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趣說倖存者偏差模型

2020-12-22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嚴格確定的現象十分有限,不確定的現象(隨機現象)卻是大量存在的。概率是對隨機現象的一種數學描述,用來刻畫隨機現象和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概率可以幫助人們對一些隨機現象做出預測和判斷,為人們合理、理性地制定決策提供依據。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是客觀存在的,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常把試驗次數很大時事件發生的頻率作為其概率的估計值,頻率與概率分屬於不同的數學分支,但它們之間的聯繫說明統計和概率這兩個數學分支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2018年全國二卷語文作文,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布,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然而統計學家沃德力排眾議,指出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這部分數據被忽略了。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2000多年前,羅馬雄辯家、文學作家、思想家、陰謀政治家西塞羅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有人把一幅畫給一位無神論者看,畫上畫著一群正在祈禱拜神的人,並告訴他,這些人在隨後的沉船事故中都活了下來。

無神論者淡淡一問:我想看看那些祈禱完被淹死的人的畫像在哪兒?

因為「死人不會說話」,後來,強大的網絡傳播告訴我們,準確的立意是「倖存者偏差」模型。那到底什麼是倖存者偏差呢?所謂「倖存者偏差」模型就是指當取得資訊的渠道僅來自倖存者時,這樣的資訊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而產生思維分析模型。

我們還是先來深入了解「倖存者偏差」模型經典轟炸機加裝鋼板的案例吧。「二戰」期間,美國統計學家沃德教授奉命研究一個問題:如何降低戰機被擊落的概率。他經過研究發現,飛機翅膀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分,而飛行員座艙和飛機尾部則是最少被擊中的。但是依據當時的航空技術,機器的裝甲只能局部加強,以免過重。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應該增強機翼,還是增強座艙和飛機尾部呢?作戰指揮官認為,既然機翼最容易中彈,當然應該增強機翼了。但沃德教授卻建議增強座艙和尾部發動機的位置。

沃德教授認為,作戰指揮官的判斷就是犯了嚴重的邏輯歸因的錯誤:倖存者偏見。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機翼被多次擊中的轟炸機依然能夠安全返航,而機尾部分很少中彈,並不是因為不會中彈,而是一旦機尾中彈,轟炸機可能根本就無法返航了。

後來,事實證明沃德教授的建議是正確的。軍方動用敵後工作人員收集墜毀飛機的殘骸,發現果然如沃德教授所料,中彈部位主要集中在座艙和尾部發動機的位置。所以,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

有時候,我們要研究的問題,不是倖存者是怎麼活下來的,而是那些不幸的人是如何死去的。假如採訪倖存者,他們的回答可能會帶有一種並非主觀意願的偏見,因為他們從沒看見過那個看不見的彈痕。遺憾的是,親歷死亡的人卻又無法開口。

倖存者偏見,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我們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產生的結果,並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可能忽略了一些非常關鍵的信息。

「倖存者偏差」是由優勝劣汰之後自然選擇得出的一個道理:死人不會說話。

倖存者偏見是指只考察了倖存者的特徵,就把這些特徵倒推為倖存者倖存的原因,卻沒有意識到那些未倖存者可能也具有這些特徵。

比如,一個漁村裡的人都出海捕魚,遇到了風暴,死了很多人;很多活著回來的人非常感慨,都說幸虧自己出海前拜了海神,海神保佑他們平安歸來,於是村裡的人更虔誠的相信海神了。可是,那些死在海裡的人,明明也都拜過海神,但依然死了,可惜,死人不會說話。

還比如,我們常常有這麼一個印象,一些老物件是真耐用,比如一把老菜刀用了十幾年還不壞,而現在的菜刀只用一兩年就不能用了。而這恰恰是因為這把菜刀耐用它才剩了下來,但是還有很多很多不耐用的老物件,早被淘汰扔掉了,不再出現在你眼前而已。

那麼,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如何避免倖存者偏見呢?

