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之課外文言文閱讀真題精解

2020-12-09 張張9463

、(2019·廣東廣州)閱讀下面的文段,然後回答問題.(5分)

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勿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之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

(選自劉基《鬱離子》)

(1)請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2分)

①期年出之 ②莫不然矣

【答案】 ①周年,滿一年 ②如此,這樣

【解析】本題考查考查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能力。可聯繫上下文並結合已學過的文言詞語加以理解,如「期年出之」「期年」可根據《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中的「期年」理解為「滿一年」的意思;再如「莫不然矣」的「然」可根據上句「豈獨一琴哉」可知應是「如此,這樣」的意思。

(2)工之僑的琴最初不被國工認可,後來為什麼又被眾人視為珍寶?這一故事揭示了什麼社會現象?(3分)

【答案】①國工以琴不夠古老而不認同,後來工之僑請工匠給琴加古老的花紋和文字,還埋在土裡,做成古琴的樣子,所以被眾人視為珍寶。②揭示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劣僅憑外表,而非依據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及主旨的理解與把握的能力。解答第一個問題時,可回歸原文「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這一段工之僑的做法加以概括就是人們態度變化的原因。第二問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工之僑兩次獻的是同一個琴,但卻是拒絕和追捧兩種完全相反的遭遇。藉此諷刺不看本質,只憑外表來判斷事物好壞的社會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給人以啟迪和警醒。

參考譯文:

工之僑得到上好的優質桐木,刻削做成了琴,裝上弦然後演奏,發出金屬的聲音,回音象玉磬一樣。自認為是天下的極品,獻給掌管祭祀的官員,官員派國家級的工匠看琴。說"不古",就還給了他。工之僑回家,求助於漆匠,偽造出斷裂的細紋。又求助於篆刻的工匠,作古代款式的雕刻。裝在匣子裡埋入土中,過一整年後拿出來,抱到市場上。一個顯貴之人經過看見了琴,用一百兩黃金買了琴,獻進宮裡。掌管樂器的官員們傳看,都說:"希世之珍啊。"工之僑聽說了,嘆道:"悲哀啊,這世道!難道就單單是一把琴的事嗎?別的方面沒有不是這樣的啊!」

二.(2019·湖北武漢)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8-10題。

晉侯之弟揚幹亂行曲梁,魏絳①戮其僕②。晉侯怒,謂羊舌赤③曰:「合諸侯,以為榮也。揚幹為戮,何辱如之?必殺魏絳,無失也!」對曰:「絳無貳志,事君不闢難,有罪不逃刑。其將來辭,何辱命焉?」言終,魏絳至,授僕人書,將伏劍。士魴、張老止之。公④讀其書曰:「臣聞師眾以順為武,軍事有死無犯為敬。君合諸侯,臣敢不敬?君師不武,執事不敬,罪莫大焉。臣懼其死,以及揚幹,無所逃罪。不能致訓,至於用鉞。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公跣而出,曰:「寡人之言,親愛也。吾子之討,軍禮也。寡人有弟,弗能教訓,寡人之過也。子無重寡人之過,敢以為請。」

晉侯以魏絳為能以刑佐民矣,與之禮食⑤,使佐新軍。(選自中華書局《左傳》,有刪節)

【注釋】①魏絳:晉國中軍司馬,主管軍法。②僕:指駕車的人。③羊舌赤:與後文的士魴、張老同為晉國大臣。④公:指晉侯。⑤禮食:國君在太廟宴請臣子。

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失也 失:耽誤

B.其將來辭 辭:陳說

C.吾子之討 討:處罰

D.子無重寡人之過 重:看重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D項「重」,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加重」,所以選D。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見於司寇

A.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

B.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

C.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

D.臣之罪重敢有不/從以怒君心請歸/死於司寇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給文言句子斷句。給文言句子斷句,可以先找出文言句子中的名詞、代詞、動詞和語氣詞,之後結合句子的意思來斷句。一般來說,名詞或代詞前有動詞,應在名詞或代詞之後斷開,名詞或代詞之後又動詞,應在名詞或代詞之前斷開。本句大意為「下臣的罪過很重,豈敢不服從懲罰來激怒君王呢?請求回去死在司寇那裡」。根據對具體句意的理解可知C項正確。

10.下列對文本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晉侯在曲梁舉行盟會,大會諸侯,揚幹擾亂了軍隊行列,魏絳殺了他的車夫。

B.魏絳不懼晉侯問罪,主動來見晉侯,卻遭將士伏擊,幸得士魴、張老二人解救。

C.魏絳認為軍中將士要服從命令,寧死也不應觸犯軍紀,所以一定要從嚴治軍。

D.晉侯了解了魏絳的心意後,承認了自己的過失,不但沒有殺魏絳,還重用他。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本題考查考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魏絳至,授僕人書,將伏劍。士魴、張老止之」意為「魏絳來了,把信交給僕人,準備抽劍自殺。士魴、張老勸阻了他。」故B項中「……遭受將士伏擊」的表述有誤。故選B。

11.將文言語段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絳無貳志,事君不闢難,有罪不逃刑。

【答案】魏絳沒有二心,事奉國君不避危難,有了罪過不逃避懲罰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譯。翻譯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譯到,譯準。同時注意句子是否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調整。解答本題時要注意其中的關鍵詞,如「貳志」意為「二心」; 「事」,名詞活用為動詞「侍奉」;「闢」為通假字,通「避」,「逃避」之意; 「刑」意為「懲罰」。另本句「絳」即「魏絳」,作三個句子的主語。

參考譯文:

晉悼公的弟弟揚幹在曲梁擾亂軍隊的行列,魏絳殺了他的駕車人。晉悼公發怒,對羊舌赤說:「會合諸侯,是以此為光榮。揚幹受到侮辱,還有什麼侮辱比這更大?一定要殺掉魏絳,不要耽誤了。」羊舌赤回答說:「魏絳沒有二心,事奉國君不避危難,有了罪過不逃避懲罰,他大概會來說明的,何必勞動君王發布命令呢?」

話剛說完,魏絳來了,把信交給僕人,準備抽劍自殺。士魴、張老勸阻了他。晉悼公讀他的上書,說:「以前君王缺乏使喚的人,讓下臣擔任司馬的職務。下臣聽說『軍隊裡的人服從軍紀叫做武,在軍隊裡做事寧死也不觸犯軍紀叫做敬』。君王會合諸侯,下臣豈敢不執行軍紀軍法?君王的軍隊不武,辦事的人不敬,沒有比這再大的罪過了。下臣畏懼觸犯死罪,所以連累到揚幹,罪責無可逃避。下臣不能夠事先教導全軍,以至於動用了斧鉞,下臣的罪過很重,豈敢不服從懲罰來激怒君王呢?請求回去死在司寇那裡。」晉悼公光著腳趕緊走出來,說:「寡人的話,是出於對兄弟的親愛;大夫殺楊幹,是出於按軍法從事。寡人有弟弟,沒有能夠教導他,而讓他觸犯了軍令,這是寡人的過錯。您不要加重寡人的過錯,謹以此作為請求。」

晉悼公認為魏絳能夠用刑罰來治理百姓了,從盟會回國,在太廟設宴招待魏絳,派他為新軍副帥。張老做中軍司馬,士富做了偵察長。

三、(2018·山東泰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題。

①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甚文軒,鄰直敵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糜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

②王曰:「必為有竊疾矣。」

③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裡,宋之地方五百裡,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④王曰:「善哉。雖然,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

⑤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固有餘。

⑥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⑦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⑧楚王問其故。

⑨子墨子曰:「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

⑩楚王曰:「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14.下列對句中加點的虛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今有人於此。 於:介詞,在。

B.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之:結構助詞,的。

C.以牒為械。 以:介詞,用。

D.乃可攻也。 乃:副詞,就。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後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的含義,進行比較,得出答案即可。A項,句意為:現在有人在這裡;「於」,在。B項,句意為:我認為大王派官吏攻打宋國;「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所以選項的解釋錯誤。C項,句意為:用木札當作攻城器械;「以」,介詞,用。D項,句意為:就可以進攻宋國了;「乃」,副詞,就。

15.下列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譯文:(這個人〕拋掉自己華目的車子,(看到)鄰人有破車子便想去偷。

B.「荊之方五千裡,宋之地方五裡」譯文,楚國的地方有五千裡,宋國的地方有五百裡.

