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環球網報導,25號,日本媒體《日經亞洲評論》發表了一篇專文,詳細介紹了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現狀,從標題可以看出,中國在165個國家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讓美GPS黯然失色——那麼,日本媒體又從什麼角度報導我國北鬥導航系統呢?日本媒體以一個頗具風趣的例子開篇,稱目前擁有近500萬人口的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在線食品配送公司正在迅速發展,這種發展的推動力是高度精確的衛星定位技術,而我國的北鬥衛星系統提供了這種技術,日媒也像CNN等美媒一樣,以一種極具政治意味的方式評價中國在全球數據主導競爭中所取得的成就。
文章指出,過去幾十年來,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在全球導航系統方面處於絕對領先地位,其實力毋庸置疑。但如今,這一狀況正在改變,北鬥將成為全球定位系統的巨大挑戰。我國北鬥導航系統從1994年啟動到今年7月組網完成僅用了26年,這也是我國發展階段的一個裡程碑,今後還有新的目標。
但是,即使在中國航天發展時間落後於美國的前提下,在世界上195個主要國家中,北鬥導航系統對其中165個國家首都的觀測頻率高於美國的GPS,通俗地說,在165個國家的首都,北鬥系統的觀測精度更高,「看」得比GPS清楚。為此,日媒感嘆,GPS長期保持的優勢地位也許正逐漸被北鬥系統所取代。
網絡時代,恐怕沒有人不知道衛星的重要作用。客觀地說,在衛星領域,美國之前對該領域的支配地位是無可爭議的,很多國家高度依賴GPS系統,而中國也是如此。但是由於某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屬於自己國家的一套衛星系統急需提上日程,這也正是發展北鬥導航系統的現實動力,幾十年來,中國的北鬥導航系統已經日趨完善,現在在民用領域,相信有不少人已經接觸到北鬥導航系統,比如用於農業機械的高精度導航系統,就是北鬥提供的技術,而且現在很多手機也開始支持北鬥導航,至於軍事方面,則涉及更廣。當然,北鬥解決了我國「卡脖子」的關鍵問題,雖然現在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北鬥系統最終會成為我國科技新的名片。
近日,「嫦娥五號」登月計劃也引起了不少媒體的關注,如今外媒都在關注中國的這一計劃,同時也更加關注中國航天的發展。特別是今年,美國對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制裁,可以說是給了很多還在幻想中的人當頭一棒,希望國內高科技企業也能發揚航天精神,把中國的高科技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