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片充滿了革命激情的土地
也是一片風景如畫、人文與自然
和諧共生的魅力之地
懷化
這裡的一草一木都可謂見證著
中國革命開端、興起、抗爭
走向勝利的全過程
巍巍雪峰不老,滔滔沅水長流
追尋革命先輩足跡
讓我們一起走進通道革命歲月
通道轉兵紀念館
通道轉兵紀念館位於湖南省西南邊陲通道侗族自治縣縣溪鎮,距通道縣城42公裡,因我軍長徵途中,在此召開會議,決定改變長徵路線,轉兵貴州而得名。
五雕塑是通道轉兵紀念館標誌性建築,雕築左起依次為張聞天、朱德、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五人,寓意著1934年紅軍中央軍過通道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經過通道時的場景。
通道轉兵紀念館佔地面積3025.16㎡,整個陳列布展分戰略轉移、通道轉兵、走向勝利、紅色印記四大板塊,圍繞「緬懷革命先烈、傳承長徵精神」這一主題,採用了圖文、繪畫、雕塑、沙盤、聲光電、情景復原等手法,真實客觀地再現了紅軍長徵「通道轉兵」這一輝煌歷史。
湘江戰役後,中國紅軍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1934年底,長徵初期,三萬紅軍來到湖南通道縣境內。毛澤東以其睿智的軍事洞察力,在爭取緊急召開的通道會議上力挽狂瀾,從而使紅軍放棄北上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實現了戰略突圍,取得戰略轉移的主動。這次轉兵史稱「通道轉兵」。
通道轉兵是紅軍長徵中一次具有戰略意義的偉大轉折,是紅軍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起點。
恭城書院作為紀念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原稱「羅蒙書院",後更名為「恭城書院」,是湘桂黔少數民族地區保存最完整、體量最大的古書院、古學館。
通道轉兵紀念館於2002年5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2月被湖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12月,武警湖南總隊將其確立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帶你聽一聽紅軍途經通道時
發生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