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還記得第四套人民幣的樣子,雖然隨著科技的更新換代這套貨幣已經被新版防偽技術更精湛的人民幣取代。
但很多人都對一元人民幣上的那個侗族女孩記憶猶新,她就是石奶引。
侗族農村的人民幣女孩
上世紀60年代初期,侗族姑娘石奶引出生在貴州省慶雲鄉的寨錦村。
還是小姑娘的她,就已經是當地出名的美女,舉手投足間都充滿青春的悅動。不過她的生活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美貌而改變。
因為村子偏遠閉塞,家裡並沒有讓石奶引上學,她像同村大多數姑娘一樣,早早嫁做人婦,靠務農為生。
侯一民是中國著名的畫家,他曾經擔任第三、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工作。為了找到人民幣的設計靈感,他來到祖國的西南地區進行考察。
一天,侯一民在路上偶然遇到正在和小夥伴們結伴而行的石奶引。
只是一眼,侯一民就被這個姑娘的靈動氣質打動,他喊住小姑娘問他可否為她畫一張肖像。
善良好客的石奶引,雖然也心懷疑惑但還是欣然接受。她根據侯一民的要求直起身子,臉的側面對著侯一民站好,讓他為自己畫像。
肖像畫好了,畫面中的女孩青春活力並且充滿了少數民族風情,侯一民和石奶引都非常滿意這幅作品。
一元人民幣上的石奶引
侯一民回京不久,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就已出爐。大家發現,這套人民幣上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肖像,當然其中也包含石奶引。
侯一民在闡述設計理念時說,這套人民幣就是要全國各族人民一起使用,所以他希望人民幣上可以更多體現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
雖然侯一民並沒有提及過自己畫中的人物究竟是誰,但因為畫面上明顯的侗族服飾特點,慶雲地區的百姓一眼就認出這是自己家鄉的配飾。
2010年,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石奶引的親朋發現了她年輕時候的照片,大家都覺得這副面孔非常眼熟,想來想去想到了第4套人民幣的一元錢畫面,這不就是人民幣上的侗族小女孩嗎?
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那次不經意的偶遇讓石奶引登上了人民幣。
國家精準扶貧對象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石奶引家境貧寒。家裡一年一人只有不到2000元,是當地的低保戶,也成為了國家精準扶貧的對象。
精準扶貧方針對石奶引一家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幫扶小組根據她家情況,給了他們30多斤的魚苗,石奶引把魚苗養在自己屋後的水田中。除此以外,她家屋外的籬笆牆裡還飼養了幾十隻的雞、鴨、鵝。
俗語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的援助比金錢、物質更加有效。它讓石奶引一家找到了掙錢的模式,憑藉著自己的雙手去挖掘財富,創造全家的美好生活。一年下來,靠這樣的精準扶貧模式,他們一家創收了四五千元。
雖然被印在人民幣上是一件很值得榮耀的事情,但在經濟上並沒有對石奶引的生活帶來任何實質性的改變,反倒是精準扶貧的工作人員們,切實地幫助了他們一家。
已經貧困了半生的石奶引非常感謝國家的幫助,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希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