C.「公輸盤為我為雲梯,必取宋。」譯文:公輸盤因為我製造了雲梯,那(我)就一定要攻打宋國。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譯文:(我的弟子)(已)在宋國城墻上等待楚國的敵人了。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B項,句中的「地方」是兩個詞,應該翻譯為「地方方圓」即句子應該翻譯為「荊楚這個地方方圓五千裡,宋國只有區區方圓五百裡」;C項,句子中的兩個「為」翻譯的不對,第一個「為」是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直接受益的對象,可譯為「給」「替」,第二個「為」是動詞,製作,製造。句子應翻譯為「公輸盤給我造好了雲梯,(我)一定要打下宋國」;D項,句子中的「寇」在這裡是「入侵」的意思,不能翻譯為「敵人」。句子應翻譯為「在宋國的城牆上等待你們進犯了。」

16.下列對人物語言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墨子類推出打算攻宋的楚王與「有竊疾」者無異,目的是規勸楚王放棄攻宋。)

B.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輸盤說這句話,是承認自己演練失敗,已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C.「公輸子之意不過欲殺臣。」(墨子道出了公輸盤的陰暗打算,「不過」有「公輸盤的本事也就如此」之意,有輕視味道。

D.「善哉。吾請無攻宋矣。」(「好啦。我不攻打宋國了。」表明楚王在機智多謀無所畏懼的墨子面前,決定不再攻打宋國。)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人物語言的分析能力。B項,「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知道怎樣對付你了。而他心裡想的是,要把墨子殺了,就沒人知道守城的方法,那樣就可以攻打宋國了。並不是「公輸盤承認演練失敗,心服口服,無話可說」。。

17,下列對選文內容理解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選文第①段,墨子把一個想偷鄰居家東西的人擺到楚王面前,誘使楚王說出自己"必為有竊疾矣」。

B.選文第3段,墨子採用誇張的手法,連用三個對比,極言楚宋的差距,既滿足楚王的虛榮心,又指出攻打宋國是愚蠢的行為。

C.選文第⑨段句式長短交錯,語氣時緩時急,既從容又有威懾力,充分說明了墨子為應對楚國攻宋做了周密的安排。

D.選文生動地敘述了墨子為實現自己的"非攻」主張,憑藉高超的辯論技巧和應變能力止楚攻宋的故事。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與分析。A項,誘使楚王說出自己「必為有竊疾矣」理解錯誤,是誘使楚王說出這個人即「這個想偷鄰居家東西的人」「必為有竊疾矣」而不是說出自己「必為有竊疾矣」。

參考譯文:

墨子先生拜見了楚王,說:「現在這裡有一個人,捨棄他自己裝飾華美的車,鄰居有破車,卻想要去偷;捨棄自己華美的衣服,鄰居有件粗布衣服,卻想要去偷;捨棄自己的好飯好菜,鄰居只有粗劣飯食,卻想要去偷。——這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

楚王回答說:「這個人一定是患有偷盜的毛病了。」

墨子先生說:「楚國的土地,方圓大小足有五千裡;宋國的土地,方圓大小不過五百裡,這好像裝飾華美的車子同破車相比。楚國有雲夢澤,裡面有成群的犀牛麋鹿,長江、漢水裡的魚,鱉,黿,鱷魚多得天下無比;宋國卻像人們所說的一樣,是一個連野雞、兔子、小魚都沒有的地方,這好像美食佳餚同糠糟相比。荊國有巨松、梓樹、黃楩木、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是一個連多餘的木材都沒有的國家,這就像華麗的衣服與粗布短衣相比。我認為大王派官吏進攻宋國,是和這個患偷竊病的人的行為是一樣的。」

楚王說:「好啊!雖然這樣,(但是)公輸盤給我造了雲梯,一定要攻取宋國。」

在這種情況下(楚王)召見公輸盤,墨子先生解下衣帶,用衣帶當作城牆,用木片當作守城器械。公輸盤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戰術,墨子先生多次抵禦他。公輸盤的攻城的方法用盡了,墨子先生的抵禦器械還綽綽有餘。

公輸盤理屈,卻說:「我知道用來抵禦你的方法,可我不說。」

墨子先生說:「我知道你要用來抵禦我的方法,我也不說。」

楚王問其中的緣故。

墨子先生說:「公輸先生的意思,不過是要殺掉我。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守城,就可以攻取了。可是我的學生禽滑釐等三百多人,已經拿著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國城上等待楚國入侵了。即使殺了我,也不能殺盡(宋國的抵禦者)啊。」

楚王說:「好,我不攻打宋國了。」

四、(2019·四川攀枝花)閱讀下面的古文選段,完成5—8題。(每題3分,共12分)

廣既從大將軍青(衛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髮而與匈奴戰,今乃一得當單于,臣願居前,先死單于。」大將軍青亦陰受上(漢武帝)誡,以為李廣老,數奇(運氣不好),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趙食其)合軍出東道。

5.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而令廣並於右將軍軍(合併) B.東道少回遠(稍稍)

C.大將軍青亦陰受上誡(暗中) D.固自辭於大將軍(固然)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重點實詞的理解和把握。D項中句子翻譯為「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句子中的「固」翻譯為「堅決」。

6.下列對文中劃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B.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C.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D.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單于/故徙前將軍廣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把握朗讀節奏的能力,也是考查對句子意思的理解情況。準確理解句義就能正確朗讀。劃線句翻譯為「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徵,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

7.下列對「廣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李廣沒有向大將軍告辭就離開了,怒氣衝衝地回到了自己的軍部。

B.李廣沒有向大將軍道謝就離開了,怒氣衝衝地回到了自己的軍部。

C.李廣沒有向大將軍告辭就離開了,怒氣衝衝地來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門。

D.李廣沒有向大將軍道謝就離開了,怒氣衝衝地來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門。

【答案】A

【解析】本題此題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句子就是運用現代漢語,如實、恰當地將文言語句的意思表述出來,做到忠誠於原句,字字落實,文通句順,優美自然,生動形象。本句注意關鍵詞語「謝」翻譯為「告辭」,「就部」翻譯為「回到了自己的軍部」。故答案為A。

8.下列關於選文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大將軍衛青、右將軍趙食其、前將軍李廣都是此次與匈奴作戰的漢朝將領。

B.李廣二十來歲就開始與匈奴作戰,所以特別想當先鋒,率先戰死在單于面前。

C.漢武帝、大將軍衛青及右將軍趙食其都認為李廣年齡大,不適合與單于正面作戰。

D.李廣是一個不聽將令的人,他最終沒有和右將軍趙食其合軍。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理解。B項,不是率先戰死在單于面前,而是與產於拼死一戰;C項,無中生有,認為李廣年紀大的是漢武帝;D項,不符合文意,文中只提到了「意甚怒」,並沒有說不聽命令,並且最終與趙食其的右路軍合併東進。

