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是人類一種本能性防禦反應,目的在於警示並遠離現實的或者潛在的危險,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因此,人類對很多特定或者不特定的事物和環境會產生恐懼反應。
恐懼也可以分為先天性或者後天習得的。
俗話說的「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說牛不存在對於老虎這種理論上可能威脅到牛生存的食肉動物的先天性恐懼。
但是,當恐懼反應超出正常的限度,產生嚴重的焦慮反應,以至於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時,就稱為恐懼症。
人類的恐懼症有很多,有一些甚至是很奇異或者說莫名其妙的。
但是,這些莫名其妙都是表面上的,實質上,各種恐懼症產生的背後都有其內在背景和科學道理,只是有很多還沒有被弄清楚而已。
比如,蛇或蜘蛛恐懼症就廣泛存在於人群中。
我們知道,大多數的蛇和幾乎所有蜘蛛都不會對人造成實質性威脅,人類為什麼恐懼這些東西,甚至產生強烈的恐懼反應,以至於影響到正常生活。
比如,蜘蛛恐懼症患者,在進入一個可能生活著蜘蛛的空間之前,總是在門口恐懼不前,直到有人進去探查過,並宣布裡面的確沒有蜘蛛才肯進入。
奇怪的是,很多人其實並沒有見過蜘蛛或蛇。比如,在中歐發達國家,大多數人終生都沒有機會見到蛇或蜘蛛。然而,人群中卻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人患有蛇或蜘蛛恐懼症。
那麼,這種恐懼症是先天性的還是後天習得的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
有些科學家認為,當我們還是孩子時,我們會從周圍的環境中學到這種恐懼。然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既然沒有機會接觸這些生物,這種恐懼症當然是天生的。
在以往大多數有關這個話題的研究都存在某些缺陷,比如,研究對象通常是是成年人或年齡較大的兒童,這就很難區分哪些行為習得的,哪些是天生的。
而在兒童中進行的研究則只測試他們看到這些動物時是不是比看到無害的動物或物體時更快地被吸引,而沒有觀察是否顯示出直接的生理性恐懼反應。
現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人類認知和腦科學研究所和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的科學家進行了一項新的觀察性研究,發現即使是小到只有6個月的嬰兒,當看到蜘蛛或蛇時,也會引起生理性壓力反應。要知道,6個月大的嬰兒,他們還不能自由活動,幾乎完全沒有任何機會接觸到這些動物,認識到它們是危險的。
研究人員因此得出結論認為,蛇或蜘蛛恐懼症是祖先威脅的遺蹟,是祖先對這些生物產生的恐懼反應通過寫進基因遺傳給我們的。就是說,這些恐懼症是遺傳性的。
研究人員通過向6個月大的嬰兒先後出示顏色和大小非常類似的蜘蛛和花朵的圖片,如下圖所示:
或魚與蛇的圖片:
同時使用近紅外線眼睛跟蹤儀測量記錄嬰兒瞳孔擴張情況。
結果發現,當向嬰兒展示蜘蛛或蛇的圖片時,嬰兒顯示出較看到花朵或魚的圖片時更顯著的瞳孔擴大反應。
我們知道,在環境光照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可以引發瞳孔擴張反應的就只有應激條件激發去甲腎上腺素能系統(即交感神經系統)的重要信號,即應激反應(也稱逃跑或戰鬥反應)的結果。
由此就可以得出結論,人類對蛇和蜘蛛的恐懼是進化起源的,人類祖先在漫長進化過程中曾經接觸並受到有危害的蛇或蜘蛛的威脅產生的恐懼寫進基因,通過基因傳遞將這種恐懼傳給了我們。
有趣的是,在其他一些研究中,可以看出,嬰兒並不會將犀牛、熊或其他理論上存在真實危險的動物的圖片與恐懼聯繫起來。
這是因為,蜘蛛和蛇這類具有潛在危險的冷血動物與人類及其祖先共存的時間超過4到6千萬年,遠比犀牛和熊等存在現實危險的哺乳動物久遠得多。因此,祖先還沒有建立起可遺傳的對於哺乳動物的恐懼反應。
就如同,人類對於現代社會新出現的一些風險,諸如刀、注射器或插座同樣沒有建立起可遺傳的恐懼反應一樣。麻煩在於,家長們需要不厭其煩的教導嬰幼兒遠離這些危險,比如不要把手指插入插座,仍不可能完全杜絕這類危險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