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漫塑造的超級英雄形象,歷經數十載發展沉澱,現今已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符號。他們通過電影、電視劇等傳播媒介,潛移默化影響著熒幕前各年齡階段的受眾。
在超英文化輸出方面,漫威和DC功不可沒。如今,兩家公司旗下英雄佔據該領域9成市場,家喻戶曉,影響深遠。
有沒有想過?當「偉光正」的超級英雄們變成一群居心叵測的惡人,在光鮮外表的掩飾下殺人越貨、蠅營狗苟,將會是怎樣一種情形?
1986年,阿蘭·摩爾的經典神作《守望者》(Watchmen)讓我們看到了超級英雄的另一面。「反英雄」(Anti-Hero)既打破了固有人設套路,又改觀了受眾慣性思維,獨具魅力。
秉承著這種陰鷙氣質與暗黑風格,一部比《守望者》更決絕、更絕望的美劇杳然而至。
它就是埃文·戈德堡和塞斯·羅根聯合執導、並由卡爾·厄本和西蒙·佩吉等演員出演的全新劇集——《黑袍糾察隊》(The Boys)。
該劇現推出的第一季攏共8集,單集時長平均60分鐘左右,一經播出,便收穫好評無數。
在這部被譽為「反超英的超英神劇」中,超級英雄的形象將被全部顛覆,淪為「全員惡人」。而對他們打擊壓制的,則是由4個「Loser」老男孩組成的義警小隊,即「黑袍糾察隊」。
凡人之軀對抗超級英雄,看似以卵擊石的劇情設定,實則暗藏伏筆與意外。如果不是被這些偽善的超英們傷害過,誰又願涉身險境與之抗衡呢?
故事主角之一的休伊,原本只是數碼商店裡一名平凡的銷售員。一次偶然,他和女友在街邊暢想未來時,被疾馳而過的超英成員「火車頭」(A-Train)撞成肉泥。
事發後,火車頭通過媒體向受害人家屬公開道歉。但在言語之間,卻滿是不符實的謊言和搪塞,休伊對此耿耿於懷。
這件事,讓休伊從超級英雄的擁躉者變為仇視者。可謂「同病相憐,同質相吸」,八年前同樣因超英暴行痛失愛人的壯漢比利找到了他。
比利帶休伊來到一家秘密酒吧,這裡每晚都聚集著各類超級英雄,也隱藏著他們光環之下的齷齪行徑。
監控錄像中,火車頭在包廂內和朋友開懷暢飲,並不時嘲笑被撞死的女孩,這讓休伊惱怒不已。
英雄形象,只是邪惡本質的遮羞布。懷著相同目的,一支由比利、休伊、法裔法蘭奇和黑人「母乳」組成的民間義警小隊集結完成。
他們以暴制暴,費盡周折解決掉了無堅不摧的「透明人」(Translucent),完成首殺。
透明人的死,成為黑袍糾察隊向沃特公司(The Vought Company)下發的第一封挑戰書。所謂沃特公司,正是以包裝宣傳超級英雄騙取民眾信任,並從中賺取巨額利潤的無良企業。
該公司創造了一個名為「七俠」的超級英雄組織,他們由「祖國人」(Homelander)、「梅芙女王」(Queen Maeve)、「深海」(The Deep)、「火車頭」(A-Train)、「透明人」(Translucent)、玄色(Black Noir),以及後來加入的唯一具備正義感的鄉村女孩「星光」(Starlight)組成。
看到這裡,很多小夥伴坐不住了——這不就是暗黑版DC「正義聯盟」嗎?
祖國人對應超人、梅芙女王對應神奇女俠、深海對應海王、火車頭對應閃電俠、玄色對應蝙蝠俠或鋼骨?
而背後操縱這一切的公司竟然名為「沃特」,一石二鳥,意味深長!是巧合?還是影射?
在劇中,超英們的美好形象全部來自於沃特公司的虛假包裝。利益驅使下,他們早已忘了懲奸除惡的使命,「正義」只是愚弄大眾的虛假口號,邪惡才是他們最為真實的內在。
無論是慰問弱勢人群,或是積極參與公益活動,都和自身利益脫不了干係。商業化運作下,鏡頭粉飾著殘暴,人們被蒙蔽雙眼,每個人都看不清真相,除了那些被他們切切實實傷害過的人。
沃特公司為每一位英雄量身打造人設——祖國人是全民希望、深海是海洋之王、火車頭是運動健將、梅芙女王是高貴女神、透明人是神秘隱士……
實則,他們只是一群毫無感情的生意人。利用自身超能力和他人信賴,賺得盆滿缽滿,貪婪無度。
印象最深的一場戲,當屬空難那一幕。接到任務的祖國人和梅芙女王飛抵被挾持的飛機後,聯手將劫匪打敗,卻面臨著機長死亡和飛機失控的局面。
眼看形勢不利,祖國人本應力挽狂瀾,卻不顧梅芙懇求,毫無擔當地決定放棄救援。面對乘客的苦苦哀求,祖國人無動於衷,甚至加以威脅。
最終,飛機墜毀在海中,無人生還。乘客們臨死之際方才看清超級英雄的真面目,這個秘密連同他們的屍體,沉入海底,無人知曉。
更為可氣的是,在救援隊和媒體趕赴現場後,祖國人瞬間變了個人——他目及大海,悲痛欲絕,為遇難的乘客淚流滿面,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
而在場所有人,都被他悲傷的表情和激昂的演說所撼動。殊不知,眼前這位全民偶像,正是釀造這場悲劇的罪魁禍首。
相比之下,最後加入「七俠」團隊的女孩「星光」,成了他們之中唯一具有超級英雄素養的一員。
但在這種荼毒人心的環境下,她的純真和善良、熱忱與正義,都是一種徒勞的存在。她被人欺辱、被人壓制,亦被人無視,卻始終初心未改。
或許在後續劇情中,她將脫離這個無良組織,加入到黑袍糾察隊行列之中,與他們並肩作戰。
與其說《黑袍糾察隊》是一部「反英雄」作品,倒不如說它是「反娛樂泛化」之作。
正如豆瓣一位網友評論所說:
充滿著對「超級英雄」流行文化的諷刺與現實批判,所謂的超級英雄不過是資本刻意迎合普通民眾偶像崇拜心理之下的消費產物。在資本與輿論控制之下的完美包裝,披著所謂「正義」的外表,卻做著不為人知的勾當。如此深度的反諷解析「超級英雄」這一流行文化,自阿蘭·摩爾《守望者》之後,始見《黑袍》。
在正義超級英雄題材類影視作品日益泛濫的今日,能看到這樣一部人物形象飽滿、劇情張弛有度的另類作品,實則驚喜!
超英文化浪潮下,《黑袍糾察隊》既是攪局者,又是顛覆者。它讓人們明白——泯滅人性的超能力者,遠不及心有牽絆的凡人勇敢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