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光山縣南向店鄉蔡中村順和合作社社員正捕魚供應市場,一派人歡魚躍的豐收景象。謝萬柏 攝
水草豐美的藏北牧場。資料圖
紅燒肉、清蒸魚、西紅柿牛腩,今天這樣一頓家常飯,70年前我國老百姓想都不敢想。別說吃肉,那時候,填飽肚皮都是奢望,雞蛋要用糧票換,豬肉專挑肥的買,市場上少有魚和蝦;
到了上世紀80年代,肉類供應逐漸充足,海鮮仍很少見,幾塊錢一斤的蝦不是普通人家說買就能買的;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市場品種漸漸豐富,肉、禽、蛋、水產擺上了貨架,要是家裡來客人,桌子上雞鴨魚肉都少不了;
進入新時代,豬肉要有機的,雞蛋要富硒的,魚蝦要深海的,只有想不到,沒有吃不到……
從「吃肉等過節」到「豬糧安天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畜牧業、漁業發展突飛猛進,從家庭副業成長為農業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肉蛋奶供應從嚴重匱乏到供應充足,人民群眾從沒肉吃到有肉吃,從吃得安全到特色多樣,真正過上了好日子。
跨過「不夠吃」這道坎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底子薄弱,物資短缺,供不應求,生活必需品都是統購統銷、按人頭分配。「吃飯要糧票,買肉要肉票,這些票在計劃經濟時期是一種購物憑證,想要買東西,錢和票缺一不可。」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卓資縣的農民收藏家石吉祥家裡有大大小小很多本冊子,裡面收藏了從1956年—1988年各個時期的糧票、油票、肉票、雞蛋票等。他介紹,「當時每人每月分到的糧票是27斤,油的話只有二三兩,肉票更少,一人一年吃不到一斤肉,所以有了肉票也不捨得用,就攢著過年打打牙祭。」
「現在生活好了,想吃啥吃啥,這在過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石吉祥感慨道。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畜禽水產品供應總體不足。河北省保定市博野縣原畜牧水產局局長王富林回憶,1949年到1955年,在黨中央工作組的帶領下,博野縣確定了「以牧促農,農牧結合」和「豬多、肥多、糧多」的發展道路,牲畜開始自繁、自養,但主要用於農業生產。「1950到1965年,漁業的生產、加工、科研等得到較快恢復和發展。隨著『四大家魚』人工繁育技術的突破,水產養殖業開始起步,成為重要的漁業生產方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唐啟升介紹說,儘管這一階段漁業開始起步,產量大幅提高,但受多種因素影響,還沒有從根本上發生質的飛躍。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深化和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大牲畜、生豬等傳統養殖業發展迅猛,畜禽規模養殖場開始出現,扭轉了畜產品短缺的局面;而隨著落實水面使用權、全國主要漁區掀起了水域灘涂確權發證熱潮,群眾發展水產養殖業的積極性日益高漲。綜合發力下,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全國主要畜產品、水產品總產量持續穩居世界第一,城鄉居民「吃肉難」「吃魚難」問題得到解決。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養殖成為發展方向,規模養殖取代傳統的小農戶分散養殖佔據主導地位,成為肉類生產供應的主體。
「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飲食營養方面的變遷,我想到了一句話:吃肉多了,吃糧少了。」中國營養學會原副理事長趙法伋曾在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上海居民的膳食結構變遷及其與健康和疾病的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上海居民的膳食結構在上世紀50年代-80年代中期的大約35年間發生了明顯變化,變化特點是「糧食消費逐年下降,動物性食物成倍增長」。趙法伋介紹,膳食結構的變遷給居民健康帶來了很多好處,主要表現在膳食質量的改善,特別是膳食蛋白質質量的改善。這對降低營養缺乏病,促進居民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據統計,1952年全國豬牛羊肉總產量僅有339萬噸,1990年我國肉類產量達到2857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2018年我國豬牛羊肉總產量增加到6523萬噸,比1952年增長18.3倍,年均增長4.6%;
禽蛋產量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國禽蛋產量達3128萬噸,比1982年增長10.1倍,年均增長6.9%;
2018年全國牛奶產量3075萬噸,比1980年增長25.9倍,年均增長9.1%;
1949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僅44.8萬噸;到1989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332.6萬噸,躍居世界第一;2018年,全國水產品產量6458萬噸,是1949年總產量的144倍,年均增長7.5%;
全國人均肉、蛋、奶佔有量達到62.11公斤、22.2公斤和26.4公斤,肉類人均佔有量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禽蛋人均佔有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肉、蛋、禽、奶、海鮮早已不再是奢侈品,進入了普通百姓家。
滿足「吃得好」新需求
「以前想著是怎麼多產蛋,現在是想著怎麼產好蛋。」2006年,北京市平谷區大興莊鎮韓屯村村民張陽成立了北京綠都峪口興合養殖有限公司和綠都興瑞養殖專業合作社,採用「公司 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目前帶動農戶20多戶,共計存欄蛋雞20餘萬隻,年產雞蛋4000噸。所有農戶遵循合作社的技術規範和技術體系,完全按照標準化生產流程進行養殖生產,蛋品統一由合作社利用自有渠道和品牌進行銷售。
