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和大家來一起分享佛家智慧——六度中的「精進」。
南北朝時期,印度(時稱「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時稱「震旦」),有意要尋找一名衣缽弟子將禪宗在中華大地上傳承。先在金陵(現南京)與梁武帝相談話不投機,遂北渡長江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靜候機緣。
有一個叫神光的僧人,聽說有一位來自天竺是聖僧在少林寺坐禪,便前往拜見。但每次參見,達摩祖師都面對牆壁端坐不語,神光一無所獲,只能寸步不離,默默等待時機。
有一天,北風呼嘯,天降大雪,達摩祖師依舊在那裡坐禪,神光跪在外面一動不動以示拜師求法的決心。不一會,大雪便蓋住了神光的身體,仿佛一尊玉雕一般佇立在那裡。
達摩祖師見狀問道:「你跪在這裡幹什麼?」神光答道:「向大師求法。」
達摩沉思片刻說:「要我給你傳法,除非天降紅雪。」神光聽後,當即抽出隨身攜帶的戒刀砍斷左臂,頓時鮮血四濺,白雪變成了紅雪。
達摩見此,知道神光是堪承大業的法器,於是便將衣缽和法器教給了他,並給他取法名叫慧可。慧可大師就是少林寺禪宗二祖。
為了紀念二祖慧可大師誠心求法,立雪斷臂,人們就將「達摩亭」改名為「立雪亭」。
佛家有慧可立雪,儒家也有一段程門立雪的故事:
宋時,有個年輕人叫楊時,從小就十分聰明,善寫文章,後來考中了進士。當時,遠近聞名的兄弟二人程顥和程頤在洛陽講授理學,很多學者都去拜他們為師。
楊時本來已經考中了進士,要被朝廷調去做官。但他卻推辭不去,而要去拜程顥為師,繼續研究學問,提高自己的知識修養。
程顥去世後,楊時悲痛萬分,痛哭不已。之後,他又去拜見程頤,希望繼續得到指點,提高自己的水平。一天中午,楊時與同學遊酢一同去程頤府上求見,但程頤正在閉目養神,不知道他們到來,於是他倆就侍立在門外沒有離開。一直等到程頤睡醒時,門外的雪已經有一尺多深了。
程門立雪和慧可立雪,都說明了堅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對於人生進步的重要性。事實證明,古往今來,成就偉業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有金剛般的超人意志力和百折不撓的驚人堅持力。
有一隻剛剛組裝好的小鐘錶,被鐘錶店的主人放在了兩隻舊鐘錶當中。其中一隻鐘錶不屑一顧地對小鐘錶說:「我們老了,也該輪到你工作了,不過我有點擔心,你能走完三千二百萬次嗎?」
「天啊!三千二百萬次。」小鐘錶聽了對方的話驚詫地說,「這麼大的工作量,那我可辦不到,絕對辦不到!」
這時候,另一隻舊鐘錶開口了:「別聽他胡說八道,不用擔心,你只需要每秒鐘滴答擺一下就行了。」
「天底下還有這麼簡單的事?」小鐘錶半信半疑地說,「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我可以試試!」
於是小鐘錶開始了它的工作——每秒擺一下,這樣不知不覺一年就過去了,它輕輕鬆鬆就擺了三千二百萬次;它沒有停歇繼續擺動,不知不覺間十年過去了,小鐘錶依然精神抖擻地擺動著,始終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每個人都渴望夢想成真,而成功似乎離我們總是很遙遠。其實我們不要被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嚇倒,只要努力做好眼前的事情,成功的喜悅遲早會降臨。
樵夫砍伐大樹,儘管要砍擊成百上千次,但只有最後一下能使大樹倒下。人生中的許多事情也與此相同。有力和無力、勤勞和懶情、成功和失敗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堅持砍一千下。
不要讓失敗趕走了你堅持到底的信念,失敗不僅是一次挫折,更是一次機會,它可以使你找到自身的欠缺,進而彌補這些欠缺,這樣,成功就會在不遠的地方等著你。
有人說,世間最容易的事是堅持,最難的事也是堅持。說它容易,是因為只要願意做,每個人都能做到;說它難,是因為真正能夠做到的恐怕只有少數人。荀子說:「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任何人修成正果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