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戰役:解放華南最後一戰

2020-12-18 黨史頻道

原標題:廣東戰役:解放華南最後一戰

  1949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一部自贛南揮戈南下,在各邊區縱隊的配合下,發起廣東戰役。此役從10月2日到11月4日,歷時34天,殲滅了餘漢謀集團的主力6.2萬餘人,完成了對白崇禧集團東南面的戰略包圍,為解放海南島和解放廣西創造了有利條件。
  調整戰役力量編成,新建組織領導機構
  南京解放後,國民黨政府遷往廣州,設立華南軍政長官公署,任命餘漢謀為華南軍政長官,統一指揮國民黨在粵海陸空三軍及地方武裝,總計15萬餘人。餘漢謀按照國民黨國防部「鞏固粵北,確保廣東」的指示,在粵漢鐵路南端曲江至廣州兩側部署兵力,構成3條防線。
  為解放華中南,中央軍委指示第四野戰軍兵分三路,由中路軍、西路軍負責發起衡寶戰役,東路軍負責發起廣東戰役。為配合第四野戰軍作戰,中央軍委指示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加強第5兵團第18軍)劃歸第四野戰軍指揮。
  四野前委決定: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等,共計22萬餘人組成東路軍,由陳賡統一指揮,執行解放廣東的任務。
  為加強組織領導,黨中央決定,組建新的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由葉劍英任分局第一書記。為協調軍、政領導工作,中央指令組建「廣東戰役聯合指揮部」,由葉劍英任司令員兼政委,陳賡為副司令員,具體負責戰役的組織實施任務。毛澤東對解放廣東極為重視,指示重點解決八個問題,其首要問題就是黨、政、軍領導機構的組成和人選。由於華南解放晚,在解放其他地區的時候幹部都分配走了,剩下的幹部較少。葉劍英在匯報準備工作時風趣地將這一問題比作客家話中的「水尾田」,「流到最後剩的水就不多了」。毛澤東也風趣地回答說:「『水尾田』是『水尾田』,但是你那裡有一股泉水嘛。」毛澤東講的「泉水」,是指原華南分局、兩廣縱隊和廣大人民群眾,在那裡蘊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才資源。毛澤東一面要求葉劍英自力更生解決幹部問題,一面也指示中央組織部盡力為華南多分配一些幹部。9月中旬,新組建的華南分局召開擴大會議,研究確定的華南分局、軍區、省市政府領導機構和幹部配備情況得到中央批准。
  圍繞大迂迴戰略目標定下作戰決心
  為殲滅華南、西南之敵,毛澤東制定了大迂迴、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首先以第4兵團和第15兵團等部,由江西出廣東,殲滅餘漢謀集團。然後,第4兵團進入廣西南部,迂迴至白崇禧集團的右側背,第四野戰軍主力則進至柳州、桂林地區,形成對白崇禧集團的大包圍。同時,第二野戰軍主力進入貴州,佔領貴陽,既切斷白崇禧和胡宗南的聯繫,防止兩敵逃入雲貴,又和在陝南的第18兵團形成對胡宗南集團的大包圍。最後,分別殲滅白崇禧集團和胡宗南集團。廣東戰役是實現這一作戰方針的重要戰役,為圍殲白崇禧集團創造有利條件。
  1949年9月7日,在贛州軍事會議上,陳賡提出「分頭南下,多路進擊」的建議;第15兵團司令鄧華主張「單刀直入,分割圍殲」;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認為應「水路結合,晝夜結合」;等等。在這些意見的基礎上,根據毛澤東提出的戰略方針,會議最終決定將作戰方略定為「迂迴包圍,分進合擊;密切協作,合力殲敵」。至於兵力部署,由第4兵團沿粵漢線南下擔任主攻,第15兵團由九連南下負責側擊;兩廣縱隊插入敵後斷其後路;粵贛湘等邊縱見機襄助。為全盤解決廣東問題,葉劍英在會上反覆強調,此次戰役是「華南解放的最後一戰,務必做好動員,全力投入,全員參戰」。