【參考譯文】李廣不久隨大將軍衛青出徵匈奴,出邊塞以後,衛青捉到敵兵,知道了單于住的地方,就自己帶領精兵去追逐單于,而命令李廣和右將軍的隊伍合併,從東路出擊。東路有些迂迴繞遠,而且大軍走在水草缺少的地方,勢必不能並隊行進。李廣就親自請求說:「我的職務是前將軍,如今大將軍卻命令我改從東路出兵,況且我從少年時就與匈奴作戰,到今天才得到一次與單于對敵的機會,我願做前鋒,先和單于決一死戰。」

大將軍衛青曾暗中受到皇上的警告,認為李廣年老,命運不好,不要讓他與單于對敵,恐怕不能實現俘獲單于的願望。那時公孫敖剛剛丟掉了侯爵,任中將軍,隨從大將軍出徵,大將軍也想讓公孫敖跟自己一起與單于對敵,故意把前將軍李廣調開。李廣當時也知道內情,所以堅決要求大將軍收回調令。大將軍不答應他的請求,命令長史寫文書發到李廣的幕府,並對他說:「趕快到右將軍部隊中去,照文書上寫的辦。」李廣不向大將軍告辭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惱怒地前往軍部,領兵與右將軍趙食其的右路軍合併東進。

五、(2019·江蘇蘇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

後五年,伐越。越王勾踐迎擊,敗吳於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病創將死,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勾踐殺爾父乎?」夫差對曰:「不敢忘。」是夕,闔廬死。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①為太宰,習戰射。二年後伐越,敗越於夫湫。越王勾踐乃以餘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之上,使大夫種厚幣遺吳太宰嚭以請和,求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後必悔之。」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

其後五年,而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伍子胥諫曰:「勾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吳之有越,猶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於艾陵,遂威鄒魯之君以歸。益疏子胥之謀。

(節選自《史記·伍子胥傳》)

【注】①伯嚭(pǐ):人名,吳國大臣。②種:文種,越王勾踐的謀臣。③吊死問疾: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

8.下面哪一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2分)

A. 敗吳於姑蘇

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B. 闔廬病創將死

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C. 吳王將許之

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

D. 乃興師北伐齊

伐竹取道(《小石潭記》)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A項「敗吳於姑蘇」中的「於」,翻譯為「在」,「皆美於徐公」中的「於」,則為「比」;B項「闔廬病創將死」中的「病」,翻譯為「得病、生病」,「寡人反取病焉」中的「病」,則翻譯為「辱」;C項兩個句子中的「許」,則都翻譯為「答應」;D項「乃興師北伐齊」中的「伐」,翻譯為「攻打、討伐」,「伐竹取道」中的「伐」,則翻譯為「砍、砍伐」。故選C。

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翻譯句子的能力。第一句,省略句,要注意根據上下文找出、並加上主語「闔廬」;「謂……曰」翻譯為「告訴」或者「對……說」;「爾」譯為「你」。第二句,最關鍵的同樣是「省略句」,注意加上主語「越王」;「使」在這裡不能翻譯為「使者」,應該譯為「派、讓」;「厚幣」可根據上下文,推定為「厚禮」;「以」,譯為「來」。

10.伍子胥認為「勾踐不死必為吳患」的理由是什麼?請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

【答案】越王勾踐能夠忍受艱苦困厄,又非常關心百姓,這都表明他有興國滅吳之心。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概括能力。在伍子胥看來,「……越王勾踐帶著殘兵敗將棲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用重禮贈送太宰嚭請求媾和,把國家政權託付給吳國,甘心做吳國的奴僕……」,是典型的忍受艱難困厄;「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很顯然,勾踐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這些都表明他有興國滅吳之心。

參考譯文:

五年以後,(吳國)進攻越國。越王勾踐迎戰吳軍,在姑蘇打敗了吳軍,闔廬的腳趾負了傷,吳軍退後。闔閭因為創傷惡化,病情嚴重,臨死之前對太子夫差說:「你會忘記是勾踐殺了你的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當晚,闔廬就去世了。夫差即位為王,任用伯嚭為太宰,操練士兵的戰鬥和騎射能力。兩年後,(吳國)進攻越國,在夫湫打敗越軍。越王勾踐帶領餘部五千人在會稽山屯駐,派大夫文種帶著厚禮送給吳國的太宰伯嚭,用來請求講和,願意整個國家臣服吳國。吳王準備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勸諫道:「越王勾踐為人吃苦耐勞,現在大王不消滅他,以後一定後悔。」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話,而採納了太宰嚭的意見,與越國講和。

此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位,新立的國君地很弱,便出動軍隊,北伐齊國。伍子胥勸諫說:「勾踐現在吃飯只吃一個菜,生活樸素,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這正是想著將要用到老百姓的緣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為吳國的隱患。現在吳國擁有越國就好像人有腹心的疾病一樣。而大王不先消滅越國,反倒去致力攻打齊國,不也很荒謬嗎!」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進攻齊國,在艾陵大敗齊軍,威名大震,使得鄒、魯等國的國君大為懾服,然後班師回國。從此吳王更加不聽伍子胥的謀劃了。

六、(2019·湖北黃石)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共12分)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無所知名。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

信拜禮畢,上坐。信曰:「大王之入武關,秋毫無所害,除秦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耳,秦民無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諸侯之約,大王當王關中,關中民鹹知之。大王失職入漢中,秦民無不恨者。今大王舉而東,三秦可傳檄而定也。」於是漢王大喜,自以為得信晚。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

(節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注】①蓐食:蓐,早晨未起身,在床蓆上進餐。②下:即為胯下。③蒲伏:同「匍」。

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布衣,即為布製衣服,為古代庶人之服,這裡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拜,在這裡表示授予官職,「拜大將」就是「授予大將軍」。

C.三秦、河南,古地名。隨著時間推移,古今詞義所指有的有變化,如「三秦」;有的沒有變化,如「河南」。

D.列傳,是《史記》中的一種傳記的體類,內容是記敘人臣的事跡,以便流傳後世。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能力。C項,「三秦」詞義古今沒有變化,它都是指今陝西一帶。「河南」的意義發生了變化,「河南」在古書裡指的是黃河以南,現在我們所說的「河南」指位於黃河中下遊的河南省。

9.為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B.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C.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D.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斷句能力。「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的意思是「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所以正確的斷句方法是「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韓信為布衣時,很窮困而且無所事事,經常去亭長家蹭飯,因飯不好,最後大怒而去。

B.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就親自把他追回來,後來韓信得到重用,被授予大將軍一職。

C.韓信受到漢王重用後,趁機指出要充分利用民心,並獻計漢王向東出擊,最後讓漢王一舉平定三秦。

D.本文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運用一些典型小故事,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如「胯下之辱」。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和賞析選文的能力。解題時應緊扣原文甄別各種說法的正誤。原文「韓信貧無行……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意思是「韓信貧窮又無經商謀生之道……亭長的妻子嫌惡他,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A項「韓信為布衣時,很窮困而且無所事事,經常去亭長家蹭飯,因飯不好,最後大怒而去」,與原文的意思有出入。

1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每題3分,共6分)

