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要能讓觀眾融入劇情,身歷其境,豐富的聽覺效果不可少。這門專業學問很大,音效師有時要自己跟著畫面演戲,以便原音重現。
透過計算機編輯巧手,這些豐富的聲音,幫助電影院裡的觀眾,順利進入劇本裡那個奇妙的異想世界。
下面我們將對電影裡所用到的聲音逐一分析解釋。
音畫合一&音畫分離 Sync Sound/ Non-Sync Sound
你有看過電影製作的幕後特輯嗎?有沒有發現在每個鏡頭的開始,總是會有個人手拿一塊黑白的板子,在攝影機前面「啪」一聲合上?這個動作就叫做「打板Slate」,板子上除了會寫上電影片名、導演名稱、這顆鏡頭的拍攝場次、鏡頭數等信息,方便電影後制時區分影片素材之外,這個動作還有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供後期製作人員「對聲音」使用。
這要從電影進入同步錄音時代開始說起,同步錄音的意思就是在影像拍攝時,同時錄下現場的對白和其他聲音,雖然大部分的攝影機都有錄音功能,但為了更好的收音質量,通常會由現場錄音師用錄音機另外收錄聲音,「打板」就是為了在後制的時候,能很快地對照板子合上的影格與聲音的波形,快速地把聲音和畫面合在一起。
若一部電影裡聲音和畫面是同步的,就叫做「音畫合一」;相反地,若聲音跟畫面不同步,就叫做「音畫分離」,音畫分離可以用來描述聲音與畫面對不上的技術失誤,也可以用來描述一種特殊的美學風格,例如在黃亞歷導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大量的靜態畫面或默片配上動態聲音,音畫分離創造出了一種詩意、回憶一般的美學感受。
混音 Sound Mixing
混音是電影聲音後制的最後一個步驟,就是把電影的對白、環境音、特效音和配樂等所有聲音混合在一起,其中不只包含拍攝現場收錄的聲音,更包含在後期製作時重新錄製的聲音,以及音效資料庫當中的素材等。
聲音設計在一部電影當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效果搭配,都能為故事情節或影像風格增添不同的效果,有時候僅只是非常細微的差異,就能讓觀眾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
音效大師杜篤之就曾舉例,在《賽德克巴萊》當中有場憤怒拍桌子的戲,他在原始的錄音片段中,加入了桌上碗和物品震動的聲音,增加戲劇化的效果和張力。
由於杜比環繞音效和全景聲技術的使用,混音工程也愈來愈複雜,混音師能夠藉由調整每個聲道的音量與特效,使觀眾在戲院觀影時,獲得最佳的音響效果。
對白配音 Dubbing / 同步對嘴錄音 ADR
對白配音是指影片剪接好了之後,才請演員或配音員在錄音室錄製對白,而所有有對話的動畫片,都必須進行對白配音。對白配音的優點是聲音質量會比較好,甚至可更改對白。
缺點是有時配音員的表現很職業化,唸白較刻板虛假,缺乏真實感。另外當影片在發行外語版本時,對白也需要重新配過。
電影最後版本很少使用拍攝時的錄音。通常一半以上的對白會在後制階段重錄,並使用同步對嘴錄音(automated dialogue replacement, ADR)程序進行。ADR質量通常會比現場錄音的質量更佳,而其他背景聲如群眾的聲音,也可以使用ADR加入。
音效 Sound Effect
電影中非電影對白和音樂的其他聲音都可以稱為音效。音效可以用來製造氣氛、情境和提供更多的故事訊息,大部份的音效是拍攝完畢後再重新錄製的,比如雨滴打在屋簷上的聲音、大口喝水咕嚕咕嚕的聲音、或穿著高跟鞋的走路聲音等,後制時可使用現成音效,或重新製作音效(擬音Foley),擬音師會使用各種道具來模擬聲響,但也必須像對白配音員一樣,要能夠搭配畫面的情境和動作,才能達到天衣無縫的配音。
而電影中的各種音樂聲響也可展現出創作者的巧思,如《太陽的孩子》中族人團圓聚餐段落,眾多聲音雖然來自現場,但經過聲響的強化並搭配族人清唱的歌曲,自然流露出充滿活力的生活愉悅氣氛。
同步錄音 Synchronous Sound
