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雄才大略,本是一代開國皇帝,卻因父親太耀眼而被世人無視

2020-12-05 海佑講史

前言

魏武帝曹操可以說是天下聞名,在三國那個亂世,曹操憑藉一己之力,統一了整個北方,其軍事和政治能力有目共睹,所以說起三國時期的魏國,人們第一想到的必然是曹操(沒辦法人格魅力太強大),但殊不知,魏國的開國皇帝其實是曹操的兒子曹丕。

而曹丕,在他父親的耀眼光環下,則被世人深深地遺忘和低估了。

曹丕影視劇照

正文

曹丕出生於漢靈帝中平四年,曹丕出生之時,據說天上出現青色的雲彩,形如車蓋,因此,很多人都認為,曹丕將來必然會有一番成就。

曹操身邊南徵北戰,在軍中曹丕鍛鍊的的文武雙全。

建安二年,曹操徵戰宛城,但是因為曹操欺辱張琇的嬸嬸,導致張琇降而復叛,在這場叛亂中,曹操的貼身侍衛典韋去世,而曹操的長子曹昂也因為救曹操而身亡,只有曹丕騎馬逃脫,所以曹操之後認為曹丕很像他,為了自己活命,寧肯負天下人,於是不再像以往那樣寵愛曹丕。

曹操影視劇照

曹操稱霸北方之後,在繼承人問題上就開始犯了難,按理說,長子曹昂已死,魏王之位,理所應當傳給曹丕,是曹丕為人性格陰鬱,深沉多疑,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

也正是因為性格太像曹操,所以曹操對曹丕的所作所為很看不慣(太像老子也不是件好事啊)。所以在立嗣之爭中,曹操曾經選擇過有神童之稱的曹衝和文採斐然的曹植。但是,曹衝13歲就患病夭折(也有人說是曹丕和曹植下的毒手),所以曹丕的最大競爭對手就剩下曹植了。

曹植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而且曹植以文採出眾而聞名於世,深受曹操喜愛,但是無論是政治還是兵法韜略曹植都無法和其哥哥曹丕相比。

曹zhi影視劇照

建安22年,曹丕通過各種手段,在立嗣之爭中取得了壓倒性勝利,被曹操立為魏王世子。建安25年,曹操去世,曹丕順理成章的繼承了魏王之位,同年逼迫漢獻帝禪讓給他,篡漢稱帝,建立了魏國,史稱魏文帝。

曹丕登基之後,繼承了其父的遺志,以一統中原為己任。但是曹丕畢竟在曹操身邊摸爬滾打多年,深諳為人處世之道,他先是制定了「九品中正制」選官制度,和北方的世家大族搞好了關係,在取得世家大族支持之後,曹丕在國內積極發展農業,使得魏國錢糧富足,成為三國中最為強大的一方勢力。

對外曹丕平定了青、徐二州,多次擊敗羌胡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的進攻,而且通過步步蠶食的方式向南擴張了不少領土,給蜀國和東吳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其次,曹丕十分重視文教禮樂,曹丕在登基之後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國內大興儒學,使得魏國成為三國之中最能吸引人才的國家。眾所周知,人才就是發展的第一動力,正是因為曹丕的大興儒學,才為後來三國歸晉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曹丕在稱帝之後吸取了漢朝滅亡的教訓,嚴格禁止宦官和外戚幹政,而且為了防止宗族叛亂,他大肆削弱曹氏宗族手中的權力。不過,這也為日後司馬懿奪權留下了窗口。

黃初七年,僅僅當了七年皇帝的曹丕就駕崩了,年僅40歲。有人說,曹丕從小就有肺病,他害怕曹操知道他有病後不傳位給他,於是就一直隱瞞著曹操。能瞞得了曹操,由此可見,曹丕為人心機有多麼深沉。