  解決作戰分歧,圍殲逃敵達成戰役目的
  1949年10月2日,葉劍英在贛州下達進軍廣東命令,廣東戰役正式打響。第4兵團3個軍合擊曲江,守軍慌忙南撤。7日佔領曲江後,主力即向廣州追擊,9日攻佔英德。第15兵團2個軍分別從江西南康、信豐向廣州推進,6日佔領翁源,9日進至新豐。同日,兩廣縱隊與粵贛湘邊縱隊沿龍川、河源、惠州向廣州以南挺進。此時,餘漢謀急忙將南撤的第39軍配置於佛岡、源潭地區,與位於從化地區的第50軍和位於增城地區的第109軍一起,在廣州以北和東北100餘公裡的正面上,拼湊保衛廣州的「最後防線」。
  此時,正值四野中、西路軍與白崇禧集團主力激戰於廣西祁陽地區,四野領導人擔憂廣東戰局的發展會導致在粵國民黨軍逃竄入廣西戰場,給正在進行的衡寶戰役造成不利影響,遂建議暫停廣東戰役並調陳賡所部參加廣西作戰。該建議得到毛澤東支持,10月11日中央軍委將四野意見下達給華南分局。
  10月12日,葉劍英召開緊急會議,將廣東戰局態勢濃縮為五大問題,提交會議全面考察。經過仔細探討,與會者一致認為廣州殘敵不會西逃,而將南逃;目前戰局十分順利,若讓第4兵團西進參與祁陽戰役,非但路途遙遠無法企及,且廣州守敵一旦增加將更難以攻克,極易造成「扁擔沒扎,兩頭打塌」的不利局面。
  面對意見分歧,毛澤東對照軍用地圖陷入了長時間的思考。他最初支持四野調第4兵團入桂的建議,是因為桂敵北援,而現在已證實桂敵並未北援。第4兵團入桂因距離太遠,是堵不住桂敵南撤的。這樣一來,白崇禧因為西南有退路,很有可能退入雲、貴兩省。四野的範圍是中南六省,雲貴屬二野的作戰區域,二野兵少,難以獨立解決西南和華中合流之敵,勢必要四野跟蹤白崇禧部入西南,這樣一來將會打亂整個戰略部署。毛澤東將情況電告四野,四野接受華南分局意見並復電毛澤東,同意繼續進行廣東戰役。
  中央軍委、四野及華南分局對廣東戰役去向的討論,並未打斷廣州解放之戰的步伐。10月9日,英德縣順利解放;12日廣州外圍殘敵基本肅清;14日,解放軍切斷廣九鐵路,並從東、西、北3個方向完成對廣州的合圍。其間,李宗仁在做出「遷都」重慶決定後逃往桂林,餘漢謀則從黃埔乘船逃往海南島。由於餘漢謀主力已提前逃竄,廣州市區已成為空城。14日,解放軍第15兵團分別沿廣花公路、廣增公路和廣九鐵路攻擊前進,截至當晚9時,國民黨守軍基本沒有抵抗,華南最大城市宣布解放。
  在人民解放軍從北面和東北面逼近廣州時,毛澤東於10月12日電示:不使廣州敵向廣西集中。據此,第4兵團當即決定不停留地跟蹤追擊西逃的國民黨軍。14日佔領清遠,15日攻取蘭水、高要,控制了北江、西江的交匯點,封死了粵軍入桂的通道。17日,陳賡獲悉國民黨軍向陽江方向潰逃,即令分3路向陽江方向追擊。至24日,將國民黨約4萬人包圍於陽江地區。25日,國民黨軍多次沿陽江至電白公路向雷州半島突圍未成,被壓縮在陽江西南之白沙圩至平岡圩東西約5公裡、南北約10公裡的狹小地域內。26日拂曉,第4兵團發起攻擊,戰至12時,全殲被圍的國民黨軍,取得陽江圍殲戰的勝利。至11月4日,第4兵團在粵、桂邊縱隊配合下佔領羅定、茂名、信宜、廉江等地,堵死了白崇禧集團由廣西向雷州半島和海南島撤退的道路,達成大包圍戰略目的,戰役結束。

相關焦點

  • 蘭州戰役:解放西北的最後決戰
    蘭州戰役是解放戰爭在西北的最大追擊運動戰與攻堅戰相結合的戰役,是解放西北的最後決戰。戰役的勝利,殲滅了馬步芳的精銳主力,粉碎了國民黨政府盤踞西南、屏障西北、待機捲土重來的企圖,大西北再無強敵。
  • 《權遊》中的四大經典戰役:小惡魔一戰成名,最後一戰慘烈
    作為一部陪伴了觀眾朋友們八年之久的經典作品,最後一季也讓很多觀眾感慨萬千。而在這最後一季中,導演用了全季時長最長的一集,來描述龍媽、雪諾帶領的活人與異鬼之間的戰爭,戰爭慘烈程度空前絕後。雖然最終夜王被「最強刺客」二丫一刀斃命,但是臨冬城付出的代價卻是巨大的。
