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時30分,城市已沉入暮色。萬家燈火中,人間煙火氣正濃。一隻裝滿菜葉、蛋殼等易腐垃圾的「小綠桶」被拎下樓,放置在小區定時定點投放點位的智能秤上。
它的籍貫上寫著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寧稅北苑小區。這是蕭山一個普通的安置小區,也是第一批數位化分類小區。「小綠桶」內的易腐垃圾,來自於一戶五口之家的餐桌,自此這袋易腐垃圾踏上資源化轉變的奇妙旅程。
出生有記錄
「嘀,3.11千克。」編號為00690053的「小綠桶」智能晶片實時記錄了這一次投放的情況,並傳輸至蕭山生活垃圾智能監管系統後臺的「智能帳戶」裡。3.11千克易腐垃圾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出生記錄」,它歡快地跳入易腐垃圾「大家庭」中,和兄弟姐妹們打了聲招呼:「大家好,我叫小易!」
「小易」知道,過去的「拎袋」下樓、魚刺碎骨戳破垃圾袋,會滴撒一地湯水。而現在,它就住在「小綠桶」裡,把自己收拾得清清爽爽,讓參與分類的居民養成一個好習慣、擁有一個好心情。
在蕭山,已有40餘萬戶居民在系統後臺擁有了自己專屬的「智能帳戶」。「全民分類」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帳戶裡時刻跳動的數字。
旅途有規範
「嘀,189.53千克。」晚間投放時間結束後,易腐垃圾收集車輛緩緩駛至小區生活垃圾集置點,將一隻只「大綠桶」裝運上升降稱重設備,稱重後傾倒至車體內。3.11千克的「小易」和大家一同進入車輛,前往處置企業。
「小易」看到,根據「桶車一致」的原則,各類生活垃圾分別由對應顏色的收運車輛進行專線專運。如今,蕭山易腐垃圾的日均收運量已達500餘噸。
在蕭山,系統後臺能夠實時跟蹤968輛生活垃圾分類運輸車輛的收運情況、行駛軌跡、運載重量等信息。「桶車一致」不僅僅是車輛顏色的規範,更是系統裡的路線、動態、數據的一致。
處置有體系
「嘀,49800千克。」隨著易腐垃圾運輸車輛的入場,易腐垃圾資源化處置企業門口的地磅實時報告了車輛載重情況。3.11千克的「小易」最終來到的,是末端處置場所。在這裡,它將通過厭氧發酵實現沼氣淨化發電,最終實現從「垃圾」到「電能」的轉變。
「小易」的這個華麗轉變,源於蕭山「先找出路,再行分類」的工作理念。目前,蕭山已有兩家垃圾焚燒發電企業、兩家易腐垃圾處置企業、兩家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已建成試運行的建築、裝修垃圾處置項目和垃圾壓縮轉運項目一起,構建起了完善的末端處置體系,實現了垃圾治理全鏈條閉環。
在蕭山,所有末端處置企業的運行數據,均已通過共享接口接入系統後臺。目前,全區易腐垃圾日均收運量已超500噸,再生資源日均回收量已超300噸。「垃圾減量」不再是難以估量的數據,而是智能系統中可視化、可量化的數據轉變。
3.11千克「小易」的「一生」,是垃圾「變廢為寶」的「一生」,也是蕭山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紮實推進的縮影。
依託智能監管系統,蕭山實現垃圾源頭分類投放,中途分類運輸和末端科學處置的全流程監管,連續四年實現生活垃圾零增長、零填埋,大大提升了環境效益。
垃圾分類,正在成為蕭山人的共識。美麗蕭山,正在每一位蕭山人手中「分」出來。(金忠耀)
(責編:肖玲、楊高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