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妻子:背後有800多個爺撐...

2020-12-18 北晚新視覺網

今天,#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登上熱搜,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千萬網友關注,近十萬網友點讚。

趙震的工作是給秦始皇兵馬俑拍攝證件照。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在最新一期的《國家寶藏》節目中,趙震從幕後走到臺前,分享自己和秦始皇兵馬俑的今生故事。

對趙震而言,「進入一號坑,那就是我的世界了」,拍攝秦俑就是在和祖先對話。因為秦俑坑不能打燈,有時為了給一張照片拍出最美的自然光線,他甚至會等一年。

有關這份「全世界最棒的工作」,趙震和總臺記者分享了更多不為人知的細節故事。↓↓↓

兵馬俑身份證

原來是這樣做出來的

1997年至今,趙震在博物院工作了20多年。一尊尊兵馬俑的「證件照」多出自他手。

每一尊兵馬俑都有自己的文物檔案。所有文物檔案的總和叫文物總帳。它像一個戶口本,家裡添丁進口都要補充更新。每一尊俑的保存現狀、是否經過修復、是否參加外展、是否有新俑出土,都要重新記錄。對於圖片像素不高甚至是年代久遠的黑白膠片,都要進行信息更新。

趙震和他的同事們,就是要給兵馬俑的文物總帳做新的補充。通俗的說,就是給兵馬俑們拍攝身份證。

下坑拍攝需要審批,為了文物安全,需要幾個部門的同事配合趙震下坑,有時也能給他布置機位搭把手。

下坑時趙震精心做好準備,沐浴更衣,下坑前一小時停止進食,穿上最軟的鞋和貼身的工作服——圍裙,他小心翼翼地下坑開始工作。

△圖中趙震的圍裙被他稱為戰袍,陪伴了他近五年時間

一號坑的兵馬俑之間距離極近,只有30-40cm。為了保護文物,冬日嚴寒只能穿薄薄的衣服,僅在腰上貼一圈暖寶寶。為了不刮到秦俑,臃腫的攝影背心早已成為下坑的著裝「禁忌」;相機包不能攜帶,只有把電池放在最貼身的地方,用體溫來保持工作狀態。這份溫熱就這樣從電池傳遞到每一張照片。

夏天同樣不好受,趙震說一號坑就是「減肥培訓班」,一整天拍下來,出汗多到像洗了澡,一摸臉,汗都變成鹽粒。圍裙已經鹽化到能站在地上。

為兵馬俑拍攝證件照不單單只有正面,側面、髮髻、鞋子……所有的細節都要拍攝到位,為了完整拍攝一尊秦俑的不同角度,趙震蹲著、趴下、起立、不停地走動…….拍攝一尊俑至少用時一小時。

△圖選自趙震朋友圈,他配的文字是:聽得見搖旗吶喊,天摧地塌陷;看得見耀武揚威,披袍擐甲。

這樣的勞動強度,趙震有時坐著都能睡著,回家能吃一大鍋飯。一號坑身份證拍攝完畢,趙震瘦了12斤。

日復一日,趙震覺得工作枯燥麼?他說一點也不,「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我會讓所有攝影師羨慕嫉妒。」這份喜悅溢於言表。

對於拍攝兵馬俑,一開始覺得對著冷冰冰的器物,現在覺得這就是拍攝人。趙震會稱呼秦俑為「爺」,是尊敬也是親切。拍攝過程中,四目相對,兵馬俑仿佛在呼吸。趙震還會和「爺」互動:「爺現在光不錯,咱們保持住再來幾張。」

讓趙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秦俑的鬍鬚和下唇發現了指紋,是千年前塑造這尊秦俑的工匠留下的。剛剛發現時,他腦子轟地一聲,幾乎傻在原地。

那種感覺很微妙。同一個位置,製作兵馬俑的秦朝工匠仿佛剛剛離去,留下指紋印跡,下一秒趙震接踵而來。「這一秒」的時間,跨越了2200年。

驚喜遠不止於此。每年兵馬俑都會「復活」一次。所謂的復活,是光與影的功勞。鉛灰色的文物在陽光下瞬間變得流光溢彩,如獲新生。

秦俑坑嚴禁使用閃光燈,到了十二月末,自然天光特有的角度灑在兵馬俑臉上,鉛灰色的面龐在映照下變得五彩斑斕,栩栩如生。那時,這支沉默的軍隊,「不動如山,動則如火掠林」。馬蹄聲廝殺聲重新回來了。

