蒔繪,漆藝技法「暈金」中的一種,日本稱之為「消粉蒔繪」。
實際上蒔繪的工藝品都屬於漆器,而這些工藝技法也都是中國傳到日本的,只是這一技法在日本發揚光大,並且流傳下來,成為了日本國寶級藝術。
蒔繪以金、銀屑加入漆液中,幹後做推光處理,顯示出金銀色澤,極盡華貴,有時並以螺鈿、銀絲嵌出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這顯然因循唐代漆器的紋飾題材。
9世紀末,日本廢止遣唐使,但日本國內卻積極消化中國文化,尋求與以平安為中心的風土人情相適應的藝術表現形式。豐滿富麗的「唐風」被淡雅優美的「和風」所取代。平安時代(875年至1184年)中後期,蒔繪技法漸趨成熟。
在中國描金漆工藝基礎上,日本漆藝工匠發展出具有本國特色的蒔繪,受到歐美收藏家的追捧。歐洲人稱瓷器為「china」,而稱漆器為「Japan」,日本漆器的地位可見一斑。
時至今日,日本仍然傳承著這份工藝。蒔繪工藝品在日本被廣泛使用,從日常的食具、用具到裝飾工藝品、建築等。
「蒔」與「繪」兩個字的組合,意為撒上的畫。首先,工匠們會在漆器的表面描繪出設計圖案,之後再小心翼翼地將金銀屑加入到漆液中,乾燥後進行推光處理,其表現出的效果猶如黑夜裡絢爛的花火。
蒔繪極盡華貴,時以螺鈿、銀絲嵌出花鳥草蟲或吉祥圖案。以淡雅而優美的表現形式,不拘泥於自然景象的描寫,將其歸納為紋樣,以比較自由的蒔繪形式來表現繪畫一般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