(1)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2)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答案】(1)整個集市上的人都譏笑韓信,認為他膽小。(2)韓信多次與蕭何交談,蕭何認為韓信是奇才。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1)的重點詞「市」意為「集市」,「以為」是「認為」的意思,「怯」是「膽小」。(2)的重點詞「數」是「多次」的意思,「語」為「交談」之意,「奇」意動用法,「對……感到驚奇」。翻譯時,做到信達雅的要求。

參考譯文: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粱率軍渡過了淮河,韓信持劍追隨他,,卻沒有名聲。漢王劉邦入蜀,韓信脫離楚軍歸順了漢王,與沒有什麼名聲。

韓信多次跟蕭何談話,蕭何認為他是位奇才。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自己,漢王不任用,也就逃走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報告漢王,親自追趕他。等到任命大將時,被任命的竟然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韓信說: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八月,漢王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

七、(2019·湖南株洲)(二)

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居峴山之南,未嘗入城府。夫妻相敬如賓。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謂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龐公笑曰:「鴻鵠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棲;黿鼉穴於深淵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棲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釋耕於壟上,而妻子耘於前。表指而問曰:「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後世何以遺子孫乎?」龐公曰:「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表嘆息而去。後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採藥不反。

(節選自《後漢書·逸民列傳》)

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 分)( )

A.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謂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B.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謂曰/夫保全身孰若/保全大下乎

c.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謂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D.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乃就候之謂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判斷常見文言句讀的能力。解答時要注意根據語意來判斷。一般情況下,還是有技法可循的: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2.聯繫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3.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4.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這句話的翻譯是荊州刺史劉表數次延請不能使龐公屈就侯爵之位,說他:只保全了一生阿。為什麼不保全天下呢?。即可得知斷句為A。

20.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3分)

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上多數人都給子孫留下危險,現在只有我留給後代平安,只是留的東西不同,也不是什麼都沒有留下。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句翻譯能力。根據上下文語境,抓住重點詞語「遺」贈給,「獨」只有。

2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龐公是一位避世隱居的高人,自食其力,從沒有進過城府。

B.荊州刺史劉表去請龐公出山,特意帶了很多錢財表示城意。

C.龐公不願做官,運用比喻給劉表講了一番人各有志的道理。

D.龐公的妻子也是一位不慕榮華富貴的人,於龐公志趣相投。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也就是世人都把危險(的錢財)留給子孫,我現在卻留下平安給他們。只是遺留的東西不同,並非完全沒有留下啊!而B選項說帶了很多錢財,故錯。

參考譯文:

龐公是南郡襄陽人。住在峴山向陽的一面,從不去城中,夫妻之間相敬如賓。荊州刺史劉表數次延請不能使龐公屈就侯爵之位,說他:你保全了你一個人,為什麼不保全天下呢?龐公笑著說:鴻鵠在高林之上築巢,晚上有棲息的地方,黿鼉(大鱉)在深淵下面晚上也可以休息,我住的房子小舍也不過只是人的巢穴,(我們)都各得了棲宿的地方而已,天下並不是我所能保全的。因而在田上耕作,妻子在前。劉表問:先生住在田畝之中,不肯出來做官,有什麼能夠遺留給子孫呢?龐公答道:世人都把危險(的錢財)留給子孫,我現在卻留下平安給他們。只是遺留的東西不同,並非完全沒有留下啊!劉表嘆息而去,之後龐公與妻兒一起登鹿門山採藥不返。

八(2019·江蘇宿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題。(16分)

黃忠字漢升,南陽人也。荊州牧劉表以為作中郎將,與表從子磐共守長沙攸縣。及曹公克荊州,假

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太守韓玄。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

,隨從入蜀。自葭萌③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益州既定,拜為討虜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於

漢中定軍山擊夏侯淵。淵眾基精,忠推鋒④必進,勸率士卒,金鼓振天,歡聲動谷,一戰斬淵,淵軍大敗。遷徵西將軍。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忠為後將軍,諸葛亮說先主曰

:「

忠之名望,素非關、馬⑤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

;

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

先主曰

:「

吾自當解之。

遂與羽等齊位,賜爵關內侯。追諡剛侯。

(選自《三國志·蜀書六》,有刪改)

【注】①假:臨時的,代理的。②委質:歸順,歸附。 ③葭萌:指葭萌關之戰。

④推鋒:手持兵器衝鋒。⑤關、馬:指關羽、馬超。當時關羽鎮守在外。

7.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是 歲 先 主 為 漢 中 王 欲 用 忠 為 後 將 軍

【答案】是 歲/ 先 主 為 漢 中 王/ 欲 用 忠 為 後 將 軍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語句朗讀停頓的劃分能力。要正確劃分朗讀節奏,首先要準確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內在的邏輯意義,然後根據文句的意義來劃分。如本句的意思大致有三層:這一年(同年),劉備自立漢中王,欲改封黃忠為後將軍。據此可以正確劃分停頓。

8.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3分)

A.益州既定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

B.素非關、馬之倫也 又留蚊於素帳中(《幼時記趣》)

C.遂與羽等齊位 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獸》)

D.

年卒

年貧者自南海還(《為學》)

9.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遷徵西將軍」中的「遷」指「升官」,《嶽陽樓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中的「遷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漢獻帝的年號,「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種用帝王年號來紀年的方法

C.

「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時用於指揮進退的軍鼓和銅鑼,「擊鼓」表

示要進攻,「鳴金」表示要收兵。

D.「追諡剛侯」中「諡」是君主時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依其生前事跡所給予的稱號,如歐陽修諡「文忠」。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對古代文化常識的了解。解答本題先了解「遷」在古代意思。古代調動官職叫「遷」,有三種情況:一是平調,二是升遷,三是降職。古代常在遷的前後加字加以區別。如「遷受」「遷除」「遷進」表示升遷;「遷調」「遷官」「轉遷」說明調職;「遷謫」「遷削」「左遷」常指降職。「遷客騷人,多會於此」中的「遷客」指的是「被貶謫到外地的官吏」。

10. 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句子。(5分)

⑴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2分)

⑵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3分)

【答案】⑴黃忠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勇猛剛毅在三軍中是首屈一指的。⑵關羽在荊州聽說了,恐怕一定會不高興,最好不要這麼做!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文句,一定要字字譯到,譯準。同時注意句子是否為文言特殊句式,以便做出合理的調整。解答本題時要注意其中的關鍵詞,如的「冠」「悅」等詞要翻譯到位。另「得無」作為副詞性結構,表示推測或反問,常跟疑問語氣詞相呼應,可譯為「該不會」、「怎能不」、「莫非,恐怕,是不是」等。

11.文中的黃忠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用自己的話概括。(3分)

【答案】黃忠是一名忠誠正義、英勇善戰、善於領兵打仗的將帥。

【解析】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本題要仔細閱讀文本,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作答。本題從「忠遂委質,隨從入蜀。自葭萌受任,還攻劉璋,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忠推鋒必進,勸率士卒,……一戰斬淵」可見其對人忠誠、作戰英勇、善於領兵打仗的將領。

參考譯文:

