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畫作常常給人的感覺就是看不懂,不知道一幅畫在表達什麼,總讓人產生一種模糊朦朧的感覺。其實這樣的感覺就對了,看下面的兩幅畫,一幅是古典主義風格的「海港日出」,一幅是印象派的《日出·印象》,猜猜看,哪幅是古典派,哪幅是印象派?
圖一 英國 威廉·透納《迦太基帝國的興起》古典主義
單獨把兩種畫風的畫拿來做這樣的對比,似乎很容易判別,因為這兩種繪畫風格的區別太明顯了。古典派的繪畫講究造型和畫面的透視感,而印象派並不講究造型,而是執著於光和色的瞬間真實感和層次感。
這樣的明顯區別很容易判斷出,圖一為古典派,圖二為印象派。一幅古典派的作品,很可能要花費幾年的時間,而一幅印象派的作品可能幾分鐘就完成了,好比一幅速寫。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區別?主要在於走出畫室的印象派所追求的是一種真實感,這種真實感主要表現在用光影和色彩捕捉富於變幻的大自然瞬間的永恆之美。
帶著這份「真實」,我們走近克勞德·莫奈這幅印象派開山之作《日出·印象》。莫奈之所為它取名「印象」,因為這幅畫很難算得上是一幅大家眼中所熟悉的風景畫,但他的創作的確是取材於大家熟悉的勒阿弗爾海港,印象一詞恰如其分的表達了這幅作品難以言說的內涵。
印象派的反判之路
不可否認,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之下,西方繪畫史上的確誕生了一批優秀又經典的作品,以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為中心的三位大師,不僅把繪畫技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為美術理論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只要時光不停止,沒有哪一種輝煌是永恆的。
從13世紀到19世紀,600年的時間裡,西方畫家們都一直埋頭在室內畫畫,無數的前輩畫家們在室內完成了一幅又一幅的「港口日出」,但沒有哪一幅真正稱得上真實客觀。600年後,一幫窮小子們不再執著於這種室內的「假象」,他們開始對古典寫實繪畫進行了反思。
他們試圖用一種新的眼光觀察周圍的世界,換一種方式去看待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們的畫面中,展現了一個動態的視角,過去一直被忽略的東西驚喜的出現在了人們面前,他們記錄下的是大自然的某一「瞬間」。
莫奈一生都酷愛畫水,年輕時趕去畫海水,中年時畫遍了河水,老年走不動了,修了座園子,攏住一池清水,種上一片蓮葉,畫起了綠波蕩漾,蓮葉田田。
莫奈的這個喜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啟蒙老師尤金·布丹的影響。布丹曾是莫奈父親船上的一名少年見習水手,他酷愛海上和海岸邊的景象,並嘗試用一種新的角度與畫法去描繪眼前的景物,將繪畫的研究引向對光線和大自然以及天空的色彩層次關係上。
莫奈的印象派畫法無疑受到了布丹的影響,但莫奈真正從古典主義的口味裡走出來,卻是在離開了布丹之後。1870-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莫奈去了英國避難,在那裡,他遇到了兩位英國風景畫前輩的作品。
這兩位畫家是康斯泰勃爾和威廉·透納,他們畫好了一系列以「日出」為主題的作品,冥冥之中似乎就是為了等待莫奈的到來。莫奈仔細研究了透納的作品,激發了他對色彩研究方面的創新。
上面這幅作品《諾勒姆城堡日出》,這是透納晚年的作品,我們看到他已經完全擺脫了古典主義的繪畫標準,陷入光與影追求當中,他畫的已不是他所看到的物體,而是物體周圍變幻的光線,這種繪畫思維已接近於印象派的創作方式。
清晨的光線,經過空氣的折射,給所有物體罩上了一種不真實的迷幻之光。藍色陰影和倒影為亮麗的黃色襯上了強有力的色彩主調,他放棄了對粗略形狀的加工,沒有把它們塑造成形,這種創作方式幾乎完全擺脫了古典主義標準風景畫的繪製。
除了啟蒙老師布丹的影響,素未謀面的透納前輩的啟發,還有一位大師,也對印象派的誕生產生了影響,他就是與莫奈亦師亦友的馬奈。
看上面馬奈的這幅作品,他用流暢的大色塊代替了古典主義所講究的細膩的色塊層次,取消了中間層次的過渡,在每一個形體內部又簡化了光影。這種造型特點看起來與莫奈所追求的不分明的畫面輪廓線完全不同。
