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桐 實習生 杜昕兒
肇周路80號「小廣東」樂器修理鋪店主馮順成火了。他鋥亮的光頭和滿屋子舊樂器一起,被印在報紙上,印在外國旅遊雜誌上,讓這間10平方米的小店像景點一樣,天天被攝影記者的長槍短炮瞄準。
老馮不得已定下一個規矩:要採訪就得排隊等搖號。不請自來打斷他工作、打擾到鄰居的,不管多大牌的媒體,一律不睬,甚至關門謝客。近日,遵守規則、搖號成功的記者走進了他的小店。
高溫天,店鋪裡沒有空調,光線昏暗,蚊子出沒。馮順成笑吟吟地站在100多件舊樂器之間,如同一個藏寶洞的看守,又如同站在一個巨大的舞臺上,指揮著一支隱形的交響樂團,奏一曲市井傳奇。
100多件樂器件件有故事
「這個叫熱瓦普,是以前旁邊一家新疆餐廳的『小阿凡提』送我的。這把尤克裡裡是我自己做的,上面鑲的翡翠是從朋友店裡拿來的,獨一無二。這是俄羅斯巴拉萊卡,前幾年在美國跳蚤市場淘來的……」
走紅以後,找老馮修琴的人越來越多。7月的一個周末,一位姓潘的女士帶著兩把破損的小提琴找來。她告訴馮順成,這是外公的遺物,不惜代價也要將琴復原。潘小姐從小在外公外婆的照顧下長大。去年,外公因病去世,兩把小提琴意外摔得粉碎。
找到馮順成之前,潘女士已經去過很多家琴行,她想著,哪怕琴沒法拉了,能把樣子復原也好,留個念想。有琴行老闆一看,琴碎成十幾塊,勸她「扔掉好了,修復沒有意義了」。也有琴行願意修,但開出高價。猶豫中,她忽然想起在新聞裡看過的修琴老先生,在網上輸入關鍵詞,找到了馮順成在肇周路的店鋪。
「我開車過去,找了幾圈,終於看到了店鋪的小門臉,很幸運,老師傅還在。其實我之前經常路過肇周路,但從沒注意到有這樣一間鋪子。馮先生就像大隱隱於市的武林高手,我把兩把琴的碎片放他面前,他仔細檢查後抬頭跟我說,是好琴,我一聽很感動。」潘女士說。
聽說是潘女士外公的遺物,老馮眼眶溼潤了。「開了20多年店,我從來沒遇到過哪個小孩為大人做這樣的事,我一定讓琴恢復到最佳的狀態。」半個月後,兩把琴恢復原樣,還能演奏,潘女士的眼淚止不住往下掉。「我打算把這兩把琴掛在牆上,看到琴就會覺得,和外公在人間的聯繫並沒斷。」
在老馮看來,修一把舊琴,就是修復一段往事。「這間屋子裡有很多老琴,放了很多年,有很多故事,讓它們重新煥發生機,這就是我作為修琴師的心願。」
走南闖北練就一身真本事
成為修琴師之前,馮順成是個吉他手。他的音樂天賦,從喜歡拉二胡、唱京戲的父親那裡繼承。只是他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日子過得越來越難,還好有音樂相伴。他結交了一幫玩音樂的朋友,也曾向百樂門樂手偷師,吉他彈得越來越好。
1981年,聽說深圳有不少演出計劃,馮順成坐火車南下,組樂隊四處演出。香港今天流行什麼,明天就演什麼。一聽到好歌,大家就趕緊「扒譜」,幾個人一商量,分好聲部,第二天直接上場,「本事就是那時候練出來的」。到了晚上,棲身在窄小悶熱的鐵皮房子裡,只有一個小小的風扇,「簡直像在煎魚」。當年的老友早已風流雲散,但回想起那些時光,馮順成依然覺得快樂。
1986年,身在香港的母親從報紙上看到國外的吉他學校正在招生。她對兒子說:「你不是說自己很厲害嗎?那你出去讀書吧,錢自己出,擔保我來。」馮順成不甘示弱:「自己出就自己出。」他錄了盤磁帶寄過去,沒想到真被錄取了。
馮順成在澳大利亞待了兩年多。剛到的時候,英語很糟糕,但他敢開口,惹得對方哈哈大笑也不在意。苦學一學期吉他後,他從老師那裡得知,自己的水平在全世界範圍只算得上「中下」,立馬撂挑子不幹,轉行學樂器修理。身在異鄉,一邊打工一邊求學,方便麵都不用開水泡,當成餅乾直接吃,連著吃上一個月也不覺得苦。
開過舞廳、寵物店,但開得最久的還是這家小小的樂器修理鋪。剛乾這一行時,馮順成的家人認為他不務正業,差點要登報和他劃清界限。但他的堅持,慢慢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我女兒常笑話我,說我一到店裡,嘴就咧開了。這麼多年,從來沒想過要放棄,因為我真的很開心。」
雖有一身本領,老馮卻並不指望找到傳人。修琴師既要有好耳朵,還要善於動手,最重要的是對這份事業的熱愛。
「有音樂有歡笑,就夠了」
「車庫裡還放著那把夏威夷電吉他,快爛了,你還要嗎?」去年,老馮接到一通電話,是從前的朋友、定居美國多年的李良打來的。
他這才想起這把大約40年前做的琴。那時候物資匱乏,找一塊好木頭難上加難。正好碰見有人裝修,馮順成花上四毛九分錢,買了一包牡丹牌香菸,跟師傅換了一塊拆下來的廢料。他把料子一點一點削成「火腿形」,安上弦,接上音響,音色出乎意料的好。
幾十年後,這把夏威夷電吉他漂洋過海,重新回到老馮身邊,成了他的寶貝。他把琴修好,懶得刷漆,貼上一層便宜的錫紙,外觀竟變得相當「酷炫」。「這琴比一般的夏威夷吉他多八個音,表現力不一樣。好多人不服,找我切磋,我誰都不怕,因為我的琴已經贏了。」
不久前,老馮和他的樂隊,在修理鋪外當街演奏了古巴名曲《鴿子》,視頻在網上的點擊量超過10萬。火起來後,老馮接到的演出邀約越來越多。前不久,初中同班同學管炳聲還邀請他一起演京劇。將於今年11月舉行的一次公益演出裡,管炳聲邀請上海京劇院的演奏員們一起排演《梨花頌》。他提議,讓馮順成的夏威夷吉他加入,和傳統的京劇伴奏班子混搭,「或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9月1日晚,在月琴、三弦、京胡和大阮之間,老馮將「火腿型」的夏威夷吉他穩穩擺在腿上。從「90元錢」買來的音箱中傳出熟悉的東方旋律,耳熟能詳的《梨花頌》有了獨特的味道。
排練現場,上海京劇院月琴演奏家諸曉和馮順成聊起月琴修理,直呼「內行」。諸曉覺得,夏威夷吉他放在京劇中也可以很和諧,這說明中西樂器是相通的,「天下皆琴友」。
這和老馮的想法不謀而合。他那一屋子舊樂器,今天你送我,明天我送你。顧客們一來二往,也都成了琴友,今天這裡玩玩,明天去那裡切磋。他說:「有音樂,有歡笑,這就夠了。」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