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納百川 風雲際會——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
此前,全國綜合氣象信息共享平臺(CIMISS)解決了國省應用統一數據源的問題,但各業務單位、業務系統間的「信息孤島」「應用煙囪」問題仍未根本解決,建設氣象大數據云平臺是推動氣象數據資源整合共享、促進氣象業務集約化發展、推進業務流程優化再造的重要抓手之一。
-
GBASE應用|「天擎」出鞘 GBase 8a助力氣象行業進入大數據時代
12月15日8時,氣象大數據云平臺「天擎」1.0版本在國家氣象信息中心及北京、天津、山西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開展業務試運行,預示著氣象業務正式適應大數據時代,有效推進業務和政務管理技術體系的轉型升級。
-
3天完成抗「疫」氣象保障平臺開發任務 航天宏圖做國家平安的...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衛星(遙感衛星、導航衛星)技術研究與應用和大氣海洋信息化服務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正是航天宏圖氣象大數據應用中心所擅長的領域。但由於假期與疫情的雙重影響,許多同事都滯留在位於全國各地的老家,項目組面臨著人手不足、時間緊迫等一系列問題。
-
國家氣象中心:把握一條主線 兩翼持續發力
隨著預報業務支撐環境向「雲+端」結構轉變,新的預報業務平臺可實現海量實時數據的集約高效網絡服務和更加安全可靠的用戶端服務。 而這只是國家氣象中心提升信息化基礎支撐的一個方面。 該中心積極推進大數據云平臺融入,與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溝通對接,圍繞資源保障、數據環境及國省互動業務流程建設等進行研討和分工。
-
北京冬奧會氣象服務已形成「分鐘級」「百米級」預報系統
」「多要素」的監測網絡和「分鐘級」「百米級」的預報服務系統。 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介紹,自動氣象站是指在某一地區根據需要建設的能夠自動探測多個要素、無需人工幹預、自動生成報文、定時向中心站傳輸探測數據的氣象站,它由傳感器、採集器、電源系統、通訊模塊等部分構成。2014年,氣象部門便根據天氣氣候評估需求,在海陀山核心賽區建設了4個自動氣象站,常年積累氣象觀測資料,提供基礎氣象觀測數據。
-
浪潮李輝:雲數據中心,存儲的生存發展之道
從需求階段,浪潮存儲就開始介入,和用戶進行細緻交流,在諮詢、方案設計、POC階段,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在交付階段,浪潮存儲也動用了研發技術力量,確保解決用戶所遇到的問題。市場關注度也是浪潮存儲快速成長的又一個重要的原因。
-
重慶建設智慧氣象「四天」系統
重慶市氣象局為了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形成以數據為鏈條,觀測自動、預報智能、服務智慧的新時代氣象業務體系,提出了「跳出小氣象、做實大氣象」發展智慧氣象的工作思路,其主要內容就是建設「四天」系統。 所謂「四天」系統,即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御天·智慧防災系統。
-
北鬥RDSS短報文應用於氣象監測站解決方案
一、項目概述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社會對自然可利用資源的開採,伴隨而來的自然災害對國家的經濟、軍事、政治、產業等的生產發展活動造成巨大的影響。利用氣象監測站監測氣象的實時變化是必不可少的。而利用物聯網雲平臺可以實現實時的監測,智能、精確穩定。
-
跳出圍牆做氣象?揭秘重慶「四天」系統|壯麗70年
「天資」正是重慶智慧氣象「四天」系統的組成部分。重慶市氣象局為了推動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氣象業務中的應用,形成以數據為鏈條,觀測自動、預報智能、服務智慧的新時代氣象業務體系,提出了「跳出小氣象、做實大氣象」發展智慧氣象的工作思路,其主要內容就是建設「四天」系統。
-
【應用】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在氣象領域大有可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衛星導航中心研究員楊元喜在全國「兩會」期間表示,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展迅猛,其應用領域迅速拓展,在氣象領域的應用也將大有可為。他認為,所有氣象觀測臺站都可以將氣象觀測傳感器與北鬥終端集成,生成時間、空間基準一致的動態氣象信息,「可以為大範圍的數字氣象產品生成提供時空基準。」楊元喜說。 他表示,利用北鬥的短報文通信方式,可將採集的氣象信息自動回傳到數據處理中心。
-
國內存儲市場快速增長 浪潮存儲市場份額居中國前三
來源:經濟日報國際數據公司(IDC)日前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存儲市場調查數據,本季度中國外部存儲市場整體銷售額92.1億,同比增長25.2%。浪潮存儲銷售額同比增長97.2%,市場份額居中國前三。
-
英國將投資12億英磅建「氣象超腦」,只為一個晴天
早在人工智慧第二次浪潮時期,就已經發展出了天氣預報專家系統、智能天氣信息採集系統、智能預報系統等技術。1989年,僅預報災害性天氣的AI系統就出現了KASSP、GORAD、CONVEX、OCI、WILDARD等等,通過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來預報一些雷暴、冰雹、大霧、閃電等自然災害。更強大的氣象超腦,又能讓氣候預測升級到何種水平呢?