為了等待每年的「復活」,趙震十二月底會去蹲坑。從下午兩點到太陽西落,哪怕一年只能拍出兩張這樣的片子,都非常值得。

他想用鏡頭拍下所有

遊客「哇哦」的表情

2200年的兵馬俑,在趙震眼裡,不是老爺爺更像是20多歲的蓬勃少年。

今年的五四青年節,他發了一條微博,祝福永遠年輕的秦俑,青年節快樂。

這些「少年」千人千面,在趙震的鏡頭下,特色更加清晰明顯:有小圓臉、國字臉、還有高鼻深目的胡人;他們姿態各異:有的目光堅定,有的神色輕鬆。他們是獨特的個體,又是氣勢磅礴的群像。

△圖為趙震和「爺」的合影,他說這尊秦俑很像「滅霸」

趙震在社交媒體上的頭像是兵馬俑的側臉,眉目英挺線條流暢,輪廓清晰。這是東方男子特有的男人味和精氣神,是祖先特有的精神面貌,特別美。

等身的兵馬俑,和人一樣高大。通過鏡頭,四目相對,他們仿佛活過來了,血肉豐沛,呼吸均勻、情感飽滿。這種對視,無聲勝有聲,一眼千年。

趙震不自覺地想像起當時的秦帝國,「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那個年代很迷人,如火山般噴薄爆發出燦爛的文明。那種觸動在心裡,是一場地震。他相信百萬無名將士以血肉之軀安天下;相信中國基因裡的獨特美,美在嚴陣以待的秦兵百萬,剛毅堅定、大氣磅礴。

用最清晰的照片、最近的距離把這種震撼之美帶給觀眾,是趙震的工作意義。

疫情前,下坑拍攝的趙震總能聽到來自世界各地參觀的遊客,用不同的語言腔調,說一句話:哇哦!

驚嘆的背後是震撼。趙震曾想用攝像頭把所有「哇哦」的表情拍下來。因為環境因素影響,計劃暫時擱置。但他總想有一天,能啟動這個項目,記錄下不同面孔,不同語言的「哇哦」。這是世界對兵馬俑的震撼,更是對中華文化的震撼。

「守陵人」與「守陵人家屬」

趙震的微信名叫「守陵人」。從小到大,趙震都守在這兒。小時候,父親在博物館工作,寒暑假他在秦俑村度過,趴在一號坑欄杆上,看著父輩們圍著兵馬俑工作。

當時條件艱苦,吃餛飩都得騎自行車跑三四公裡,但趙震覺得很幸福。村裡人很親切,不靠別的,靠的是大家都叫兵馬俑一聲「爺」的情。

後來,趙震成了文物攝影師,博物館成了他的家。兒時叫的一聲「爺」,就這麼一路叫了下來。

趙震說,我就是這裡的守陵人,他妻子也會玩笑說,那我也改名叫守陵人家屬。在夫妻倆眼中,守陵人這個名字,一點不瘮人,還格外溫情。

趙震和妻子有個習慣,晚上喜歡繞著秦陵遛彎,他們稱之為「走陵」。有時候颳大風下大雨,也會去秦陵走一圈,和「爺」說說話。

「走陵」一圈,剛好5.20公裡。每次夫妻倆走完,趙震總想說一句很俗但很想說的話:「達令(darling,譯為親愛的)我帶你來看我守的大陵」。都是最愛的人,都是要守護一輩子的事。

其實,趙震妻子也是他的「特別攝影助理」,有時候助手不夠,妻子會幫著拿筆記本和電池。無法進入文物區,妻子就遠遠在文物區外面看著他。有時候趙震想起來妻子的樣子就鼻子酸酸的。

細想那個場景,其實也很浪漫,女孩攥著電池,急匆匆地奔向兵馬俑一號坑。她傳遞的不是十萬火急的軍情奏報,更像是獨屬於兩個人特有的浪漫密語。

△圖為趙震在妻子生日時送給她的畫

有時結束工作回家,渾身是土,口罩都是黑的。有時候趙震妻子打趣說「不讓進門」,他會說這可是2000年前的灰,別人想要還沒有呢!

△圖為趙震工作完一天,口罩已經黑了

「我志願守護跪射武士俑

守護秦風赳赳「

趙震對總臺記者表示,博物館裡的所有人,和一號坑的秦俑一樣,沉默不語,隊列整齊,朝一個方向,勇往直前。守陵,守的是秦陵,守的也是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情懷夢想。

其實,秦俑們也守著趙震。起初本不打算參加《國家寶藏》的趙震,因為妻子的一句話,堅定了決心。她說:「背後有800多個爺撐著呢,怕什麼!」一下子就讓他定了心:「我的800多個爺就是我的底氣!」這才有如今趙震站在《國家寶藏》的舞臺,向億萬觀眾與網友講述與國寶有關的故事。

其實,趙震的職業不只是文物攝影師,他還喜歡通過畫筆描繪不一樣的歷史世界。

對國家寶藏,他有自己的理解:在文物工作者的眼中,寶藏不一定價值連城、金碧輝煌。但一定是文化精神承前啟後的路標,讓我們了解自己,時刻提醒我們是誰,我們要成為誰。

趙震受邀成為《國家寶藏》節目的國寶守護人,守護跪射武士俑,守護的更是所有中國人的文化家底。

舞臺上的趙震目光堅定,擲地有聲:

我們志願守護

跪射武士俑

守護歷史

守護秦風赳赳!