黃忠,字漢升,是南陽人。荊州牧劉表用他作中郎將,跟隨劉表的侄了劉磐駐軍長沙攸縣。等到曹操故克了荊州的時候,臨時行賞一些將軍,黃忠仍就任中郎將,歸長沙太守韓玄統領。先主劉備徵討荊南四郡時,黃忠遂(隨長沙太守韓玄)投靠劉備,並隨劉備軍隊入川。黃忠自葭萌關接受任務攻打劉璋後,經常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勇冠三軍。益州平定後,黃忠被封為討虜將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在漢中定軍山戰役中對陣夏侯淵的部隊。夏侯淵部是曹軍的精英部隊,黃忠仍帶領士卒衝鋒陷陣,奮勇殺敵,更是斬殺夏侯淵,自此聲名大震,被升為徵西大將軍。這一年(同年),劉備自立漢中王,欲改封黃忠為後將軍,諸葛亮勸說道:「黃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關羽、馬超並列,現在讓黃忠與張飛、馬超、關羽等人同位,馬超、張飛因為離得近,親眼看見黃忠在益州的戰功,因此還能理解,但關羽卻是遠在荊州,可能會對此不滿,您這樣做恐怕不妥吧?」劉備堅持說:「我自會加以解勸的。」因此黃忠最後得以與關羽等人齊位並列,賜爵為關內侯。死後被追封為剛侯。

九、(2019·江蘇泰州)閱讀下面的文言語段,完成 8—11題。 (14分)

任元受①事②母盡孝,母老多疾病,未嘗離左右。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或以飲食,或以燥溫,或以語話稍多,或以憂喜稍過。盡言皆朝暮候之,無毫髮不盡,五臟六腑中事皆洞見曲折,不待切脈而後知,故用藥必效,雖名醫不迨③也。」張魏公作都督,欲闢④之入募,元受力辭⑤曰:「盡言方養親,使得以神丹可以年長,必持以遺老母,不以獻公。況能舍母而與公軍事耶?」 魏公太息而許之。

(節選自宋·陸遊《老學庵筆記》)

【注】①任元受:名盡言。②事:侍奉。③迨(dài):及。④劈:徵召。⑤辭:推辭。

8.根據要求,完成下列兩小題。(6分)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4分)

①未嘗離左右( ) ②或以語話稍多( )

③盡言方養親( ) ④必持以遺老母( )

【答案】 ①身邊;②很,太;③正在;④獻給。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要聯繫原句來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單個字詞的含義。如「未嘗離左右」意思是,任元受從未離開過母親身邊。所以「左右」可解釋為「身邊」。再如,「或以語話稍多」,意思是,(生病的由來)要麼是講話太多了。因此「稍」可解釋為「很,太」等。

(2)下列各句與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

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飲食

A.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幼時記趣》)

B.雖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為己任(《趙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馬說》)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答案】 D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題既需要考生熟知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語言環境幫助理解。D項,「以」字的意思與例句相同,都可解釋為「因為」」。A項,以:用。B項,以:把。C項,以:按照。

9.用「/」標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

雖 名 醫 不 迨 也

【答案】雖/名醫/不迨也

【解析】本題考查句子朗讀節奏的劃分。做此類試題,只要弄清句意,就能準確劃分出文言句式的朗讀節奏。就本題而言,「雖名醫不迨也」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即使是名醫也比不上我。據此,可知該句的朗讀節奏應為:雖/名醫/不迨也。

10.翻譯下列句子。

(1)魏公太息而許之。(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2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公嘆息著答應了他。(2)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就是前漢興隆的原因。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文言文翻譯,要在把握全篇整體意思的基礎上,根據前後文理解句意,並力求以直譯為主。句子翻譯要做到字字落實,文從字順,不能只翻譯大概而不求精準,特別是關鍵詞語要翻譯到位。本題(1)中,應注意「太息」「許」的翻譯;(2)中,應注意「所以」的翻譯。

11.《老學庵筆記》是宋人筆記中的佼佼者,選文對任元受這一形象的刻畫很出色,請簡要分析。(2分)

【答案】 任元受這一形象的出色刻畫,得力於:①闡釋母「疾之由」的語言描寫;② 「入募」和「養親」對比映襯描寫。

【解析】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刻畫的理解與把握。解答這類試題,應著眼於全文,通讀選文之後,不難看出任元受「事母盡孝」這一形象的凸顯,主要表現在她對母親「疾之由」的具體闡釋和專心「養親」而拒絕張魏公的徵辟,這兩個方面。然後加以歸結,即可得出答案。

參考譯文:

任元受侍奉母親孝順到了極點,他的母親年老,生了很多病,他從未離開過母親身邊。元受自己說:「我的老母生病了,她生病的由來,要麼是飲食上的,要麼是天氣原因,要麼是講話太多了,要麼是情緒波動太大了。我都早晚都侍奉在邊上,沒有任何細微的地方是我考慮不到的,母親的五臟六腑的各種問題我都能看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等到切脈之後才知道,所以我用藥都必定會生效,即使是名醫也比不上我。」張魏公當都督的時候,想要徵辟他到自己幕中。元受堅決推辭道:「我正在侍奉我的母親,假如我得到了一個可以使人長命百歲的神丹,我一定拿來獻給我的老母,不會拿來獻給您。哪裡還能捨棄老母而來參與您的軍政之事呢?」魏公嘆息著答應了他。

十、(2019·湖北鹹寧)文言文閱讀(共4題,15分)

陶侃少孤貧。建興三年,侃在廣州無事,輒朝運百甓①於齋外,暮運於齋內。人問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過爾優逸,恐不堪事,故自勞耳。」

太寧三年,五月,以陶侃為徵西大將軍,都督②荊、湘、雍、果四州請軍事。判州刺史、荊州士女③相慶。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閒。常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豈可但逸遊荒醉,生無益於時,是自棄④也!」

侃在軍四十一年,明毅善斷,識察纖密,人不能欺;自南陵迄⑤於白帝,數千裡中,路不拾遺。

(節選自《晉書陶侃傳)

【注】①甓(p)ì:磚。②都督:統領。③士女:泛指百姓。④棄:放棄。⑤迄::到,至。

17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3分)

A.故自勞耳(使…勞累) B.常語人曰(告訴)

C.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放棄,含棄) D.明毅善斷(善於)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言實詞的含義。A項中的「勞」是,使動用法,解釋為「使…勞累」;B項中的「語」,是「告訴」的意思;C項中的「檢攝無遺」,意思為「(營暑裡許多的事情,)檢查管理,沒有疏忽遺漏的地方」,其中的「遺」應該解釋為「硫忽,遺漏」;D項中的「善」即為「善於」的意思。所以選C。

18.下列選項中的「於」和例句中的「於」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例:朝運百甓於齋外

A.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B.不求聞達於諸侯

C.皆以美於徐公 D.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虛詞的用法辨識。A項的「於」A與例句都是介詞,解釋為「到」的意思。B項中「不求聞達於諸侯」的「於」是連詞,「在」的意思。C項「皆以美於徐公」 的「於」是介詞,可譯為「比」。D項中的「於」是介詞,「向」的意思。

19.下列対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陶侃對自己要求嚴格,不貪圖安逸清閒,常常早上把磚從書房運出去,晚上又運回來

B.從「荊州刺史、荊州士女相慶」,可以看出陶侃為官深得人心。

C.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節,但他治軍嚴謹,反對不正之風。

D.陶侃辦事嚴肅認真,為人精明果敢,觀察事物細緻周密,別人欺騙不了他。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項,陶侃在廣州期間,「輒朝運百甓於齋外,暮運於齋內」,可見其對自己要求嚴格,不貪圖安逸清閒。B項,從「荊州刺史、荊州士女相慶」,可以看出陶侃為官深得人心。C項,可見原文「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軍府眾事,檢攝無遺,未嘗少閒」,意為「陶促秉性聰明機敏,對人恭數做事勤懇,整天併攏雙膝、端正地坐著,營暑裡許多的事情,檢查管理,沒有疏忽遺漏的地方,也沒有一定的空閒時間」,由此可見,他治軍嚴謹,反對不正之風,但是「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節」與原文不符。D項,「侃在軍四十一年,明毅善斷,識察纖密,人不能欺」,可知陶侃辦事嚴肅認真,為人精明果敢,觀察事物細緻周密,別人欺騙不了他。 「陶侃在生活上不拘小節」與原文不符。