第一,要向失敗者學習。

馬雲曾經說過:「我創業以來最大的心得,就是永遠去思考別人是怎麼失敗的。」財經作家吳曉波寫過一本書《大敗局》,告訴大家如何從別人的失敗中獲得經驗。向失敗者學習的本質就是意識到沉默數據的存在,「讓死人開口告訴你發生了什麼」。

所以倖存者偏差帶給我們的又一個啟示是:我們自己、包括培養孩子,都要學習批判性思維,學會辯證的看問題;從全局視野,多個角度,正反兩方面看問題。

我們要避免名人光環效應,學會質疑。

「倖存者偏差」提醒我們:死去的人是不會說話的,失敗者的聲音是微弱的。在倖存者和成功者光環之下,往往沒法找到失敗的根源。

讓「死人」開口,向「失敗者」學習,才是「活下去」、避免失敗最好的方法。

對於學生,一本「錯題集」才是他們的「高分神器」;

對於醫生,病人的「病曆本」才是他們的「確診神器」;

對於創業者,那些破產企業的慘痛故事才是他們的「生存神器」。

古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前事」之中,既有功成名就之事,更有功敗垂成之事。諸事不忘,後事方成。

第二,要向反對者學習。

一家公司做了一個產品,想收集一些用戶意見。很多熱心用戶提出了各種意見,比如追加某項功能等。但實際上,這些用戶都是產品的倖存者,他們覺得產品還不錯,願意繼續使用下去,只是希望更好,所以才會提意見。可是那些真正覺得產品很爛的人,他們往往用了一次之後就把產品扔掉或刪除了。對公司來說,後者的意見可能更重要,但是「死人無法開口」,公司也許永遠都聽不到他們的意見。如果能夠主動找到他們,問問他們棄用的原因,就能獲得不一樣的視角,收穫更大的價值。

第三,培養識別倖存者偏見的能力。

有個江湖郎中號稱有「包生男孩」的家傳秘方,一副見效,售價2000元,生下男孩再付錢,不靈不要錢。很多人都去找他。生下男孩的人家,高高興興地交錢;如果生了女孩,不付錢,也不再去找他了。其實按照概率,有一半的人能生男孩。所以,這個江湖郎中平安無事地行騙多年,不僅賺了錢,還掙了一屋子「神醫」的錦旗。而給他送錦旗的人,都是因為倖存者偏見。

可以說所有的成功者其實都是倖存者。倖存者偏見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我們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產生的結果,並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可能忽略了一些非常關鍵的信息。

走進我們生活中的熱點現象,遊戲、直播、抖音等是近幾年異軍突起的行業。一些主播直播睡覺、吃飯、唱歌、打遊戲,可以年入百萬。但其實中國的網絡主播人數已超過百萬,只有極少比例的人能夠獲得成功。有些主播為了吸引關注,不惜突破道德底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學們應該引以為戒。人們往往只看見站在塔尖的人,卻沒有看到這條路葬送了多少青少年的理想和年華。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迷信偶然的成功。「倖存者偏差」典型的例子還有很多,如「讀書無用論」「預測帝章魚保羅」「球王貝利的烏鴉嘴」「好萊塢拍的都是大片」「神秘郵件爆料足球比賽結果」,等等。這些偶然的個例往往會誤導我們,使我們的決策產生偏差。那麼,該如何應對「倖存者偏差」呢?當然是讓「死人」說話,詳細、全面、客觀的數據統計都是應對「倖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謂「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這個道理。拋掉對個案的迷信,全面系統地了解才能克服這個偏差。「倖存者偏差」值得所有人深思。

因此可以說,所有成功者其實都是倖存者。我們祝福成功者,但同時要向失敗者學習,拋棄對個案的迷信,全面系統地了解成功的真正原因。

比爾蓋茨、扎克伯格、賈伯斯大學都輟學了,所以很多人居然得出讀書無用論,或者是上大學不如早創業;但是看不到的是,更多大學輟學的人並沒有成功,他們的樣本量更大,只是我們忽略罷了。還是那句話,死人不會說話,看不見的彈痕才最致命。

總之我們在認知事物的時候,偏差總是存在的。這個世界遠比你想像得複雜很多,考慮問題應儘可能全面。世間大部分的事情如此,大部分事也都是個概率問題。概率是隨機的,不要強行加一些原因。