張陽還和北京市家禽團隊專家對接,引進快速檢測相關技術,完善檢測與追溯體系,建立了合作社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順利通過了GAP(良好農業生產規範)認證,並獲批北京市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示範基地。改變了農民飼養中隨意用藥的陋習。合作社農戶既明確了生產主體責任意識,也提高了安全生產技術能力,很少出現質量不合格現象。張陽告訴記者,由於嚴把產品質量關,合作社引來了日本、韓國公司的高端定製生產。
在新的歷史時期,畜牧業圍繞「優供給、強安全、保生態」目標,堅持質量興牧、綠色興牧,加快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養殖業綠色發展,讓廣大消費者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發布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全國遏制動物源細菌耐藥行動計劃(2017-2020年)》,實施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中藥類除外)退出行動,促進養殖過程「用好藥、少用藥」,維護動物產品質量安全、公共衛生安全和生態安全,最終實現飼料「禁抗」、養殖「減抗」、產品「無抗」。
而在水產品方面,近年來,各地為了守好「質量安全」這道門,在創新監管手段上不斷探索。在廣東惠州,監管與溯源平臺的上線,實現了對「從塘頭到餐桌」全鏈條的把關,消費者在購買水產品時只要掃描商戶「二維碼」,即可知道水產品來源和流通等信息;而在江蘇,率先建立的漁業官方獸醫制度,讓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工作變得更高效、更得力,從源頭上確保水產養殖的生產安全和消費終端「舌尖上的安全」;質量安全不僅是管出來的,更是「產出來」的,浙江以治水為抓手,深入推進「漁業治水促轉型」行動,倒逼養殖一線的一大批漁場向「綠色養殖」轉型升級。
「吃飽」問題解決後,「吃好」成為新需求,消費者對安全、優質、品牌的畜禽水產更加青睞,消費升級不斷推動產業升級。
國家提出了調整優化生產布局、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生態優先、養捕結合、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我國畜牧業、漁業從粗放養殖、注重數量、保障供給安全,到精細養殖、規模化、標準化、保障食品安全,進入綠色發展期。
立體工廠化養殖、草食畜牧業產業鏈建設、生態種養循環農業、海洋牧場、大水面生態漁業、「跑道魚」等健康養殖模式,都成為我國現代畜牧業、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利器」。
全國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8%,畜牧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佔比超過47%;
奶牛平均單產從1噸多提高到7.5噸,規模牧場100%實現機械化擠奶,質量安全控制更加可控;
「瘦肉精」整治、「三魚兩藥」整治、生鮮乳質量安全監測、獸用抗菌藥綜合治理、《生豬屠宰管理條例》修訂、飼料禁用抗生素……通過「產」「管」結合、綜合施策,畜禽水產質量安全總體實現了穩定向好的基本目標,消費者基本實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
向著「多樣化」再邁進
家住山西太原的82歲老人郭華,如今每周都要和老伴兒至少吃上一頓魚。每當回憶起第一次吃魚的經歷,老人不禁自嘲。「80年代以來,家裡的餐桌開始豐富起來,但在內陸省份,魚還是稀罕物。有一次親戚送來幾條魚,我當時使勁推辭,說家裡有,其實是因為自己根本不知道怎麼做。」當時那是幾條鯉魚,現在品種豐富多了。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冷鏈技術的發展,我國鮮肉消費呈現從冷凍肉到熱鮮肉,再到冷鮮肉的發展趨勢;同時,肉類消費結構越來越多樣化,肉類生產趨於功能化,肉類加工品也呈現多樣化。
肉類消費結構已由原來以肉蛋為主轉向包括魚、蝦等更加多元化和豐富的食品結構,牛羊肉、禽肉、魚肉等的消費量正在不斷增長,增加對營養價值較高的白肉消費,而減少脂肪含量高的紅肉消費。
數據顯示,1991年到2017年,牛、羊肉的消費比例分別增加7.12%和2.76%。2013年到2016年,我國人均禽類產品消費量由7.2千克上升為9.1千克,年均增加8.1%,人均水產品的每年消費量由10.4千克增加到11.4千克。
江蘇軍曼農業科技公司是火雞全產業鏈的省級農業龍頭企業,火雞擁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三大特性。根據這一特性,公司總經理魯曼決定向精深加工方向發展,聯合國內知名科研院所首創火雞瘦身系列產品「火雞姑娘」肉酥粒,即將進入健康產業市場,之後會陸續推出其他產品。
當下,人們對肉品的要求不再是單純提供營養物質,而是更加關注調節身體機能、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功能性食品風潮正起,各種研究和應用層出不窮。雞蛋有葉酸雞蛋、富硒雞蛋、維生素強化雞蛋等;肉類有低脂肉製品、添加鐵、鋅、鈣強化劑補充礦物質和維生素的肉製品,添加具有抗疲勞、防止肥胖等功能的低聚糖肉製品等。
同時,肉類加工品呈現多樣化。伴隨著人口流動、旅遊業的興旺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安全、營養、方便、快捷為主的肉製品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各種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卻肉、小包裝肉、半成品肉、熟肉製品消費比例逐漸上升。由粗變精、由生變熟,大包裝改小包裝的高質量肉食品成為消費熱門。
我國肉製品年產量由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50多萬噸發展到2018年的1700多萬噸,增長了30多倍,多樣化的肉製品豐富了廣大消費者的餐桌。
吃好肉才算過上好日子,國民70年吃肉史,折射了我國畜牧業、漁業70年發展史,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蒸蒸日上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