趙震的工作步履不停,他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讓大家看到秦俑的昂然氣概,讓大家更理解,秦俑造就的精氣神,至今仍奔流在我們體內;讓大家更深刻地感受到秦始皇帝陵兵馬俑的歷史文化之美,精神力量之美!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歷史背景

人殉是伴隨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隸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項殘酷而野蠻的喪葬制度。人殉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商代貴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陽殷墟王陵區內,已發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餘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訓,強調「明德保民」。周禮的誕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現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並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後廢止了人殉制度。秦獻公元年(前384年),「止從死」 ,秦國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春秋戰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生了變化,出現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俑」的本意就是人殉,當人殉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之後,「俑」便成了墓葬中陶塑、石雕、人像的專有名詞。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俑之所以在規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秦始皇的意志分不開。

歷史沿革

《史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 、《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蹟,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

1974年0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0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0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建築結構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原標題:「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衝上熱搜!原來是他)

來源:綜合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百度百科

流程編輯:U016

相關焦點

  • 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今天,#給兵馬俑拍照的人# 登上熱搜,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他的故事,被千萬網友關注,近十萬網友點讚。趙震的工作是給秦始皇兵馬俑拍攝證件照。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
  • 他說,這是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節目中,身為文物攝影師的趙震,分享了自己和秦始皇兵馬俑的今生故事。他說,拍陶俑就像在拍人像,看著他的眼睛仿佛「能感受到他的呼吸」↓↓↓趙震的工作是給秦始皇兵馬俑拍攝「證件照」,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
  • 「給兵馬俑拍照的人」衝上熱搜!原來是他: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目前他已經完成了兵馬俑一號坑862尊陶俑的拍攝這個人就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攝影師趙震他說:「這是全世界最棒的工作。」和給其他東西拍照不同,要想給兵馬俑拍好一張照片,可是有些不太容易。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信息資料部攝影師 趙震:「因為兵馬俑平時給大家的感覺都是鉛灰色的,但是每年有一段時間,陽光灑進來的時候,兵馬俑就不一樣了,我們平時拍到的兵馬俑和那個時候拍到的兵馬俑,都是很珍貴的影像,但在我心目中兵馬俑什麼時候都是最美的。
  • 給兵馬俑拍照的他有個震撼發現,剛強:真·寶藏攝影師
    ,他就是給兵馬俑拍照的人。在央視《國家寶藏》節目當中,趙震講述了自己給兵馬俑拍照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細節很震撼,就是趙震說他發現了兵馬俑臉上的工匠指紋。真是一眼千年,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鮮活,它也不乏生動的細節,缺的是發現,而每一次發現的背後,是耐心也是匠心。
  • 為兵馬俑拍「證件照」攝影師:我有世上最棒的工作