同步錄音是拍攝畫面時,同時也收錄現場聲音或角色對白等等。雖然數碼攝影機大部分都有收錄聲音的功能,但在拍攝電影時仍會使用專業錄音設備,為了要讓畫面跟另外收錄的聲音能同步,必須運用電影打板(slate),在每個鏡頭正式拍攝前,拍攝打版敲擊的畫面,同時打板的聲音會收錄,之後剪輯時就可以打版的畫面跟聲音同步起來。
在電影中,同步聲音除了言語之外,還包括音樂和音效。我們在街頭場面中所聽見的人聲喧譁,就是一種同步聲。為確切配合影片之情境和剪輯節奏而精心編寫的音樂,也可視為一種具有啟示作用的同步聲,就一戲劇場面而言,同步錄音的重點在於準確的估計現場所有的聲音,然後加以呈現。
旁白 Voice-over
說話者不出現在畫面上,但直接以語言來介紹影片內容、交待劇情或發表議論,包括對白的使用。旁白用得最多的是紀錄片和教育影片,這種電影常被指為是「說出來的」。在劇情片中,它也被用來當做一種敘述上的技巧,如《廣島之戀》(1959)即以旁白為敘述結構,造成潛意識與時空交錯的複雜情境。
偵探片也常用旁白來代表主角的主觀心境。旁白也經常成為片中角色的「內心獨白」,常見於回憶、夢境或幻想片段,如《超級大國民》中男主角許毅生經過警備總部的舊址時,透過他的旁白,觀眾得以感受到那份驚恐與悲戚。
全景聲 ATMOS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杜比全景聲是由美國杜比實驗室(Dolby Laboratories Inc.)於2012年發表的環繞聲音技術,這項技術將聲音設計從2D提升到3D的形式,除了常見的前、中、後揚聲器,頭頂也配有揚聲器,總夠能呈現64個獨立揚聲器的聲音內容,並能同時傳送多達128個聲道的聲音信息,比杜比5.1或7.1都還要細緻許多,尤其是更能模擬出飛機飛過頭頂這類的空中音效。
全景聲技術不僅帶給觀眾更佳的觀影享受,也讓電影混音師擁有更多設計與變化空間。第一部使用杜比全景聲技術的電影是由皮克斯動畫製作的《勇敢傳說》。如今杜比全景聲技術越來越成熟,據統計,截止2018年,全球有超過150家杜比影院,中國有36家。
杜比 DOLBY
杜比是由美國杜比實驗室(Dolby Laboratories Inc.)開發的一系列聲音壓縮與編碼技術,廣泛被使用在現代的電影院、家庭劇院、個人計算機等影音設備,杜比數位編碼除了支援傳統的單聲道及立體聲輸出,大家最常聽見的就是杜比5.1,指的是具有6個獨立聲道的聲音環境,5代表了右前(RF)、中(C)、左前(LF)、右後(RR)、左後(LR)5個基本聲道,1則代表1個低頻聲道。
第一部使用杜比5.1技術的電影是1992年上映的《蝙蝠俠歸來》,透過不同聲道排列組合製造出來的聲音效果,能使觀眾在電影觀看電影時更有聲歷其境的感受;一般藍光光碟及播放器也多支援杜比5.1,因此只要裝設符合規格的家庭音響,也能在家中享受環繞音響的感覺;除了杜比5.1之外,現在也可在電影院看到比5.1多2個聲道的杜比7.1環繞音響,自2015年後,全世界超過6000家以上的影院配備有杜比7.1技術。
立體聲 Stereo
立體聲是指利用二個或以上的麥克風,分別錄製在 2個各別聲道(Channel)的聲音訊號,再經二個獨立喇叭重播,以產生具有深度立體感及方向性的音響系統或錄音方式。由於是利用兩軌聲道錄製與重現原音,因此稱為雙聲道,雙聲道的音響是參照人類聽覺原理所設計的,耳朵因分置在左右,在聆聽聲音時得以辨別音源的方向與遠近。透過立體聲的左右錄放,可模擬出原來的音場,使聽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擬音 Foley
《擬音》預告片
擬音的歷史可以說從有聲電影剛剛發明時就開始了,而Foley這個英文字,就是取自當時在好萊塢環球片場工作的第一位擬音師Jack Foley,在電影還沒有進入同步錄音的時期,電影的聲音往往是在錄音室內錄製,當時的擬音師就已經開始使用各種工具和素材,創造出許多栩栩如生的聲音。
雖然在拍攝現場已經有收音,但現場收音的目的是捕捉最清晰的對白,於是很多特殊的效果音需要倚靠擬音師重新創造,例如,為了收錄到乾淨清楚的對白,演員會避免穿太吵的鞋子,等到對白完成剪接,才由擬音師重新配上腳步聲。
