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小木橋路440弄西木小區的保安師傅孔照江像往年一樣,每天早上6時到晚上6時都在小區門衛室值班。但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小區門崗不僅因疫情原因加強了人員和車輛的登記,門崗背後還多了一項重要責任——小區新設的微型消防站就在這裡。在上海市區,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成片老舊小區並不鮮見,磚木結構的房型使得消防安全成為該類小區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徐匯區楓林路街道的常住人口和外來租戶常年突破10萬人。藉助疫情期間積累的工作方法,街道將人員排摸、房屋管理與社區平安工作結合,109個新設的微型消防站,守護了這片市中心老城區家園安全的「最後一米」。西木小區內有50餘個居民樓道,房屋多建於上世紀60至80年代,木結構、磚混結構等「易燃易推倒」的房型佔了大多數。負責小區物業的上海高建物業有限公司區域經理鄭燕介紹,老小區的一項先天不足是缺少消防栓和消防泵,而小區2500餘戶家庭中,實有人口接近8000人。人員密集加上硬體缺陷,讓小區消防安全成為物業管理的頭等大事。今年4月,楓林路街道根據疫情期間排摸的小區消防設施情況,在街道所有94個小區共設立了109個微型消防站,轄區內每一扇小區大門背後都有一個快速處置火情的站點。在西木小區,孔照江用鑰匙打開了微型消防站的櫃門,裡面配備了標準的消防水帶、救生繩、水槍,還有2套防毒面具、消防服、套鞋。一旦發生火情,孔照江最快可以在1分鐘內穿戴完畢上述裝備。不僅如此,小區門崗還有一臺專門聯通119火警的直線電話,接受了專業消防知識培訓的孔照江可以向消防員清楚描述火災情況,以及小區大門的寬度、道路寬度、樓層高度等重要信息。楓林路街道平安辦主任萬籟鳴告訴記者,人口密集,房型老舊,讓消防安全成為街道工作的一項突出難點,也成了攻堅克難的首要突破口。「我們在每個小區都設有一名微型消防站站長,還有至少5名接受過基本滅火技能培訓的消防志願者。」據介紹,消防站站長多由物業經理或居委幹部擔任,消防志願者則包括小區保安、物業管理員、社工和居民志願者。每名消防志願者不僅熟知小區消防器材的位置、疏散通道和出口、居民樓的建築布局,還能在出現火情時,組織疏散人員、操作消防器材撲救初期火災。事實上,除了「消防志願者」以及小區保安、物業經理這些身份,孔照江和鄭燕還有另一個身份:小區平安志願者。不同於穿著黃馬甲、綠馬甲的「阿姨爺叔」,楓林路街道這一批近1200人的平安志願者隊伍人人登記在冊,可以隨叫隨到的人員多達400人。「主要都是物業保安、經理、管理員,他們的工作崗位本就在社區,把他們『原地』使用起來最高效。」萬籟鳴說。
【來源:解放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