雷蒙的好奇心越來越強,終於在某一天偷偷拉開了洗澡的帘子。梅綠絲娜化作一條蛇,騰空而去。雷蒙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只有僕人在夜間,能聽到梅綠絲娜隱身來看望孩子的聲音。
這個版本有什麼特點呢?
好吧,沒有婆婆的角色出現,完全是男主雷蒙抑制不住好奇心。當然,民俗學家的分析是,這很明顯是批評雷蒙的背叛誓言——他曾經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違反了約定。
中世紀封建社會是建立在忠誠基礎上的,誓言擁有十分強大的力量。而夫妻之間的忠誠,更是當時基本的社會價值觀。
所以你看,新版本的故事,完全是在批判男主雷蒙的啊!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看到,梅綠絲娜雖然離開了男主,但還會在夜間隱身來看望孩子們,是個好媽媽。
所以,梅綠絲娜是個很特殊的存在。
她的形象,平時是正常女子,被看到洗澡後,就變成了半蛇(龍)半人。中世紀歐洲人普遍認為龍和蛇是有著魔鬼屬性的,龍代表著邪惡貪婪,蛇則是誘惑——這都是教會所痛斥的,當時的人們所深惡痛絕的。
那為什麼,梅綠絲娜的故事,不批判反而有種讚揚和憐憫呢?
因為這不是「聊齋」,而是「新白娘子傳奇」。梅綠絲娜的故事,屬於民間流傳的傳奇故事,雖然不符合教會的主流宣傳,但符合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美好願望」。
從12世紀開始,由於西歐農業技術的大發展,社會終於迎來了繁榮時期。大量的森林被砍伐,改造成良田種植農作物。一些新的居民點建立起來,城堡、橋梁、城市也開始大發展,人口數量開始迅速增長。
沒有人想過苦日子,梅綠絲娜的故事,正是從比較隱晦的角度,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所以,在大多數的版本中,梅綠絲娜都能給丈夫帶來土地和財富,並且生育很多子女,家庭生活和諧幸福。
在14世紀的版本中,梅綠絲娜幫助丈夫開墾土地、修建城市和防禦城堡,並且有10個兒子都成為了強大的國王。
你看,梅綠絲娜明明就是白素貞一樣的待遇:雖然身為「妖女」,但在民間廣受愛戴。
但是,迫於當時正統教會宣揚的價值觀,梅綠絲娜始終無法幸福的生活下去。我們要理解,在當時歐洲比較壓抑的社會氛圍中,梅綠絲娜的故事能不斷流傳,本身就是很難得的事情。
我們只能說,人們對於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