20.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每小題3分)

(1)侃性聰敏恭勤,終日斂膝危坐。

(2)生無益於時,死無聞於後。

【答案】(1)陶侃秉性聰明機敏,對人恭敬,做事勤懇,整天併攏雙膝、端正地坐著。(終日:整天,1分;危:端正地,1分;大意1分) (2)活著的時候對於社會沒有什麼好處(或貢獻),死了後對於後世沒有留下好名聲。(益:好處,1分;聞:聞名,此處可譯為「留下好名聲」,1分;大意1分)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字字有著落,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做到「信」、「達」,「雅」;還要注意:補、調、增、刪、換、留。回答本題時,要特別注意將重點詞語落實到位,如「整日」譯為「整天」,「危」譯為「端正地」;「益」可譯為「好處」,「聞」可譯為「聞名」等。兩個句子以直譯為主。

參考譯文:

陶侃年輕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晉愍帝建興三年(315),陶倪在廣州刺史任上比較空閒,常常早上運一百塊磚到書房外,晚上又把磚運回書房裡。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陶侃回答道:「我正要努力去恢復中原,過於清閒安樂,以後恐怕擔當不了重任,因此要使自己筋骨勞累。」

晉明帝太寧三年(325)五月,任命陶侃為徵西大將軍,統領荊、湘、雍、梁四州軍事。荊州刺史,荊州地方的百姓聽到這個消息後,都互相慶賀。陶促秉性聰明機敏,對人恭數做事勤懇,整天併攏雙膝、端正地坐著,營暑裡許多的事情,檢查管理,沒有疏忽遺漏的地方,也沒有一定的空閒時間。陶侃經常告訴別人說:「古代治水有功的大畫是位聖人,他尚且愛惜每一寸光陰,至於我們這些普通人,更應當愛借每一寸光陰,怎麼可以只圖儘管玩樂、過度喝酒以至大醉呢!活著的時對於社會沒有什麼好處,死了後對千後世沒有留下好名聲,這是在放棄自己啊!」

陶侃在軍隊裡工作了四十一年,精明果敢,善於判斷,觀察事物細緻周害,別人不能欺騙他;陶侃管轄的地方很多,從南陵一直到白帝城,方圓幾千裡內都很太平,甚至東西丟失在路上也沒有人拾為己有。

十一、(2019·山東威海)閱讀下面語段,完成9-10題。(4分)

臣聞眾少成多,積小致巨,故聖人莫不以暗致明,以微致顯;是以堯發於諸侯,舜興乎深山,非一日而顯也,蓋有漸以致之矣。言出於己,不可塞也;行發於身,不可掩也;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故積善在身,猶長日加益而人不知也。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2分)

行發於身,不可掩也。

9.行為是由自身做出來的,無法掩飾。

【解析】 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這是一個判斷句,翻譯是注意關鍵詞「發」翻譯為「做出來」,「掩」翻譯為「掩飾」。

10.結合本段文字的中心觀點,談談你在今後的生活中應該怎麼做。(2分)

10.要注意一言一行,從小事做起,注重積累,提高品德修養。

【解析】本題考查主旨的把握和拓展探究能力。選文主要講述了積少成多,注重積累,根據這個中心展開論述即可。

參考譯文:

我聽說積少成多,積小成大,所以古代的聖人, 沒有一個不是由默默無聞而變成美名遠揚,由卑微而達到顯赫;因此,堯起步於諸侯之位,舜興起於深山之中,並不是一日之內突然顯赫起來,應該說是逐漸達到的。言語是由自己說出來的,不能阻塞;行為是由自身做出來的,無法掩飾;言語和行為,是治理天下的重要內容,君子正憑藉著它而感動天地。所以,能做好一切小事的人,才能成就大業,能注意一切細微的人,才能功德彰明。本身積累善德,就像人的身體長高時那樣,每天都在增長自己卻不知道。

十二、(2018·山東濰坊)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題。(11分)

顏淵論御馬

顏淵侍坐魯定公於臺,東野畢御馬於臺下。定公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顏淵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矣。」定公不悅,以告左右曰:「聞君子不譖人,君子亦譖人乎?」顏淵退,俄而廄人以東野畢馬佚聞矣。定公躐席而起,曰:「趣④駕召顏淵。」

顏淵至,定公曰:「鄉寡人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吾子曰:『善則善矣,然則馬將佚矣。』不識吾子以何知之?」顏淵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於使人,造父工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極其馬。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也。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轡,御體正矣;朝旋步驟,朝禮…畢矣;歷險致遠,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進乎?」顏淵曰:「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詩曰:『執轡如組⑥,兩驂如舞。』善御之謂也。」定公曰:「寡人之過矣。」

(選自《韓詩外傳》,有刪節)

[注]佚():通「逸」,逃跑。廄(jiù)人: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禮:指調服車馬的法度。⑥組:編織。

14.解釋文中加點詞的意思。(3分)

(1)鄉寡人曰 鄉:

(2)昔者舜工於使人 工:

(3)然猶策之不已 策:

【答案】(1)通「向」,從前(先前)。(2)擅長(善於)。(3)用鞭子打(驅趕)。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的能力。解答時,要注意詞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思以及詞語古今意義的聯繫和變化。注意一定要課外聯繫課內。第(1)題「鄉寡人曰」中「鄉」可以聯繫到《魚我所欲也》中「鄉為身死而不受」的「鄉」,結合人物的對話,可分析「鄉」是到、去的意思。第(2)題「昔者舜工於使人」中「工」,可結合下句「造父工於使馬」進行分析理解,是「擅長(善於)」的意思,也與現代漢語不同。第(3)題「然猶策之不已」中「策」,可以聯繫到《馬說》中「策之」,都是「策+代詞」的形式,可判斷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15.下列加點詞在句子中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

A.定公不悅,以告左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

B.定公躐席而起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C.不識吾子何以知之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東陽馬生序》)

D.舜不窮其民 安陵君其許寡人(《戰國策·唐雎不辱使命》)

【答案】C

【解析】此題考查文言虛詞。C項,都是代詞,指代前文所說之事。A項,介詞,把\介詞,因。B項,連詞,表示順承關係\連詞,表示轉折關係,但是,卻。D項,代詞,他的\助詞,加強語氣。

16.請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1)顏淵退,俄而廄人以東野畢馬佚聞矣。(2分)

【答案】(1)顏淵告退後,不一會兒,馬棚的差役稟報魯定公東野畢駕馭的馬跑了。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課外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文言句子要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把文言句子對換成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句子,注意翻譯出來的句子要做到字字準確,忠於原文,通順規範(信、達、雅)。本句翻譯時,抓住重點詞語「聞」,「 佚」等詞語,要準確翻譯。如,翻譯「聞」時,根據上下文語境,抓住重點詞語「聞」,結合上文二人對話,「聞君子不譖人」中「聞」是聽說的意思意思,接下來「俄而廄人以東野畢馬佚聞矣」中的「聞」,是他人的稟報、報告,因此,這裡是「稟報」的意思;「俄而」,表時間,一會;「佚」,丟失,跑。注意,翻譯時,語句要通順。