  • 名將未能成行的最後一戰:粟裕籌劃的臺灣戰役
    從1949年6月到1950年6月,整整一年間,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這一戰役進行了認真而緊張的戰略籌劃,並把具體的攻臺任務交給第三野戰軍,由粟裕負責解放臺灣戰役的作戰指揮…… 渡江戰役前後,毛澤東即著手籌劃臺灣戰役 1949年夏,隨著渡江戰役的勝利,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方位的大進軍。
  • 東方主戰場:對日寇最後一戰
    原標題:東方主戰場:對日寇最後一戰   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根本性轉折的一年。蘇、美、英三國盟軍接連取得勝利,法西斯軸心國陣營的失敗已成定局。
  • 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1945年8月26日,我軍解放涿鹿縣城。這是部隊在城內攻擊敵人。覆滅,日本法西斯不可改變的命運。同一天,在延安棗園的窯洞裡,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號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應在一切可能條件下,對於一切不願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實行廣泛的進攻。」萬裡敵後戰場上,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民向日寇展開了最後一戰。8月10日至11日,中共中央要求各地立即布置動員一切力量,向敵偽進行廣泛的進攻。
  • 《最後一戰》芷江開拍
    《最後一戰》芷江開拍 來源:湖南日報 作者: 編輯:王娉娉 2014-05-29 12:19:17
  • 遠東戰役最後一戰在這兒結束
    走進這裡才知道七十多年前那場對日浴血奮戰原來是在這裡結束的最後戰役。這一戰役的結束,無疑彰顯中蘇兩國共同反法西斯勝利,顯示著世界二戰的最後終結,瘋狂一時的日寇終於滾出了這片憤怒的土地。 那是抗日戰爭的最後一幕。1945年8月,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奮勇抗戰,奪取勝利大局已定,指日可待。但是,在黑龍江的邊陲上還依然瀰漫著濃烈的戰火硝煙。
  •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專訪:​揭秘廣東創新中的「華南...
    華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章熙春​專訪:​揭秘廣東創新中的「華南理工密碼」金羊網  作者:張璐瑤 華軒 林桂炎  2020-01-20 改革開放以來
  • 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紀念館試展
    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紀念館試展本報臨城10月1日電 (記者 陳蔚林)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1周年和海南解放70周年,豐富海南紅色革命文化內涵,位於臨高縣的臨高角解放公園升級改造,園區主要紀念設施之一——解放海南島渡海戰役紀念館於10月1日試展,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 海南島戰役國軍大敗,其中這3個國軍將軍逃到臺灣,分別都是誰?
