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有很多先進的大城市,其中有很多高樓大廈,交通基礎設施特別發達,這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最大的變化之一,這座城市的新面貌給許多來中國旅遊的外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城市化進程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釘子戶問題就是其中之一。
「釘子戶」指的是拆遷過程中由於某種原因不願意搬出去的居民,這個問題在國內外都特別常見,毫無疑問,釘子戶是城市化發展的一個障礙,但你不能說釘子戶一定是邪惡的,許多拒不妥協的人現在被描繪成貪婪而苛刻,但事實上,這不是真的,每個釘子戶都不一樣,如果你想評價它,你需要對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比如蘇州最簡陋的釘子戶。
蘇州市吳江區中山南路聯洋路新城市主義社區,有一個特別高檔的國際社區,這個小面積是當地一個非凡有名的小面積,綠化好,建築施工也採用小別墅的方式,是一個定性為高檔別墅建築的小面積,但從當地一棟19層的住宅樓的角度看,路邊的別墅之間夾著一座灰色的小建築,破舊的景象和白色的噴漆,使得這棟小建築與周圍的別墅顯得特別不同,似乎是一種特殊的「另類」,而且它是蘇州市內有名的釘子戶。
沒有其他釘子戶如此有力,將塊道路建設,會影響交通,會影響居民的生活,這個小建築坐落在這裡,不會影響任何人,擁有者是一群老人,為什麼不拆除的原因,歸根到底,就是金錢和感情的問題。
在社區建設的時候,有一份面向這裡所有居民的拆遷協議,所有居民同意協議,但壯族婦女不同意,她靠種植菜園在房子周圍,每一天都是家庭通過出售蔬菜,還有一個妻子病了躺在床上,這對夫婦住在這裡很長一段時間,不想拆遷,價錢談不攏,與此同時,很多次談判無法處理這個事件,開發人員也離開了釘子戶,空出空間在這個小區成立,但矛盾可能是加深了,釘房四周被彩鋼隔開,還有一條修剪整齊的河流景觀,但這條河流給莊奶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奶奶每天騎著三輪車去賣菜,卻被小區的景觀河擋住了去路,這條河的面積是無法商議的,所以老婦人每天只能推著三輪車過河回家,但是由於社交媒體的曝光,很多人都在關注它,大多數人認為開發商應該對50多歲的老人寬大處理,讓老人們每天過河回家實在是太過分了,但也有一些人認為該地區沒有過錯,畢竟談的不妥,關係不好,而且是開發商自己有權處理的土地,我並不想讓家人難堪,只是不方便而已。
拆遷戶已經成為歷史名詞,他們的狀況是否可以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