(2)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2分)

【答案】從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無路而不發生危機的,從來都沒有過。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重點字詞和內容的理解。根據上下文語境可知,同時抓住重點詞語「窮」表示「使……走投無路」,「危」是「危機」的意思。注意翻譯時,語句要通順。

17.這篇文章說明了怎樣的道理?(2分)

【答案】為政者要體恤民情,使百姓安居樂業(不能把老百姓通得走投無路)。

【解析】此題考查了文言文內容的理解。這類題目解答的關鍵在於讀通文意,抓住主要內容。細讀文章可知,文段先從東野畢馬車駕馭技術高卻讓馬跑了,然後引出治國的道理。如,「臣以政知之」「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以及舜等人的例子,意在告訴魯定公要體恤民情;從「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句中,告誡魯定公要讓人民安居樂業,才不會逃走的道理。最後,加以概括。

參考譯文:

顏淵陪魯定公坐在高臺之上,東野畢在臺下駕取馬車。定公說:「東野畢馬車駕馭得太好啦!」顏淵曰:「好是好啊,不過他的馬快要跑了。」定公不高興,就對左右侍奉的人說:「我聽說道德高尚的人不會中傷他人。道德高尚的人也中傷他人嗎?」顏顏淵告退後,不一會兒,馬棚的差役就把東野畢駕馭的馬跑了的事稟報了魯定公。定公跨過坐席站起來,說:「趕快駕車叫回顏淵。」

顏淵到後,定公說:「先前我說:「東野畢馬車駕馭得太好啦!!您卻說:『好是好啊,雖然這樣他的馬卻快要跑了。』不知道您憑藉什麼知道這種結果的。」顏淵說:「臣是根據治理國家的方法知道的。過去,舜善於用人做事,造父善於駕馭馬匹。舜不讓他的百姓用盡全力,造父不讓他的馬耗盡體力。因此,舜沒有逃跑的百姓,造父也沒有逃跑的馬匹。現在東野畢駕車,上車時拉著馬韁繩,使馬的身體過於挺直了;又讓馬盤旋轉動,慢行快跑,調服車馬的要求太苛刻了;讓馬歷經險阻到達遠方,馬已經精疲力盡了。已經這樣了,卻還不停地驅趕它,因此,我知道它一定會逃跑。」

定公說:「太好了,能稍微深一步講嗎?」顏淵說:「野獸被逼急了就會咬人,鳥被逼急了就會會啄人,人走投無路了,就會互相欺詐。從古到今,使自己的百姓走投無路而不發生危機的,從來都沒有過。《詩經》說:「手握縵繩如同編織一樣鬆緊有度,兩匹驂馬就會像跳舞一樣歡快自如。」說的就是擅長駕馭的道理。」定公說:「是我錯了。」

十三(2018·江蘇宿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題。(14 分)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②,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③得不慎,無為後所嗤!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日:「朕聞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異。然周則惟善是務,積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罰,不過二世而滅。豈非為善者福祚④延長,為惡者降年不永?朕又聞桀、紂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則以為辱;顏、閔,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則以為榮。此亦帝王深恥也。朕每將此事以為鑑戒,常恐不逮,為人所笑。」

(選自《貞觀政要·卷三》,中華書局2016年版,有刪改)

[注]①合契:對合符契,這裡引申為符合,投合。②鉗口:閉口不言。③可:豈,哪。④福祚(zuó) :福祿,福分。⑤降年:天賜予的年齡,壽命。⑥顏、閔:指孔子的兩個學生顏回和閔,他們以德行修養著稱。

7.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 分)

⑴若主忠諫( ) ⑵尋亦死( )⑶無為所嗤( ) ⑷匹夫比之( )

【答案】⑴接受 ⑵被殺 ⑶後人 ⑷憑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課外文言詞語解釋一方面可以與我們學過的課文進行聯繫對比,尋找合適的釋義,如第(1)題可以聯繫《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納」應為「採納,接受」之意;第(4)題「以」可以聯繫《曹劌論戰》中的「何以戰」, 「以」應為「憑藉」之意。另一方面,可以根據自己平常的積累,同時聯繫上下文進行推理釋義。如第(2)題中「誅死」根據經驗可知「誅」有「殺死」「討伐」等義,聯繫上文「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遂至滅亡」及此處的「亦」即可確認,隋亡,虞世基等人也無法獨活,因此「誅」在此處應與「死」同義,作動詞殺死講,此處引申為被殺;第(3)題「無為後所嗤」聯繫上下文可知該句意為「不要為後人所嗤笑」,因此「後」應解釋為「後人」。

8.用「/」給下面的句子斷句(斷兩處)。(2分)

朕每將此事以為鑑戒常恐不逮為人所笑

【答案】朕每將此事以為鑑戒/常恐不逮/為人所笑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句子斷句。閱讀句子,判斷其大意,本句可以大致理解意思為「我總是將這件事作為借鑑警誡,經常害怕自己做得不夠,被人所嗤笑」,據此可以正確斷句。

9.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 分)

⑴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2分)

⑵此亦帝王深恥也。(2分)

【答案】(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 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2)這也是帝王應該感到羞愧的。

【解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文言句子翻譯一般考查特殊文言句式及重點字詞解釋,其中重點文言字詞又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及重點文言詞語的釋義等。考生應熟練掌握文言特殊句式的辨認方式及課內重點文言詞語的用法和釋義,同時,聯繫自己平常的知識儲備,聯繫上下文,對課外文言詞語進行大膽合理的猜測。(1)根據上下文關係,確認文中重點字詞及釋義分別為「君」,君主;「國」,江山;「全」,保全;「家」,家族。(2)據「也」可知此句是判斷句,同時確認重點字詞及釋義為「恥」,羞慚之心,此處為名詞意動用法,感到羞慚。

10.選文中唐太宗對侍臣說的話體現了哪些治國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話概括) (4 分)

【答案】君主能接受忠言,虛心納諫,臣子能直言進諫,要施行仁政,關愛百姓。(圍繞這幾方面答題即可)

【解析】由第一段「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可得出君主應該接受忠言,虛心納諫;臣子應該直言進諫;由第二段「然周則惟善是務,積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為善者福祚延長」可得出君主要施行仁政,關愛百姓。

參考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侍臣說:「君臣本應共同安定天下,安危與共。如果君主能接受(臣民)忠誠的諫言,臣子能夠直言進諫,那麼君臣之間就會非常默契,這是自古以來治國所重視的。如果君主自身賢明,而臣子卻不匡正輔佐,想要國家不危難滅亡,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單獨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煬帝(,他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進言,終於使他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最後隋朝滅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殺死。這個慘痛的教訓離我們並不久遠,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謹慎,不能被後人所恥笑啊!」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聽說周朝與秦朝剛得到天下的時候,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積累功德,所以能夠將自己的基業保持八百年。而秦朝肆意驕奢淫逸,喜歡施行刑罰,所以只經歷了兩代帝王就滅亡了。這難道不是施行仁政可以延長國運,施行暴政可使國運衰敗嗎?我又聽說桀、紂雖為帝王,(但是)即便與平民作比,平民也認為自己受到了羞辱;顏回和閔雖是平民,但與帝王作比,帝王也以此為榮耀。這也是帝王應該感到羞慚的。我時常用這些事對照自己的行為,並經常告誡自己,擔心自己哪裡做得不足,被人嗤笑。」

