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話有時候含義是多重的,可以從各方面解讀。主要原因是因為農村俗話其實是生活的經驗及智慧的結晶,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於是就解讀出了不同的東西。
這樣的解讀我們不能去評判誰對誰錯,因為這東西本來就沒有個誰對誰錯,從各自的立場和經歷出發去解讀,別人沒有經歷過,怎麼能說對錯呢?
像是這句「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這句原本不是俗話,是從古代一種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教材中傳下來的,它有著自己的含義在其中,但後來傳到民間成為俗話,跟原本的含義有了根本性不同。
那究竟都是什麼意思呢?兩者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道理呢?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這句話啥意思
這句話出自《名賢集·五言集之一》。段落完整版是: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萬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我們看這句話的原本含義,它是有些頹廢的。說的是人這一生,所有事情和命運都是註定的,就算是一生忙碌其實都是白搭。不信看看那些耕牛,它們辛苦勞作,但是常常並沒有隔夜的草來吃,而老鼠這種東西不事勞動,但卻偷藏了不少的糧食。
要知道《名賢集》是南宋的教材啊,這種聽天由命的態度,和現在有很大不同。當這句話向民間流傳時,其意義發生了較大的轉變,因為農民根據自己的勞作以及動物的習性,給了這句話不同的含義。
當成俗話後,這句話其實有了很大積極意義。我們知道,牛是吃草的,但農田裡最討厭有草,草會爭奪糧食的營養,還會影響作物的生長。
所以,除草是古代甚至是現代農民主要的農活之一。當耕牛無宿草時,說明人們除草除得好,草少了,作物生長自然就好了,那就有了後半句倉鼠有餘糧。
耕牛缺少吃的草,倉鼠就有了餘糧。反過來說,連倉鼠都有餘糧了,那種糧食的農民家裡自然也有餘糧,是豐收年。
所以,這句話真實的意思其實是有分歧的,有很大的不同。
那麼,這句話有道理嗎?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
假如我們從《名賢集》本身去分析這句話,其實是有些負能量的!也就是說,這句話原本的意思是非常頹廢的。說人一生都是註定的,你怎麼奮鬥也不是白搭,這難道不負能量嗎?不奮鬥怎麼辦?坐吃等死嗎?
但我們不能因此去指責古人,特別是宋朝時候那幫古人,那時候士大夫情結嚴重,崇尚無為而為,就是聽天由命,以不變應萬變,以不爭化有爭。
一種東西的形成,不管是文化還是別的什麼,氛圍很重要,這句話誕生於那種特殊的氛圍中,所以也並不難理解。
但如果要當成普世傳物向下傳,這句話必定得改變,這種道理不適合我們現代,現代人們幾十歲還在努力奮鬥,當然奮鬥不一定會成功,可不奮鬥一定不會成功。
所以,這句話還是當成農村俗話來說比較正能量,雖然沒有《名賢集》中那種超然的哲學意義,但多了人生和生活的實際意義。
換句話說,從書中走向民間,也是這句話從超然掉向自然的一個過程,同時也是從縹緲掉向人間的一個過程。
但是,我們理解這些俗話時,不能只按照我們的出發點去理解,各人的經歷不同,所以解讀不同。故,我們不能去武斷地否定這句話原本的意義,更不能說還是當成俗話來說比較有意義。
道理就擺在哪裡,誰能為自己所用,那便是有意義,不適合硬套,其實是種無知和迷信。
最後:黑嫂寫過不少關於俗話的東西,本身我住在農村,對於民俗文化特別有興趣。另外黑嫂本人也喜歡思考,當然了,這些思考不一定有意義,我們前面就說過,道理和意義對於個人來說,經歷不同,所以意義也不同。但黑嫂可以明確地說,這樣的解讀對於別人來說不一定就對,不一定就有意義。但對於我自己來說,這就是我的理解,一百個人,當有一百個理解,這樣才是百花齊放,您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