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 , 一往而深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鄭風.子衿》
在中國古代,古人穿衣打扮是有嚴格的規定和要求的,須按社會等級從穿著上給予區分。特別是在漢代以前更是有明文規定,冠帽只有官員佩戴,商人不得穿絲綢料子的衣服,只能穿葛麻料子的衣服。戰國商人呂不韋因為地位、穿戴、食用都有限制而備受歧視,所以才投機界,奇貨可居才改變了所處的社會地位。
而讀書人的地位很高,準許穿當時優雅高貴的青顏色的衣服。所以「青衿」就專指代書生,成為以後文人賢士的雅稱。
「青青子衿」,這四個字就組成了一個名詞,每一次念起似乎都有一種淡淡的悠然書生的味道。
這首詩作者應該是一個女孩子,可能有些日子沒有見到心愛的人了,於是開始著急,開始埋怨。她走上城頭,登高望遠,看看是否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一如《西洲曲》裡的那個女子,「憶郎郞不至,仰首望飛鴻」,然而眼前千帆過盡,總不見心中的青青子衿。為什麼還沒有來看她?她在心裡一遍一遍嘀咕,一次次的踮腳張望起來,一點焦急,一點固執,要是這位「青衿」趕到之時,在新月的清輝之下看到此情此景,該是多麼幸福。這幅場景不禁讓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
然而宋代有一首詞和《子衿》這種意境幾乎重合,就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浣溪沙》。
詞中這樣寫道:
繡面芙蓉一笑開,
斜飛寶鴨襯香腮,
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
半盞嬌恨寄幽懷,
月移花影約重來。
精妙地描繪出一個處在熱戀中的女孩子等待情人的嬌憨之景,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康震老師在《百家講壇》解讀時說李清照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捕捉一剎那的感受和一瞬間的動作,並且能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
同時他大讚「嬌恨」一詞,這是一種一邊恨一邊撒嬌,因愛生恨的心情,幾絲可愛躍然紙上。與《子衿》放在一起,同樣是少女情懷,眼波流動,又同樣是焦急等待,急不可耐,雙手叉著腰,噘著嘴,準確地拿捏了少女的心理活動,思慕、嬌怨「青青子衿」的情懷可見。
如此一來,如果說思念是有顏色的話,那一定是青色的了。「青」在古代就是藍色,《毛傳》中說: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也。
也許在女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位書生知己的夢幻。也難怪,從古至今流傳的愛情故事中,男主角幾乎都是書生。《牡丹亭》中的柳夢梅、《西廂記》中的張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也許書生使得女性心靈有所寄託吧,能夠在自己的心湖漾起一圈又一圈相思的漣漪。
多年以後,一代梟雄曹操也用了同樣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但是境界卻完全不同。他在《短歌行》中說:「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這就成了一個男人的政治抱負和對賢才的渴求以及對雄偉霸業的優思。
緊接著他還引用了《詩經》中的另外兩句,就是《小雅.鹿鳴》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同樣是渴望賢才到我這裡來,我一定會盛情款待,加倍欣賞。
這就是一個男人的感情,終究是和女人不同的,女人的感情是愛情,一旦愛了,自己的一切也就圍繞著對方行事,要是對方不理睬自己了,就會發脾氣,就會由愛生怨。《子衿》中的這位女子就這樣說道:縱然我不去找你,難道你就不給我來封信?縱然我不去找你,難道你就不能自己來看我?這真的該怪這位「青衿」,即使再忙,即使再不能相見,至少得說句話吧,即使只是隻言片語,女孩子聽到也不至於急成這樣吧,發出「一天見不到你就像過來三個月那麼久的怨言」。
李清照在寫完《浣溪沙》後盼得了書生情郎,她與丈夫趙明誠志趣相投,恩愛有加,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緣。儘管後半生飄零,在相思與完成丈夫遺願的動力下過得也算是不枉此生,若是沒有對丈夫的愛,怕是更加貧乏不堪。
也許女人的一生都是為了愛情而活,如果心中有愛,即使一日三秋,又算得了什麼呢?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自古以來女子就是深秋的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為何女子要怨,想來也是因為那痴情的男子遲遲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見,夕陽下西,落下地平線的除了陽光,還有深情女子的翹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