但實際上,都傾向於同一種造型觀,即畫面中物象的造型不再那麼突出,以模糊的團塊取代了古典主義那種有分量的結實的團塊,物象的質感、體積感 和重量感都被稀釋被淡化了。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莫奈的《日出·印象》呼之欲出。
《日出·印象》中的光和色
1872年,莫奈一連數日趕往法國勒阿弗爾港口,這座港口對於莫奈來說並不陌生,這是他少年時代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但是這個港口對他來說還有許多陌生的地方,那就是陽光普照下的勒阿弗爾港口,每一刻幾乎都在變幻之中,每一種變幻都是一次光和影的另類展現。
我們看到的這幅「印象」是早上六點的勒阿弗爾港口,畫面的景物在一片朦朧之中,但我們仍舊一眼能看出這是一個港口的早晨。水、船、遠處裝卸貨物的高大塔吊,和空中一輪冉冉升起的紅日,這些元素為港口打上了鮮明的標誌。
莫奈用飽滿的橘紅色,在灰藍色的水面上勾勒出「Z」字形的光線倒影,這也成為全畫的視覺重心。水面的反光以鉛白色來映襯,與橘色相配,加強了水面上晃動的光影效果。藍綠色的兩隻小船剪影,不遠處淺紫色的大型貨物起重機,還有更遠處依稀可見的煙囪,灰色、帶灰的橙色、淺紫色、黃白色等這些顏色鋪滿了畫面,呈現出的正是日出之時,海面上霧氣蒸騰的景象。
作為普通人,我們去理解這幅畫不用過多的去執著於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一個什麼樣的日出港口。印象主義的畫風並不依據題材本身來處理一個題材,更多的是站在畫家個人的的視角,以一種獨特的觀察力去抓取大自然的變幻瞬間,並將這個「瞬間」快速呈現在畫家的筆下,這是一種極富個人感官創造力的創作。
所以,印象派的作品通常有兩個特點:其一,你看到的光影畫面只是畫家的瞬間印象,因此它稱不上完美,注重於局面細微的變化,而忽略對全局的把控。莫奈對造型不太關心,他更關心的是色彩層次的關係,特別是大氣和散射其中的光線層次關係,要表達這一瞬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其二,然而再巨大的努力,完成《日出·印象》這樣一幅世界名畫,恐怕只用了幾分鐘的時間。這麼快畫完,就是為了抓住現場瞬息變幻的光影,體現它的真實性。
莫奈的《日出·印象》是印象派誕生的標誌性作品,它完成了對古典主義的改造,將繪畫帶入了富有個性化的時代。
莫奈的困惑
《日出·印象》初次參加展覽時,遭到了媒體和學院派的犀利批判。他們認為,畫這些畫的畫家,根本不懂繪畫,更諷刺這幅畫完全是憑印象胡亂畫出來的,並將這些畫家歸為印象主義。
然而就是這樣的批判反而成就了這批畫家,印象畫派也由此隆重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反對古典主義鍾情的宗教神話題材,以及單調的灰褐色的畫面,主張用紅橙黃綠藍靛紫,這些富於變幻的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瞬息萬變的風景,善於刻畫不同時間下不同光影的變化。
我們在觀賞印象派作品時,從近處看,看到的是五光十色的色彩和凌亂無序的點,但是如果你後退幾步,從遠處看,以畫家的視角進入這片風景,畫面就會發生一些變化,畫面的朦朧感會消失,在光與色的層次疊加中,發現大自然美的瞬間。
《陽光照耀下的盧昂大教堂的西面》
為了把握光和色的無窮變幻,莫奈曾畫了30多幅陽光下的盧昂大教堂。他同時支起無數個畫布,追蹤陽光的不同方向,每當陽光發生偏移和變化的時候,他就在不同的畫布上快速的畫下這種變幻。
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他幾乎要垮掉了。每天都會有新的發現,但同時也在失去一些東西。他甚至夢到盧昂大教堂壓在了他的身上,從藍色變成了玫瑰色,很快又變成了黃色。
為了捕捉不同時間的光線,莫奈也在經歷著一輪又一輪的探索、懷疑、困惑、失望等種種情緒。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成功,所謂的成功都是經歷苦難後的一種補償。
莫奈自始至終都堅持外光畫法,是當之無愧的印象派領袖,晚年的莫奈居住在吉維尼小鎮,在自己的花園裡,他創作了著名的《睡蓮》系列。1926年12月,莫奈於家中與世長辭,享年8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