中考

相關焦點

  • 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外閱讀集錦及答案,中考必備,要中考的看看
    說到中考,它的關注度是絕對沒有高考那麼大的,但是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考題上是沒有高考那麼靈活的,可是道理都差不多。對於語文課內的知識點,是一定一分都不能扣的,因為都是死知識點。語文靠積累,這是共識,要依靠不斷的背誦記憶、練習寫作成績才能提高,所以語文成績的提高是不那麼容易的。不過我想說的是,古詩詞鑑賞這部分在相對比較短的時間內還是有可提升的空間的。
  • 2020廣東中考語文真題解析:作文接軌高考有新意,閱讀顯家國情懷
    一、中學語文教育重要使命:增強文化自信,彰顯家國情懷2020年廣東省中考語文試卷依然是由基礎、閱讀、寫作、附加題四個部分組成。體現了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傳承」四個核心素養成為語文教育的重要方向的思想。
  • 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精讀材料集錦:原文、譯文及逐字句精解
    「文言精讀」,是一種高效的文言文學習方式,主張和強調在文本語境當中,反覆閱讀來積累文言知識、強化文言語感。 每一份「文言精讀」的材料,主要包括「無注釋原文閱讀」、「原譯文對照閱讀」和「逐字句精解」三個部分。 本輯為高中語文必修三文言文精讀輔助材料,即《寡人之於國也》《勸學》《過秦論》及《師說》四篇文章的無注釋原文,原譯文逐段對照,逐字句精解練習。
  • 30篇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練習題集錦!有參考答案,趕緊收藏練起來
    30篇初中文言文課外閱讀練習題集錦!有參考答案,趕緊收藏練起來在初中語文的學習當中,文言文一直以來都是考試必考的內容之一,跟古詩詞一樣都是考試會篩選考察的。但是也會有一定的不同,古詩詞主要考察的是同學們的背誦理解能力,而文言文卻會在這基礎上增加很多零碎的知識點,比如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因此很多同學認為初中文言文晦澀難懂,這也就是主要的原因了。而且從近幾年的考試題型來看,中考語文對於文言文方面的考察,更偏向於課外閱讀,也就是說在考試當中會出現沒有學過的文言文篇目,這無疑也是加大了同學們的學習難度。
  • 初中語文:30篇課外文言文閱讀,含答案,列印成冊當暑假作業
    文言文一直是同學們學好語文的難點之一,尤其是課外文言文。隨著年級的增加,到初中之後,考試會出現課外的文言文閱讀題,分值佔比在10分左右,許多同學在這類題目上都被扣分。解決這類題的關鍵,就是要先理解文意。
  • 中考語文衝刺130之安徽2020年語文中考試卷分析
    以前很多家長和同學認為語文只是一個片頭,在整個初中中考的角度中佔一個次要的地位。現在隨著國家對語文的越來越重視,尤其是教育部對於語文大綱的要求越來越高。語文試卷的長度以及深度包括對課外閱讀量的要求,也增加。所以對於語文的重視程度應該提高到一個更高的高度。
  • 2020中考語文:文言文概括和鑑賞考點分析,中考學霸早已收藏複習
    2020屆中考語文:文言文翻譯考點分析,吃透收藏,中考難丟一分!文章中所遺留下來的問題答案,大家都可以參考一下下面的答案,看看自己做對了嗎?接下來的時間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關於中考語文中文言文概括和鑑賞考點,希望能幫助到考生們更好的複習!在閱讀文言文時,要能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和寫作背景。對於作品的內容要點以及作者留露出的觀點,要能夠用自己的話準確概括,對於文章的思想內涵,要能夠深刻理解和把握。
  • 2015年中考語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銘(原文與譯文)
    2015年中考語文必考文言文:陋室銘(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4)
    中考網整理了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4),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題。(共10分)   潁川太守髡①陳仲弓。客有問元方:「府君何如?」元方日:「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忠臣孝子者乎?」
  • 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5)
    中考網整理了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5),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9-12題。(10分)   【甲】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 2018中考語文複習專題一:古詩文言文閱讀講座,家長為孩子收藏好
    專題一:古詩文,文言文閱讀一,考點透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閱讀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江西省根據這一要求,在中考文言文閱讀中主要考查以下幾項內容:能正確劃分朗讀節奏;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理解內容並能歸納內容要點;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能對文中的人物、思想觀點或寫作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二,教學目標:1、了解《2017湖南中考說明》文言文實詞虛詞、句子翻譯的考試要求。2、掌握複習文言文實詞虛詞、句子翻譯的方法。
  • 2019中考語文:13個「必考」文言文詞語用法!初中生務必留一份!
    2019中考語文:13個「必考」文言文詞語用法!初中生務必留一份!進入初中後,語文學科的深度和難度與小學相比有了很大提升,需要同學們沉下心來認真學習。初中語文要學大量的古詩文,語文考試也常常出現古詩詞默寫和文言文閱讀題,多數同學認為文言文是一個難點。
  • 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1)
    中考網整理了2021年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及參考答案(1),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甲】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 中考語文真題演練:文言文閱讀
    此工之巧智,後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鑑,鑑背有銘文,凡二十字,字極古,莫能讀。以鑑承日光,則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②其理,以謂鑄時薄處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後冷而銅縮多;文雖在背,而鑑面隱然有跡,所以於光中現。予觀之,理誠如是。然予家有三鑑,又見他家所藏,皆是一樣,文畫銘字無纖異者,形制甚古,唯此鑑光透其他鑑雖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別自有術 。
  • 2019河北中考語文試卷:培育家國情懷厚植人文精神
    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孫軍國老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供圖長城網訊(記者張曉明)6月21日,2019年河北省中考正式拉開序幕。今年河北中考語文試卷難度如何?命題有何特點?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學語文高級教師,石家莊第二外國語學校初中部的孫軍國老師。
  • 中考語文:文言文高頻考點積累一詞多義「為而是甚間」用法意義
    >武陵人捕魚為業 作為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為了【wèi】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為了【wèi】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為了【wèi】鄉為身死而不受 為了【wèi
  • 中考語文之名著閱讀複習壓軸題精解
    平時閱讀文學作品,對作品的內容和相關信息要注意記憶,一方面豐富自己的知識,一方面積累寫作的材料。D.大鬧野豬林的是魯智深,不是林衝。2.【2018年中考江蘇無錫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問題。當下宋江看視A.雖然不死,已成廢人。
  • 語文老師提醒:如果孩子正初中,這份課外文言文+習題,務必備1份
    語文老師提醒:如果孩子正初中,這份課外文言文+習題,務必備一份文言文是初中語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考試卷一大重要題型,它分為課內文言文和課外文言文,兩者相比較起來,課內文言文更容易,只要平時掌握好課文背誦、識記注釋、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問題就不大
  • 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點撥,期中考前複習鞏固!
    考試在即,資深語文老師給同學們分享的是初中語文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點撥,快為考試做準備吧! 課外文言文雖然考查的是對課外文言詞語的理解,但是考點都在課內,它往往與已學過的課文中的文言詞彙有聯繫,遵循的是「題在課外,答在課內」的原則。所以,在複習時,要對這些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進行歸類整理並識記。
  • 二年級語文期末真題試卷,基礎題經典,課外閱讀難,家長都不會!
    這是一份真題測試卷,題目都是一些經典題,值得擁有!整份卷子考察的知識點也蠻多的,如挑選拼音,相似字組詞,給字加偏旁,補充詞語和句子,難題是應用文寫作和課外閱讀。考察學生平時對課文生字以及課外閱讀時字詞句的積累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