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劇《隱秘的角落》,看得讓人揪心。我想它之所以會備受關注,是因為他窺探到了,當下家庭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落」。
成長在單親家庭的朱朝陽是一個聰明、懂事、孤僻、渴望被愛,渴望被理解,又不得不壓抑著自己的需求的孩子。他以為父母離婚是因為他不夠好,不夠懂事,他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考全校第一,做懂事的孩子,只是為了讓父親看到他,讓母親放心。
朱朝陽的爸爸媽媽其實都是愛他的,他們用自以為正確的愛,「努力」給孩子打造了一座孤城。一個擁有著大好年華的少年,被父母「愛」成了心理孤兒。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很懂孩子,總認為自己是為孩子好。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朱朝陽」,被父母愛成了心理孤兒?
01我們是怎樣把孩子「愛」成心理孤兒的
周春紅式窒息的愛。
周春紅對兒子的愛是全心全意的,離異的她把兒子當作了自己的全部,為兒子拒絕開始新生活,努力平衡著自己和兒子的生活。她要的是一個聽話懂事、成績優異的兒子。
朱永平式假裝的愛。
朱朝陽的父親朱永平,對兒子愛得那麼牽強,那麼「假裝」。不知道兒子考了全校第一,看不到兒子穿舊的衣衫和穿破的鞋,甚至不清楚兒子的鞋碼,不記得和兒子去過的遊樂場,吃過的甜品。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愛兒子的,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失職。他只是習慣性地忽略了兒子。忽略到他甚至不明白兒子為什麼不喜歡坐在車頭了。
「不平衡」的愛
朱永平是一個偏心的父親,把全部的陪伴都給了二婚的小女兒。明明說好了陪兒子買鞋,卻在小女兒出現後將兒子拋在腦後。以請兒子吃飯的名義,調查兒子是否與女兒的死有關,還悄悄錄了音。在兒子被小舅子擄走虐待後,為了替小舅子開脫,竟開口求兒子不要對警察講實話。雖然他「愛」兒子,但他習慣了「犧牲」兒子。
這三種愛的方式,無論哪一種,我們都沒有看到父母對孩子內心的關注,劇中我們從沒聽到父母問過孩子一句「兒子,你今天過得開心嗎?」「有沒有什麼高興的事兒要分享一下呢?」
現實生活中,也有那麼多周春紅式的「以愛為名」,朱永平式的「假裝的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迫不得已」,卻沒有人看看孩子的內心,問問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歸根結底,是父母的家庭教育責任感的缺失,父母的強勢造成家庭教育中的不平等,父母缺少對孩子內心的關愛,使得孩子長期處於孤單、寂寞、失望的境地,讓孩子形成了這種「孤獨心理」,這樣的孩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孤兒」。
02為什麼心理孤兒更容易被忽視
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物質的基礎,更需要精神的養分。物質基礎是有形的存在我們看得見摸得著,而精神的養分是我們無法做到有質觸摸的無形的存在。而往往越是無形的東西越是容易被忽視。
我們培養孩子,很多時候更在意看得見的成績,那些實實在在的數字。看著孩子謙遜懂事,彬彬有禮,我們便覺得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多麼成功。然而很多時候,謙遜懂事的背後,孩子的內心也許早已經成了一片孤島,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隱隱作痛。
心理孤兒最大的特點就是孤僻、隱忍,話不多,不愛與人交流,獨來獨往,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正因為如此,朱朝陽在學校被同學們認為是「假正經」。但他們通常會讓人看起來很懂事,有禮貌,也正因如此才更容易被忽視。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保持沉默的孩子,會讓別人習慣性地認為他沒有需求,從而不自覺地忽略了他們。
03如何避免把孩子養成心理孤兒
做溫柔的父母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的實驗:
他們用鐵絲和絨布分別做成猴媽媽的樣子,和一隻剛出生的小猴放進一個隔離的籠子中。
鐵絲媽媽胸前有一個可以提供奶水的裝置,可以24小時為小猴提供奶水。而另一個絨布做的猴媽媽是柔軟溫暖、有著無限耐心的「母親」。
剛開始,小猴喜歡待在鐵絲媽媽身邊,但沒過幾天,實驗者們就發現:小猴只在飢餓時,才會到鐵絲媽媽那裡喝幾口奶水,更多的時候小猴都是與絨布媽媽待在一起。實驗者把一隻木製的大蜘蛛放到籠子裡,受到驚嚇的小猴會迅速跑到絨布媽媽身邊並緊緊抱住她。
這個實驗就是著名的「恆河猴實驗」。雖然絨布媽媽不能為小猴提供奶水,但她帶給小猴的是溫暖的安全感。而鐵絲媽媽除了可以讓小猴填飽肚子外,就只剩下冰冷和僵硬,讓小猴無法獲得安全感,從而選擇了遠離。
溫柔的父母是孩子心靈的港灣,冰冷和僵硬的父母只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我們養育孩子,除了為他們提供物質資源外,更多的是要關注孩子的心靈成長。而面對溫柔的父母孩子才更願意袒露心聲。
用朋友的相處模式回應孩子的需求電視劇《小歡喜》中英子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媽媽和一個看起來並不那麼靠譜的爸爸。他們都非常愛孩子,但愛的方式卻大相逕庭。媽媽喜歡站在家長的角度,為孩子規劃一切。她只需要孩子按照既定路線走下去就好。而爸爸相對來說卻是更理解女兒,背著媽媽帶女兒吃火鍋、玩樂高、甚至為了讓女兒緩解壓力幫助她逃課。因為他理解孩子的辛苦,站在朋友的角度想給孩子解解壓,他更希望孩子快樂。在爸爸和媽媽之間,英子更樂於向爸爸傾訴。因為她的傾訴在爸爸這裡更容易被理解,更容易得到回應。
父母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是否願意向父母打開心扉。朋友的相處模式更容易獲得孩子的認同,只有願意放下姿態與孩子平等交流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放下顧慮敞開心扉。
鼓勵孩子多與同齡人交往記得我們小時候,除了農忙要幫著父母幹活外,很少有孩子會在不用寫作業的時候待在家裡。不是在同學家院子裡過家家,踢毽子,摔四角,就是在田地裡跑著放風箏,捉蝴蝶。那時候的孩子和同齡人待在一起的機會更多,也更加快樂。
現在的孩子比小時候的我們更累,學習的壓力也更大。課餘的時間裡都是奔波在各個興趣班、輔導班,能夠和同齡人肆意玩耍的時間少之又少。僅有的空餘時間再被父母「想要休息」的需求壓榨一部分,能和同齡人交流的時間真的太有限了。
教育家劉紹禹先生曾說過:「兒童應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他認為:「兒童若長時間與成年人在一起,會產生依賴式的自卑心理,這是很難改變的,對孩子將來進入社會也會帶來很大的困難。」
兒童就應該在兒童的世界裡,去觸碰,去探索這個世界。脫離大人給的保護圈,才能有機會更快更好地成長。而同齡的朋友也是孩子最好的傾訴對象,越是愛交朋友的孩子,離「心理孤兒」也越遠。
結語
讓我們放下自己的「以愛為名」,蹲下身子,望著孩子的眼睛,真誠地問一句:「孩子你快樂嗎?」讓我們以朋友的心態關注孩子心理健康,做個真正愛孩子的合格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