-
「北鬥+氣象」應用廣效益顯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 簡菊芳 通訊員郭啟雲 塗滿紅報導 7月31日,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運行。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獲悉,氣象是最早應用北鬥系統的重要領域之一,已形成北鬥全面應用新局面。
-
室外氣象站如何實現氣象觀測的全面自動化
今年3月18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關於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正式業務運行的通知》更是進一步推動了自動化氣象觀測的歷史進程。 目前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儀器包括氣溫測量儀器、空氣溼度測量儀器、氣壓測量儀器、風向風速測量儀器、降水測量儀器以及雲和能見度測量儀器等。自動化氣象觀測實現的基礎在於電測氣象傳感器的發展以及數據採集系統在這些儀器中的應用。
-
中科院細胞所存儲進化史:從數據抽屜發展到10PB數據平臺
將數據中心藏在抽屜裡,顯然存在安全風險,至少應該進行異地備份,而且如此「分散堆放」的存儲介質,也不利於後續在線的研究分析。從抽屜裡的數據中心開始這是15年前的「故事」,徐姚晨現任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信息建設與運維部主管,他所在的研究所更是大有來頭。
-
秋天的第一杯「氣象奶茶」:盤下今年汛期的黑科技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第一時間獲取風雲氣象衛星、高分三號衛星等多源衛星觀測資料,持續監測淮河流域蒙窪蓄洪區及周邊水域水體變化,為防災減災及政府決策提供氣象科技支撐。監測布設在雄安新區的X波段相控陣陣列天氣雷達。
-
浪潮AI微模塊數據中心獲IDC創新技術獎
北京2020年12月16日 /美通社/ -- 12月9日,第十五屆中國IDC產業年度大典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盛大開幕,浪潮AI微模塊數據中心獲得主辦方頒發的2020年度IDC產業創新技術獎,標誌著行業對浪潮AI微模塊數據中心的技術創新與領先實踐的再次認可。
-
精細打造「精品氣象」高質量護航自貿港建設
為實現現代化氣象強省新徵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海南氣象部門將進一步加強核心技術研發及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發展更加精細精準、智慧全面的氣象預報業務,強化氣象大數據建設與服務,充分發揮「海南颱風災害影響評估三維模擬系統」在政府決策、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智能網格預報海陸融合、精準預報,為陸地及海上災前預防、災中應對及災後處置等提供及時有效的決策依據。
-
EUMETSAT向全球氣象機構分發風神衛星數據
近日,風神(Aeolus)衛星獲取的有關全球風力的數據信息正在公開分發,這是天氣預報和大氣監測的一項重大進展。歐洲氣象衛星開發組織(EUMETSAT)從5月12日開始為各國氣象機構提供風力垂直分布觀測數據,以用於天氣預測。
-
揭秘冬奧延慶賽區氣象預報:肩扛騾背建氣象站 可觀測「秒級風」
延慶賽區冬奧氣象服務團隊隊長時少英說。 在北京冬奧會延慶氣象服務分中心,一塊塊大屏幕全景展示賽場風向、風速等數據。 時少英指著其中一塊屏幕介紹,「這是小海陀山,兩邊山脊就像兩條胳膊似的,懷抱裡邊,也就是陽坡的位置就是高山滑雪中心。整個陽坡還錯落幾條山脊和山溝,競技賽道和競速賽道在不同的山脊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