還有一些聲音要無中生有,擬音師的基本裝備有好幾箱,裝滿意想不到的聲音道具,從樹葉、骨牌、牛皮紙不一而足,球型吸取器是用來模擬半夜上廁所的尿尿聲,古早四輪溜冰鞋可以發出金屬抽屜開關的聲音,工作時經常要發揮想像力。
擬音的首要條件,就是跟畫面完全同步吻合。最棒的音效是渾然天成,毫無違和造作感,用對道具、手勢輕重也都很關鍵,這門技術學校裡沒有教,多數時候靠經驗傳承。
除了像常見的腳步聲、雨聲、雷聲這類寫實的音效之外,擬音師也會負責製作特殊的效果音,你能想像嗎?《星際大戰》系列電影當中的雷射槍音效,其實是用錘子敲擊電塔旁的鋼鎖做出來的!在擬音師工作的錄音室(Foley Stage)裡,藏了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工具、各種材質的地板、鞋子、門把等等,而這些看似像破銅爛鐵的東西,正是創造電影聲音魔法的寶物。
畫內音 / 畫外音 Diegetic Sound / Non-diegetic Sound
畫內音是觀眾可看到畫面中發生的事件或動作所發出來的聲響來源,如看到鍵盤打字的畫面,同時聽到打字的聲音;而畫外音是發生在畫面之外的聲音,觀眾看不到聲音的來源,如看到一個人在房間裡看書,同時聽到窗外傳來小朋友唱歌的聲音,但是卻沒有看到小朋友的畫面只聽到聲音,這是畫外音。
不過這是就畫內/畫外的字面上解釋,事實上Diegetic所指稱的並不限畫內可見範圍,而是「劇情內的」,任何依劇情所存在的空間/人/物發出的聲音都是畫內音,所以不論是電話對白,或是主角聽見某個天神說話都是Diegetic sound。
而電影中的「配樂」與「旁白」則是畫外音(劇中人聽不見),它是與劇情空間無關的聲音,但卻可以加強電影情節或情感效果。另外隨著鏡頭剪接或攝影機運動,畫內音/畫外音的切換也經常是自然流暢的。
如《肖申克的救贖》男主角安迪播放歌劇的一場戲,唱盤音樂從原本的畫內音,變換成其他人物場景的畫外音,再上升到配樂的效果。電影畫內音與畫外音的運用常常充滿創意,甚至牽涉到視覺觀點等複雜設計,下次看電影時可以多多留心聲音的變化唷!
配樂 Score
電影配樂是根據電影的氣氛、人物、情緒或情節發展所創作的音樂。其作用可以加強畫面的氣氛,表現民族、地方的特色或時代特徵,揭示人物的精神狀態,刻畫人物心理,還可做為一條有力的線索,貫穿不同的畫面和變換的鏡頭中,以便把導演要求的情緒保持下來,電影配樂可以是寫實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兩者都是。
寫實的電影配樂,觀眾可以看到音樂的來源,例如拍攝樂團練習的畫面或看到音響正播放著音樂;功能性電影配樂是為了製造電影的氣氛、增強情緒或是為了搭配視覺而設計的音樂,觀眾看不到音樂的來源。電影配樂經常會基於一段主要旋律,產生各種變奏貫穿全片,使影片主題更加突出鮮明。
當銀幕上出現沒有對話、旁白的一整段戲時,音樂便是寫景、抒情、塑造人物的一種強有力的手段。如在《超級大國民》中,李壽全與範宗沛聯合製作的電影配樂,就成功以交響樂般的大提琴旋律,鋪墊延續著悲涼的氣氛。
電影主題曲 Theme Song
代表電影主題的歌曲,由於主題曲的歌詞意境可以引領觀眾沉浸在影片情緒中,也成為電影很重要的延伸作品,許多主題曲甚至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歌曲,象是《魯冰花》或《搭錯車》,電影主題曲較常見於類型電影中,從商業角度來看,主題曲往往可以幫助一部電影獲得更高的收入,也能為電影達到不錯的宣傳效果,而電影配樂與主題曲也可再包裝成電影原聲帶(OST)發行。
通常電影主題曲是專為電影量身打造的原創歌曲,如《太陽的孩子》在片末使用原住民歌手舒米恩的歌曲《不要放棄》延續了原住民價值與信念的堅持精神;但也有電影使用原本就有的流行歌曲,卻因為風行而被認為足以代表一部電影的插曲,如《無間道》中蔡琴所演唱的《被遺忘的時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