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整容產業也許首先使人聯想到的就是韓國。事實上日本同樣是一個整容業大國,然而很多人卻感覺日劇演員中幾乎看不到整容臉,這和韓國選美比賽千篇一律到幾乎是在玩找不同遊戲形成了鮮明對比。事實上日本演員並非不整容,而是日本演員的整容風格和韓國演員的整容風格是不同的:日本整容基本是在保留自身特點的基礎上進行微調,一般能不動刀就不動刀;韓國整容幾乎是按統一模式進行的流水線操作。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日本影星儘管也進行過一定的微調,但整體上不會使人有太過突兀的感覺;相比之下韓國影星基本就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日本的審美觀偏向於鄰家女孩類型的可愛、自然,而不講求過分的精緻。如果是畫中的仙女一般精緻反而失去了自然感,相比之下日本人更喜歡日常生活中能見到的鄰家女孩那種自然的接地氣的顏值。同時日本也日本比較提倡個性美,所以日本影星看起來都具有自身特色,因此辨識度相對較高。在這種審美觀下形成的整容理念就是:在儘可能不破壞原本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微調,從而避免使人產生有換臉的感覺。日本的整容業為適應這種審美觀實際上形成了更類似於私人訂製的形式:日本的整容醫生會根據不同客人的實際情況進行操作。
相比之下韓國的整容業是一種流水線操作模式:如果一個日本整容醫生一天接待一位客人,那麼一個韓國整容醫生至少會接待十個以上。儘管同為整容業大國,然而各自的整容理念卻是截然不同的:日本更強調的質,而韓國則是以量取勝。日本的整容醫生針對不同客人的特點進行最適合於客人實際情況的操作,然而韓國卻是按高度統一的模板進行操作。在韓國如果某個明星的顏值受到追捧,那麼後來的藝人都會千篇一律進行模仿;然而在日本新垣結衣、石原裡美、深田恭子、長澤雅美都各有各的特點,不會出現新人刻意去模仿成名較早的明星這種現象。
在日本整容基本上都是一步一步操作的:通常是先瘦臉,然後整牙,再然後有的可能會做雙眼皮,但一般不會選擇動刀。有可能今年整某個部位,明年再整另一個。所以每整一次所改動的幅度都很小,等整個流程結束之後觀眾基本已適應這種變化,也就不會覺得過於突兀。相比之下韓國的整容基本都採取一步到位的模式,因此難免給人有換臉的感覺。況且韓國的審美觀又過於高度的模板化,以致於韓國女生都熱衷於把臉做成瓜子臉,最重要的是下巴一定會特別尖,於是就形成了千篇一律的風格。相比韓國這種模板化的審美觀而言:日本更為強調個性美。
除了整容之外日本更提倡用化妝修飾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事實上日本的化妝技術是非常先進且極其普及的,以致於網上將中國的p圖術、韓國的整容術、日本的化妝術稱為亞洲三大「妖術」。1946年9月著名化妝品牌資生堂請到了當時著名的電影明星原節子擔任代言,由此掀起了日本戰後的化妝熱潮。在整容技術尚不發達的50年代追求美的日本女性普遍用化妝修飾自己不完美的一面。當時日本人對美的理解並不像今天這樣個性化:當年日本女性普遍會模仿奧黛麗·赫本的妝容,然而到了60年代隨著日本戰後經濟的復興使人們開始越來越追求個性美。
90年代後日本人對美的認識開始呈現多元化,人們開始追求各自心目中理想的臉。當然要實現這一目標並不一定通過整容,也可以通過化妝。日本女孩從小學開始就會用媽媽的化妝品進行適當的化妝,到初高中就是化妝高手了,一旦出入社會完全就是化妝界的資深玩家。微調+化妝基本能解決追求自己理想臉型的問題,所以日本女性在追求美的過程中一般能不動刀就不動刀。至於非要說仍有不完美的地方其實完全可以通過妝容服飾加以掩蓋。關於日本女星的妝容服飾搭配最典型的可能就是石原裡美。網上有關她的妝容的文章一大堆,我在這兒就不班門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