相關焦點

  • 航空愛好者才會寫的高考作文:倖存者偏差與統計學邏輯謬誤
    通過計算,他發現參與調查的都是在戰鬥中倖存下來的飛機,它們並未遭受致命的襲擊。相反,機艙和發動機等看似毫髮無傷的地方反而比較危險,因為這些區域一旦被擊中,就會導致飛機失事墜毀。機艙和發動機沒有彈痕,是因為這裡中彈的飛機都墜毀了。圖片來源:wikipedia.org事實證明他的建議才是正確的,戰鬥機的傷亡率最終得到了控制。
  • 從「倖存者偏差」看法輪功的「法身保護」
    於是,這些專家們建議,機腹最易受到防空炮火攻擊,應該加強機腹部位的防護。然而,國防部最後的改進要求卻是:改進和加強對機翼的防護。  國防部一位統計學家發現,能夠幸運返航的飛機,機翼都完好無損,這說明被擊中機翼的飛機都墜落了,而僅僅被擊中機腹的飛機都返航了,應該加強防護的是機翼,而不是機腹。  統計學裡將這類因結果導致錯誤認知的情況,稱為「倖存者偏差」。
  • 用戶流失分析的兩大誤區:「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
    不過,韓國用戶分析AI服務商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由於遊戲開發者們會認為「這是我製作的遊戲,所以我比誰都了解這個遊戲」,所以在分析用戶行為時,常常會產生兩個錯誤——「辛普森悖論」和「倖存者偏差」。因為,即使是在同一款遊戲中,既有比其他人更重視遊戲內排名的用戶,也有比起競爭、認為用包裝角色更有價值的用戶,情況多樣。因此,詳細的數據分析是很重要的。
  • 那些講故事的倖存者
    只要你把焦點放在所有人身上,而不是這些倖存者身上,就很容易發現,這個社會上有成千上萬人,擁有你所認為的成功者身上才有的美好特質,但他們卻依然平庸,身上也看不出任何一點潛在成功者的影子。我們再假想一下,如果把賈伯斯再複製1000份,散落到世界各地,最後能成為倖存者的很可能也就只有那一位,至於為什麼是這個而不是那個?沒人能說清。
  • 如何利用「倖存者偏差」現象當股神?
    倖存者偏差這個詞兒,很多人都聽說過。但把這個現象運用到場子裡,尤其是運用在股評和財經自媒體圈子裡,其手法和訣竅並不是誰都清楚的。今天我就來講一講。 毫無疑問,說到財經自媒體,各大平臺,各種公眾號上,最火爆的主要是兩類:女博主和赤裸裸地談個股的。
  • 資源《活死人黎明》
    公眾號輸入片名:活死人黎明
  • 孕婦夢見死人是什麼意思 夢見死人復活說話自已又死好不好
    孕婦夢見死人是什麼意思 夢見死人復活說話自已又死好不好夢見死人,不用害怕,不一定是壞事。夢見死人還有一種含義,就是這個夢的確是一種警示。夢見死人變活,這種夢通常表示會得到新的機會,或是需要一個新的開始。
  • 你有必要知道的24種心理認知偏差!看完漲姿勢了!
    今天給大家介紹24種常見的心理認知偏差,這24種心理認知偏差又主要是由兩大原因引起的:一個是「內部視角」,即我們人類傾向從自身的角度看待問題;另一個是「思維懶惰」,即我們的大腦傾向偷懶而不是理性地思考。
  • 普羅米修斯:對異形的倖存者偏差,使愚蠢的人類本末倒置
    異形  首先,異形並不像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強大。  其次,無法獨立繁育是異形作為武器最致命的缺陷。由於異形的幼蟲需要寄生在其他生命體內才能生長,這也就意味著異形一旦離開宿主就無法繁育,只要採取相應的隔離措施,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異形就會自然消亡。就像《普羅米修斯》中工程師的實驗星球,異形雖然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團滅了實驗人員,但當人類抵達時,所有的異形都已經完全消失。
  • 如果我是商場裡的倖存者,我會……——《活死人黎明》
    看完電影,我發現有人說男主不夠英雄,但站在橋頭看夕陽卻很感人。事實上,我一開始以為黑人警察和其他人一樣,是這群倖存者的支柱,但當這部電影播出三分之一時,我通過一些細節基本確定了白人是主角。讓我們回憶一下這些細節:當女主角和警察第一次見到白人和黑人夫婦時,當他們聽到警察說他們要去那個地方避難時(具體地點的名字記不住了),他們主動通知警察路上已經滿是殭屍,並勸他們不要像陌生人一樣去他們剛剛見面,雙方一開始還在互相爭鬥。
