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特展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正式開幕。這是草間彌生繼2013年在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辦首個中國大型展覽後第二次來到上海舉辦個展。此次展覽由草間彌生為上海復星藝術中心「量身定製」,呈現的42件作品除了再現草間彌生標誌性的南瓜、鏡屋、波點等元素外,還包括了專門為此次展覽特別製作的大型浸沒式、多反射場域裝置作品。
「從童年時代開始,我就對中國的詩歌和文學有很深的敬意,因此我一直覺得和中國很親近。我聽說如今上海的藝術氛圍非常激動人心,觀眾的觀展熱情強烈。在復星藝術中心,我將主要展示我的新作以及能夠和這座建築產生呼應的作品。我非常期待在上海辦展。」在接受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的郵件採訪時,草間彌生表示。
草間彌生曾被Art Newspaper評選為「全球最受歡迎的藝術家」。過去五年裡,她的展覽在全球各大博物館輪番舉行,吸引觀眾達500多萬人次。近十年來,她的作品多次刷新在世女藝術家的拍賣紀錄,2014年,她的早期代表作《無限的網 No.28》以710萬美元成交,目前也是她個人作品的最高價。與此同時,她的版畫也廣受收藏家喜愛,其大型室外雕塑更是常常成為拍照打卡的聖地。
在復興藝術中心門口,一隻碩大的黃色波點南瓜安靜佇立,無需任何文字說明,路過此地的人就能霎時反應過來,這是草間彌生——南瓜自她孩提時代起就是她迷戀不已的一個重要意象,「南瓜的形狀有極其可愛的地方,大腹便便、不做修飾的長相以及精神上的堅強都使我迷戀不已。」
室內展覽從復星藝術中心的二樓開始。觀眾將首先進入一條鑲有凸面鏡的蜿蜒長廊。每一個凸面鏡代表一個波點,鏡中同時映照出觀者、建築外觀和周邊裝置。草間彌生將之命名為「隱匿的人生」,期望觀者能夠在自身影像的不斷閃現中重新審視個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根據復星藝術中心展覽部負責人端木霞子介紹,為了此次展覽,草間彌生工作室的工作人員曾三次考察復星藝術中心的展覽空間,拍攝了大量影像資料帶回日本給草間彌生做參考。對於這座外部管風琴狀幕簾每隔兩個小時就轉動一次的特殊建築,藝術家歡喜不已。在「隱匿的人生」這件作品中,圓形凸面鏡反覆重疊映照出不斷變化的建築外部環境,亦給了觀眾更多的新奇感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亦是對一件草間彌生早期作品的致敬。1966年,在未被主辦方邀請的情況下,草間彌生參加了威尼斯雙年展,在展館外鋪設了1500個塑膠鏡面球。當時天上正好飛過一架飛機,在鏡面球的反射下,一架飛機瞬間變成了1500架。在創作「隱匿的人生」時,草間彌生想到了這件往事。
走到凸面鏡長廊的中央,一座六邊形鏡屋——「我要親眼見證內心」——立刻吸引住觀者的目光。觀者從鏡屋的圓形小窗中窺視鏡屋內部,通過鏡面反射,鏡屋天花板不斷變幻顏色的燈泡被不斷複製延伸,與此同時圓形小窗框出的觀者頭像亦在空間內蔓延至無遠弗屆。
緊接著,觀眾將進入一個黃色波點的世界。大型裝置作品「無限蘊藏的波點希望將永遠籠罩宇宙」採用黃色莖狀圖案和草間彌生的標誌性波點,10根充氣莖狀裝置拔地而起,相互纏繞著伸向天花板,填滿了高達6米的展廳空間。根據端木霞子介紹,這件作品是根據草間彌生創作於1990年代的畫布作品《Yellow Tree》改編而來。此前,她曾用這個圖案包裹過LV的大樓,而這次是她第一次用三維方式呈現這個圖案。她希望觀眾在進入這個空間後能夠體會到靈魂的上升。
「無限鏡屋——我永恆的靈魂熠熠生輝」目測將是整場展覽最引人矚目也最被期待的裝置項目。草間彌生的首個鏡屋創作於1965年,迄今為止,她已經創作了超過20個「無限鏡屋」,每次展出都是一個吸睛「大殺器」,吸引觀眾進入宛若萬花筒般炫目閃爍的波點空間裡,拍下一張張肯定能夠被「點讚」的自拍照片。「無限」是草間彌生希望通過這件作品給觀者帶來的體驗,觀者的「自我」將隨著燈光變幻漸漸消融於這個空間,這正是草間彌生的「自我消融」藝術哲學的真諦。
2017年,「草間彌生:無限之鏡」(Yayoi Kusama: Infinite Mirrors)從美國華盛頓特區赫施霍恩博物館與雕塑花園開始其北美巡迴展,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該展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美國當下最紅的音樂劇《漢密爾頓》,在赫施霍恩博物館的11周展出期間,博物館參觀人數打破了紀錄,會員註冊數從150飆升到1萬以上;當洛杉磯布洛德博物館(Broad Museum)在當年9月開放門票預售時,5萬張價值25美元一張的門票在一個小時不到的時間裡就被搶購一空(另外的4萬張門票在兩小時內售罄)。可以預見此次展覽鏡屋依舊會是最受觀眾歡迎的裝置項目。需要提醒一句,為了維護觀展秩序,保證最佳觀展體驗,每次只能有6位觀眾進入鏡屋,參觀時間為45秒。
三樓展廳展出的是草間彌生的花卉雕塑和繪畫作品。草間彌生從2009年開始創作「我的永恆靈魂」系列繪畫作品,每一幅畫都像是她的一樣「視覺日記」,記錄下藝術家的點滴心情。各種亮麗鮮明的色彩噴湧而來,刺激著觀者的視覺神經。畫面中出現大量的波點、網狀圖案、細胞狀圖案和蕨類植物圖案。每一幅畫都有一個極具詩意的標題,比如這個:
「於輕柔的哀傷中,鮮紅的唇緊閉,
我流下的不是眼淚,
啊,而春天已逝,春天已逝,2015」
展廳中央放置了五座波點花卉雕塑。和南瓜一樣,花朵也是草間彌生最重要的創作元素之一。日本藝術評論家建畠皙認為,充滿生命力的花朵雕塑之所以令人過目難忘,不光是因為它的幽默感,也是因為它「給人以某種戰慄的官能印象」。
回顧草間彌生的藝術創作史,我們不難發現這位來自日本、在1960年代初的紐約嶄露頭角登上世界舞臺的藝術家可以說親歷了當代藝術的整個發展史。很大程度上來說,草間彌生引領或跟隨了當代藝術及其社會背景的潮流,其創作亦反映了時代對我們當下生存經驗的強烈影響,不過,這一切都已被裹挾進了社交網絡的視覺洪流當中,正如紐約猶太博物館數字部門總監Jia Jia Fei指出,「(草間彌生等)藝術家有極具批判性的作品,但(他們的創作)因為社交網絡而具有了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