曹丕影視劇照

曹丕去世之後,太子曹叡繼承大位,史稱魏明帝,但是,曹叡在36歲那年就與世長辭了,這才讓活得長久的司馬懿有機可乘。

小結

可以說,曹丕作為開國皇帝在歷史上知名度很低,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在三國那個人才輩出的亂世,他的父親曹操,弟弟曹植都把他的風頭蓋過了,但是從國朝意義上講,曹丕確實是一代賢君,如果不是死的太早,司馬懿這個千年老狐狸,晚年老王八,想要奪權怕是夠嗆。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歷史上雄才大略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嫡長子卻比較平庸?
    嫡長子繼承制度是中國皇帝繼承最常用的繼承制度。而頗為有意思的是在歷史上可以稱得上雄主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武帝是漢景帝的第九子或十子(史料記載有爭議),唐太宗是唐高祖的次子,明成祖是明太祖的第四子,康熙皇帝是順治皇帝的第三。似乎高成材的都是非嫡長子。這裡面有沒有什麼深層次原因呢?
  • 明朝能打仗的皇帝只有朱元璋?那是你把這位馬上皇帝給忘記了
    那是你把這位馬上皇帝給忘記了不得不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個極具爭議的皇帝,他雄才大略,馬上得天下,從蒙元手裡奪回中原江山,從而建立了大明朝,然而,到了晚年,卻舉起屠刀,斬殺了很多開國功臣,搞得朝野震動,哀鴻一片。
  • 封建社會的皇帝那都是錦衣玉食,高高在上,可這幾位卻是被餓死的
    在歷史上,由於社會局勢的不斷變革,窮苦人民經常會處於戰火紛飛的年代,因戰爭導致的窮苦人民被活活餓死的事歷朝歷代都有發生,但如果要說九五之尊的皇帝也有餓死的,估計會有很多人不大相信。寵臣豎刁與易牙假意把齊桓公禁足在一個小屋裡養病,實際卻無人照看其生活,一堆兒子又在爭權奪利,可惜一代霸主在沒吃沒喝又沒人照顧的小屋內活活地被餓死了。真的是前半生操作猛如虎,晚年生活慘如狗。
  • 嬰兒天生異象,頭有龍角身有龍鱗,長大後成為一代開國皇帝
    在我國的史書記載中,有很多大人物在出生時往往是伴隨著異象發生的,就比如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出生時就曾記載「蛟龍蟠於母身而有孕」,而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出生時也被記載「有兩隻鳳凰在天上盤旋」。雖然這些說法多少被賦予了一定的傳說色彩,但依舊可見古人在對待自然時是充滿崇敬的。
  • 不雄才大略也能做明主,拜佔庭帝國黃金時期皇帝君士坦丁七世
    在位時間長的皇帝,往往都是雄才大略,能夠披荊斬棘擴張領土的英武明主,但君士坦丁七世恰恰相反。在此之前,他的父親利奧和叔叔壓力山大,曾分別作為帝國的正、副皇帝,壓力山大在當副皇帝期間一直悶不作聲,對於朝政毫不關心,後來利奧雖然去世了,但亞歷山大僅僅親政一年也跟著去世了。本來男丁興旺的帝國皇室,就突然撇下了這麼一個年僅7歲的君士坦丁七世。
  • 張學良說:張作霖有雄才無大略,蔣介石有大略無雄才,對不?
    一百人心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對於本就頗具傳奇色彩的東北軍統帥張作霖來說,在世人眼中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土匪,有人說他是賣國賊,也有人說他是民族英雄。那麼在兒子張學良心中,張作霖是怎樣的人呢?
  • 張學良評價張作霖有雄才無大略,說老蔣有大略無雄才,那他自己呢
    雄才是武,是領導力、執行力,以及掃平天下的英雄氣魄,大略是文,是擅長布局,放眼天下的格局。張學良雖然不是什麼英雄人物,但他對這兩人的評價的確入木三分,並非無的放矢,畢竟這兩人張學良都接觸過,一個是自己的上級,還將自己關了半輩子,另個一個是自己的父親,朝夕相處,最為熟悉。張作霖和老蔣都是中國大變革時期的重要人物,二人都是一代豪傑,只是各有掣肘,並非全人。
  • 純愛文推薦:五本亡國之君VS開國皇帝系列,謀他江山,卻反被徵服
    親們,今天來推一系列「亡國之君VS開國皇帝」的純愛文吧!挺萌這個梗的,可惜一直沒有挖到更多的文,今天整理五本自己收藏在書架裡,獻給諸位親。1、亡國之君 誰諾 簡評:驚才絕豔、氣運逆天開國皇帝和慵懶淡定、隨波逐流亡國之君患難中並肩作戰的故事。開國皇帝柳從之,出將入相,文才斐然,武功超群,敢為天下舉兵造反。
  • 本是個無賴,為父下葬不聽道士勸執意要埋寶地,最後竟成開國皇帝
    開國皇帝中,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的出身極為貧寒,但除了他之外,在五代十國時期,還有兩位可以比肩朱元璋的,一位是高季昌,出身家奴,是南平的開國皇帝,還有一位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王建,他是前蜀的開國皇帝。
  • 西漢七代都是明君,一個時代的雄才,這7位皇帝,你認識哪些