  • 【影史TOP30恐怖片】第27名:《活死人黎明》 ── 逃避末日情結,勿謂言之不預也.本片最被低估的偉大喪屍片(資源)
    電影撕開所有偽裝,扯出角色的另一面,讓觀影者體會到那種撕開自己皮膚肉看骨頭的痛苦。夜晚,主角的小女兒穿過陰影走進她的臥室,當光線照在小女孩屍變的小臉時,我對自己說這是一部好片。看似平凡的一天,護士安娜正準備和丈夫路易斯共享快樂的周末,卻不知一場恐怖、致命的瘟疫正在大肆蔓延。被瘟疫感染的喪失人性,轉而變成嗜血如命、殘暴無情的活死人。
  • 世界上最難的事兒,是說話,一個不會說話的人是不會有任何成就的
    世界上,最難的事兒,是說話。具體怎麼回事兒,快來圍觀吧!俗話說,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這話,並不是貶義詞。是一種人生哲理,不能被表面意思所誤導。說話這件事兒,是除了少數不幸的人之外,只要能發音就算會說話,而會說話,和會說話,完全兩碼事兒。都聽過這樣一段話,人用三年學會說話,卻要用一生學會閉嘴。乍一看,多少有點矛盾,仔細品味,可以讓人受益無窮。
  • 世界上最恐怖的住宅區,活人與死人住在一塊,被人稱為「死人城」
    世界上最恐怖的住宅區,活人與死人住在一塊,被人稱為「死人城」說到生老病死這個事情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風俗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地方死了人之後會火葬或者海葬,我們最常見的就是選擇一塊墓地進行土葬,在古老的埃及人死了之後會選擇墓地和墳場進行土葬,但之中卻有一些非常不一樣的地方
  • 《活死人黎明》—— 美國人的恐懼
    作為一部生化殭屍類的電影,《活死人黎明》似乎用最生活化和更平民化的視角和行為模式,為我們造就了一種範本式的情節。生化殭屍對歐美恐怖片市場的一度迅速佔領,似乎說明了歐美受眾對於恐怖的理解與東方人之間的偏差。他們似乎不明白什麼是在聲光效果下的恐怖氣氛,也不知道白衣女子的飄然而過對於人的心理是如何的摧殘,實際上他們對這些元素是十分不理解的,根本不存在懼怕的感覺。而對於突如其來的流血和物質化的鬼怪,才是他們對恐怖的主流理解方式,生化殭屍的出現也是在利用他們的這種主流恐懼。
  • 這部新番的男主是史上最帥的,但「不會說話」,難怪一直單身
    說到這次十月新番裡,還真有不少口碑不錯又很特別的佳作,比如質量極佳的咒術回戰、經典續集的半妖的夜叉姬、JC社親兒子「地錯」等等。另外,還有一部新番動畫,憑藉著男主「史上最帥」這一毋庸置疑的高顏值,獲得了一致好評。
  • 《活死人黎明》(2004年)-這是我看過最好的殭屍電影
    04年科幻恐怖片,翻拍自1978年的同名影片,講述一夜之間全世界陷入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型災區,一種致命的瘟疫令死去的人進化成一頭吃活人的喪屍
  • 以趣頭條為例,拆解單用戶價值模型
    本文主要對單用戶價值模型的各要素進行了拆解,並分析了各個要素的計算方式與優化方向。各位小夥伴也可以對照一下自己負責的產品處於什麼狀態,從哪些因素去優化?怎麼優化?
  • 看不見的傷疤
    看不見的傷疤,最痛。不知道你心裡有沒有一道看不見的疤,不知道曾經你心心念念的那個人,最後給你的疤是不是最痛。有一天男孩身邊了住院了,需要臥床3個月,不能每周回去看女孩了,開始的時候女孩還會每周過來陪男孩,後來變成2周,說自己各種忙,每個周末都有不同的理由和藉口。終於男孩的病好了,回到女孩家,看到來自另一個城市的食品包裝紙,還有衣櫃裡各種新衣服,男孩明白了什麼。
  • 喪屍迷最愛的9部電影,《活死人黎明》沒有黎明,最後一部爛尾!
    喪屍迷最愛的9部電影,《活死人黎明》沒有黎明,最後一部爛尾!《殭屍肖恩》:一個倒黴的傢伙,認識了一個遊手好閒的朋友,本想為了女友奮起,卻遭到了無情的嘲笑。就在兩個人買醉的時候,城市變成了喪屍之城。電影有著不少的黑色幽默,需要細細品味,特別是最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