    ,只是被撤銷了職務,轉而去幹一些閒散的工作,在海南島被解放之後,他跟隨老蔣逃到了臺灣,在1998年病逝,享年103歲。 餘漢謀,廣東高要人,他和薛嶽是校友,兩個人都畢業於同一所學校,在抗日戰爭期間有一定的戰功,在對外戰爭中,他幾乎沒有失利過,直到1938年,他迎來了他人生中最恥辱的一戰。
  • 《金剛川》真實的背後: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示意圖 既然《金剛川》是真實事件改編,那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其背後的真實歷史背景:抗美援朝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是志願軍對堅固設防之敵實施的規模最大的一次進攻戰役,也是火力支援最為充足的戰役。整個金城戰役,志願軍共集中了超過1100門火炮,消耗彈藥約3.6萬噸,其中消耗炮彈1.9萬噸,消耗的彈藥數量超過了志願軍前五次戰役的總和。此役中國人民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將南朝鮮軍4個師打殘,收復陣地160餘平方公裡,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停戰協議的籤署。
  • 《金剛川》背後的真實歷史:抗美援朝最後一戰—金城戰役
    電影《金剛川》所講述的,是發生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金城戰役期間的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往事。金剛川是金城前線附近的一條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而故事就是圍繞著這條河上的一座橋所展開的。志願軍工兵第十團三連在連長張振智的帶領下,在金剛川上架橋作為金城戰役志願軍後勤補給通道。橋梁遭到美軍的狂轟濫炸,美軍飛機投彈3500枚,橋梁數次被炸毀。
  • 1945年8月18日二戰最後一戰千島群島戰役日軍一戰被俘虜六萬
    千島群島戰役發生在1945年8月18日,當時日本天皇已經宣讀完投降詔書,但由於當時信息不太發達天皇詔書直到千島群島戰役爆發之後才傳到了當時與蘇軍正面作戰的日軍第91師團,師部之中千島群島戰役可以說是所謂「北方四島」是日本的說法,俄羅斯稱之為南千島群島,指的是千島群島南部的擇捉、色丹
  • 史詩劇《最後一戰》開拍 高雲翔秋瓷炫譜戰戀
    為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慶祝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以湘西會戰為歷史背景的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最後一戰
  • 這個不起眼的小站見證了新四軍「對日寇的最後一戰」
    在新四軍老戰士謝莫京家裡,作者見到了71年前隴海路東段戰役炮車車站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對日軍《受降條約書》的影印件,《受降條約書》字跡工整,中、日文對照各一份,翔實記錄了新四軍對日軍的最後一戰——隴海路東段戰役炮車車站的受降經過。由於這份《受降條約書》在新四軍史書中沒有記載,在抗日戰爭史上首次披露,《受降條約書》是否屬實?
  • [抗戰史上的今天]1945年8月9日 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
    今天是8月9日,1945年的今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就蘇聯對日宣戰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8月9日,毛澤東就此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聲明,指出:「由於蘇聯這一行動,對日戰爭的時間將大大縮短。對日戰爭已處在最後階段,最後地戰勝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時間已經到來了。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應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蘇聯及其他同盟國作戰。
  • 四野解放海南島前,他率瓊崖縱隊已控制海島一大半區域
    二野居其次,是2.79人,四野2.1人是第三,一野最後為0.88人。一野兵力最高時為58萬人,殲滅敵軍正規軍51萬,土匪7萬,兩者合計58萬。四野殲敵數量合計323萬。不過,相對其他野戰軍,四野的殲敵數量裡有51萬是起義和投誠的,其中大部分是平津戰役傅作義的部隊,而三野殲敵數量裡起義投誠的只有10萬,而且在解放戰爭前2年四野打的勝仗並不多。
  • 百年名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落戶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黃斌) 12月11日下午,廣東惠州市仲愷高新技術開發區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仲愷小學項目合作辦學籤約儀式在仲愷管委會(科融大廈)仲愷廳隆重舉行。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仲愷小學由廣東宏益控股公司旗下惠州市宏益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辦學,標誌著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正式落戶仲愷高新區,有助於加快惠州市仲愷高新區基礎教育的優質化、現代化發展。
  • 華南農業大學2020年廣東各專業分數線 本科最低479分
    華南農業大學是全國重點大學,是廣東省211工程大學,注意是廣東省,不是全國,很多人會把該說法弄混,誤認為是國家211工程大學,其實華南農業大學既不是國家211大學,也不是985大學,但在廣東省內是很好的一本大學了。
  • 抗日戰爭最後一戰,天皇投降,為何這支軍隊卻要死戰
    天皇都已經投降了,這支軍隊為何還要做最後的掙扎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抗日戰爭最後一役——高郵戰役,以及為什麼會有這場戰役。高郵戰役也被稱為江高戰役,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投降之後,江蘇高郵、泰州、江都等城鎮仍為日偽軍駐守。盤踞在高郵的日偽軍,自恃兵多城固,地形險要,就開始迷之自信,拒絕華中野戰軍要求的無條件投降,就算我軍用廣播播放天皇的投降詔書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