    他是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文物攝影師,為拍一張照片甚至要等一年,偶然發現兵馬俑唇邊的指紋,讓這位感性的70後大男孩激動哭了……採訪中,他跟揚子晚報記者分享了那些打動自己,「一眼即千年」的神奇瞬間,他說,「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 為每個兵馬俑拍下「證件照」 ,攝影師: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他是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文物攝影師,為拍一張照片甚至要等一年,偶然發現兵馬俑唇邊的指紋,讓這位感性的70後大男孩激動哭了……採訪中,他跟揚子晚報記者分享了那些打動自己,「一眼即千年」的神奇瞬間,他說,「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 為每個兵馬俑拍下「證件照」,攝影師: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他是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文物攝影師,為拍一張照片甚至要等一年,偶然發現兵馬俑唇邊的指紋,讓這位感性的70後大男孩激動哭了……採訪中,他跟揚子晚報記者分享了那些打動自己,「一眼即千年」的神奇瞬間,他說,「我擁有世界上最棒的工作」。
  • 給862尊兵馬俑拍寫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上官雲)「他就是給兵馬俑拍照的人!」最近,隨著《國家寶藏》的火爆,文物攝影師趙震以一種「出圈」的方式登上熱搜。  今年,趙震已完成862尊兵馬俑的拍攝。
  • 「給兵馬俑拍證件照的人」 刷爆全網:我看見了一枚指紋,來自2200年...
    而最先在熱搜和b站一夜爆紅、引得無數網友瞬間淚崩的,是一個專門「給兵馬俑拍照的人」。他叫趙震,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一名文物攝影師,負責拍攝秦俑考古發掘和館藏文物有23年之久。他說:「我覺得,我擁有全世界最棒的工作!」
  • 工匠傑作 兵馬俑上的指紋也是「國家寶藏」
    在外人看來,每天給兵馬俑拍照是一件枯燥的工作,但年輕的趙震樂此不疲。通過他的講述可以知道,他樂的不僅是攝影本身,也不只是鏡頭可以對準兵馬俑,還有兵馬俑背後的歷史和祖先創造奇蹟的工匠精神。所以,趙震在節目中說,給兵馬俑拍照,是攝影師與拍攝對象的一次合作,更是後代與先人的一次對話。兵馬俑有世界第八大奇蹟之稱。
  • 撞臉兵馬俑 沈騰在《國家寶藏》找到了自己的「前世面孔」
    其中無與倫比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坑於1979年10月對外開放,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歷經22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震撼世界的不只是數千件陶俑組成的龐大軍團,在巍峨軍陣與茂林封土背後,更是大秦帝國的象徵。
  • 全世界最好最棒的爸爸,在這裡
    致敬父親節 若一讀書育兒繪本推薦之十巴巴爸爸系列故事書巴巴爸爸是由法國漫畫家德魯斯·泰勒和他的妻子安娜特·緹森創作的典型藝術形象,作品張揚童心,弘揚大愛,提倡環保,影響了全世界幾代讀者。1975年,法國和荷蘭將「巴巴爸爸」的故事改編成動畫片,隨後在比利時、瑞典、德國、義大利等50多個國家播出,很快風靡全球。內容簡介:巴巴爸爸出生在法國。他從土裡長出來,但他不是一棵植物,而是一個動物。他是粉紅色的,有一個美麗溫柔的妻子巴巴媽媽,她會打理院子,會修水壩,喜歡為家人下廚,特別能幹。
  • 兵馬俑的黑科技太牛了,它到底是不是由活人鑄造?專家:絕不可能
    在陝西西安流行一種說法,說這秦始皇帝陵的位置選擇真是一片風水寶地,特別講究。要說這位置有多好?在景區看到的那一片山脈叫驪山,山底下有華清池,常年保持著43度左右的溫泉水,經溫泉水不斷衝刷的山巖又形成了當地有名的藍田玉。另一面有一條河叫渭水,渭水的旁邊是潼關,潼關盛產黃金。
  • 沈騰「撞臉」兵馬俑?《國家寶藏3》明晚開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本期《國家寶藏》特別邀請到2009年-2019年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發掘工作的主持者張衛星,以及給近8000尊兵馬俑辦「身份證照片」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攝影師趙震,深入講解國寶背後的故事。據工作人員透露,節目中,感性的趙震數次落下熱淚。
  • 兵馬俑難道是真人燒制?一尊兵馬俑裂開後,千古謎題終於天下大白
    秦始皇陵聞名世界,墓葬所屬的兵馬俑群被挖掘那天起就備受萬眾矚目,如果你參觀過秦始皇兵馬俑就會發現,這些兵馬俑的臉和表情栩栩如生,而且每個兵馬俑的身形和衣著都不一樣,仿佛真人一般,他們千人千面,沒有一個面孔是完全一樣的,這就不免讓人產生疑問,這些兵馬俑難道是真人燒制的?想想就有些毛骨悚然。
  • 說說秦始皇兵馬俑背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情!
    世界上有7大奇蹟,但我國的兵馬俑是並不亞於7大奇蹟的偉大工程。兵馬俑位於山西境內,每年都有很多觀光客去參觀。兵馬俑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那你了解兵馬俑背後的故事嗎?秦始皇陵東側約三裡出土的兵馬俑,宛如真馬一般高大雄偉,栩栩如生。
  • 全世界的女生得不到的男人-戳爺
    那個全世界的女生都得不到的男人-戳爺,戀情結束了。戳爺有很多寫給他的男友的歌,都很好聽。最深入人心的一首《for him》一開始是一段非常好聽的旋律,像蜜戀情人之間的甜蜜。之後緩緩而來戳爺磁性的聲音。我有很多缺點,殘缺不全,而你修殘補缺,恰巧補全了我所有的缺點。我們是如此天造地設的一對,像世界上最甜蜜的戀人,任何人都無法將我們分割,雖然許多人還是不看好我們,說我們不會走很遠。但我們依然愛瘋狂,誰都無法分開彼此,我們也都離不開彼此,我們才分開一分鐘,就好像相隔一年那麼久。
  • 日本富豪建日式「兵馬俑」,本想留名於世,如今卻無人前來
    我相信兵馬俑是世界八大奇蹟之一,曾經是我國千古一帝秦始皇下令的, 據說這是為了秦始皇死後繼續在地下世界留下皇帝,據說那是不可能的,現在兵馬俑也是中國古代史的象徵,不僅是中國人,很多外國人也想看。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日本也有這樣的「兵馬俑」,是現代建築,和中國的兵馬俑大不相同, 今天我們來看看日本的這個仿造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