    其是非與功過,任人評說,但其在統治時期的作為確實是可以稱得上一代明君的。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事。劉姓能出這麼多明君,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但更有深層次的原因是因為這些皇帝自己的努力與作為。劉邦的雄才大略我們是知道的,其能夠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劉邦與項羽同時合力攻擊秦國,大秦滅亡後,劉邦率先進入漢中,從此就開啟了他的帝王霸業。此時在張良和蕭何等賢臣的輔助下,劉邦入關後屯軍壩上,籍吏民,封府庫。這使得劉邦深得人心,得到天下後劉邦從一個草根皇帝也逐漸成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
  • 明朝的所有皇帝中,哪個是明君?哪個是昏君?
    明朝經歷了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在明朝的十六位皇帝中,朱元璋、朱棣和朱佑樘是比較有作為的皇帝;而昏聵不明和昏庸無道的皇帝要屬朱祁鎮、朱厚熜和朱由校。明君。一、明太祖朱元璋。
  • 水平最差的開國皇帝,錯誤舉措,讓中原進入「黑暗期」
    而今天我們要聊到的這位開國皇帝,卻有點特別,因為在很多人的眼中,他都被稱作是「能力最差的開國皇帝」,那麼他究竟是做了怎樣的事情,才獲得了如此具有爭議的評價呢?在他的為政期間,難道就沒有過輝煌的時刻嗎?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開國皇帝——司馬炎。
  • 孫子兵法中的將領要求,雄才和大略是兩碼事,要有雄才也要有大略
    等到劉備去了荊州之後,有一次他在和劉表一起吃飯的時候提前上了個廁所,卻發現自己的大腿贅肉橫生,所以傷心不已。而劉備這就是雄才,能夠收攬天下英雄,即使困頓不已還能讓那麼多將領死心塌地的跟隨他。但是劉備缺少了大略,因為他不知道怎麼發展自己。
  • 中國歷史上最完美的五位皇帝,無可抹黑,你知道幾個?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自秦始皇首創皇帝稱號以來,最後到到末代皇帝溥儀,中間經過了四百多位皇帝,有的雄才大略,有的荒淫無度,有的推進了歷史的前行,有的阻礙了歷史的發展,在他們的身上,無論是在政治方面或者生活方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汙點,比如漢高祖劉邦太無賴、明成祖朱元璋疑心病太多等。
  • 西方古代歷史上,也有一個類似蜀漢劉禪的人,就是拜佔庭開國皇帝
    古羅馬帝國在經歷了戴克里先開創性地一分為二管理制度之後,到君士坦丁大帝又重歸一統,但他死後又將帝國分給了自己的兒子們,導致了新的混亂。直到荻奧多西皇帝,再一次將帝國重歸一統,但他依然改不了喜歡分封的毛病,重蹈覆轍的將帝國一分為二,這次可再沒有什麼人能夠統一起這倆帝國了。
  • 禁軍身高標準都比一般部隊高6寸,難怪開國皇帝們見了都大發感慨
    因時代、文化與地域的不同,有其他異名同義的名稱,如禁衛軍、親衛軍、近衛軍、御林軍等不同稱呼。在封建時代式微後,這些名稱往往成為軍事榮譽稱號,授予建立特殊功績的部隊。漢高祖劉邦和漢光武帝劉秀分別是東漢、西漢的開國皇帝,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曾經有一則軼事被後人津津樂道,也被作為年輕人裡大志、成大事的經典案例。
  • 漢光武帝劉秀是東漢的開國皇帝,他的功績為什麼在歷史上默默無聞
    而東漢的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我們都知道他打敗了王莽,收復了混亂的河山,繼續讓大漢王朝中興,延續了漢朝的血脈。可是劉秀既然為漢朝立下了不世之功,那他的功績為什麼在歷史上默默無聞,本來以後以他建立東漢之功勞,可以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並肩,為什麼歷史上鮮有記載,這裡面究竟有什麼原因呢?第一:劉秀打天下太過容易。
  • 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皇帝往往一代不如一代?原因很簡單
    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還是封建王朝的皇帝基本都是一代不如一代,那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皇帝的權力太大了,軍政大權和生殺大全都集於一人之手,而權力會腐蝕人心,明君還能節制,但昏君就會利用權力追求享樂。 第二點、不知民間疾苦。開國皇帝大多出身布衣,如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嘗盡人間艱辛,親身經歷了前朝是怎樣覆滅的,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水能覆舟亦能覆舟。因此開國皇帝及最初的幾位皇帝,大多能勤勉治國。
  • 5首霸氣十足的開國帝王詩,最厲害的還是他,睥睨天下的一代偉人
    他把昔日的鄉裡鄉親都召集起來,共同歡飲數日,嗐,其實多少有些炫耀成分吧:你們看,當年的流氓小混混,如今成了你們的皇帝。劉邦酒酣,擊築而歌,即興唱出了這首大風歌。嚴格意義上來說,李世民算不得開國帝王,但他也是隨父親李淵起兵,一刀一槍在馬上打下大唐的半壁江山,在經歷上,與開國帝王並無太大不同,所以姑且把李世民也放在這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