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是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堅實屏障。
當軍人換上運動服,某種意義上,他們以獨特的形式,守護著中國體育成長、發展、壯大。
今天,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軍事體育訓練中心宣布,軍隊不再保留群眾性強、社會資源豐富的競技體育項目隊,不再參加全國綜合性體育運動會和單項賽事。這也就意味著,「八一」這面旗幟將在中國體育的職業賽場上封存。
此刻回首,那些令人難忘的經典,從腦海深處不斷湧出。
這其中,有低谷中的風雨同舟,有歡呼時的氣壯山河,有在賽場上不退一步的堅毅執著,有在五星紅旗下的莊嚴軍禮……
這些,也成為中國軍人運動員留在賽場上的永恆經典。
中國八一男子籃球隊隊員穆鐵柱(左二)和匡魯彬領取第一屆世界男子籃球俱樂部冠軍隊錦標賽亞洲區選拔賽冠軍隊獎盃和紀念杯(1981年4月攝)。新華社發
「中國的半個籃筐」
回望中國籃球的歷史,視線很難從一個身高2米28的「鐵塔」上越過。如同曾經中國男籃的對手們難以逾越一樣,穆鐵柱以一己之力撐起了球隊內線,更撐起了上世紀70-80年代中國籃球的旗幟。
作為那時中國籃球的頂梁柱,穆鐵柱自1972年加入濟南軍區籃球隊,在20年的籃球運動生涯中,獲得了無數的榮譽,更是被譽為「中國的半個籃筐」。
「八一」隊隊員穆鐵柱(上右)在與應邀來華訪問的美國國家男子籃球隊進行的比賽中投籃(1979年4月攝)。新華社發
1978年曼谷亞運會,穆鐵柱帶領中國男籃第一次站上亞洲之巔。次年,他又帶領當時的八一隊兩勝來訪的美國大學生聯隊,引起了世界籃壇的矚目。
穆鐵柱曾經在一場比賽中獨得80分,在中國籃壇留下了一個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當「小巨人」姚明在談起這位前輩時,也只能是「一種仰視、一種仰慕」。
1992年8月5日晚,以鄭海霞為主力中鋒的中國女籃戰勝古巴隊,進入巴塞隆納奧運會女籃決賽。中新社記者 趙偉 攝
「鄭海霞時代」
如果說穆鐵柱未能代表中國男籃參加過奧運會,是他職業生涯為數不多的遺憾,那對於中國女籃前輩鄭海霞而言,奧運會則是榮譽的象徵。
1982年,鄭海霞進入八一隊,1983年如願進入國家隊,由此開啟了一段中國女籃前所未有的「鄭海霞時代」。她身高體壯又能攻善守,也成為中國女籃史上少有得分能力極強的高大中鋒。
資料圖:鄭海霞 圖片來源:新華網
1983年世錦賽上,鄭海霞隨國家隊贏得季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7歲的鄭海霞即以中國女籃主力中鋒的身份參加並取得銅牌;1992年,鄭海霞和隊友獲得巴塞隆納奧運會的銀牌。
1997年,鄭海霞參加了美國WNBA的比賽,成為涉足該項賽事的第一位亞洲人。她以靈活協調、能攻善守的特點贏得了美國乃至世界球迷的喜愛,走出國門的鄭海霞也被外國記者稱為「中國的長城」。
陳招娣(右二)資料圖。圖片來源:Osports全體育圖片社
五連冠與「拼命三郎」
上世紀八十年代,女排姑娘用氣壯山河的五連冠,開創了中國「三大球」翻身的新篇章。而站上最高的領獎臺的中國女排隊員中,陳招娣並不是最顯眼的一個。
作為中國女排五連冠期間的核心隊員,陳招娣防守出色,技術全面,關鍵時刻能豁得出去,也被成為女排隊伍中的「拼命三郎」。
在1981年世界盃中日女排最後決戰中,陳招娣堅持帶傷上場,當中國女排最後捧起第一個世界冠軍時,她已經痛得站不起來了,最後還是隊友背著她,一起上了領獎臺。
2006年7月14日,中央軍委正式批准陳招娣晉升少將軍銜。她說:「如果說奪冠是運動員的執著追求、當將軍是士兵的光榮夢想的話,那麼現在,我真的是美夢成真。不過,對於我個人而言,這既是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
1992年2月10日,葉喬波在頒獎儀式上。1992年,第16屆冬奧會在法國阿爾貝維爾舉行,葉喬波連奪女子速滑500米和1000米兩枚銀牌,終結了中國冬奧會無獎牌的歷史。 新華社記者李根興攝
「喬波精神」
1992年5月,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速滑運動員葉喬波「體壇尖兵」榮譽稱號。當年,這位軍人運動員在法國阿爾貝維爾,奪得了中國人在冬奧會上的第一枚獎牌。
在那屆冬奧會上,葉喬波獲得1000米和500米速滑的2枚銀牌,為中國在冬奧會史上實現了獎牌零的突破。唯一的遺憾是她在最拿手的500米速滑時,由於對方選手的碰撞,僅以0.02秒的差距和冠軍失之交臂。
1992年法國阿爾貝維爾第十六屆冬季奧運會,葉喬波掛著冰刀去,坐著輪椅凱旋成為當年的一個體壇神話。中新社發 趙彤傑 攝
為了能夠一圓冬奧會冠軍的夢想,葉喬波繼續奮戰在冰場之上,但傷病讓她不在不在又一屆冬奧來臨前夕接受手術治療。從葉喬波的膝蓋中共取出8塊碎骨,即便是醫生發出警告,但她依然決定參加最後一屆冬奧會。
1994年,葉喬波帶傷參戰,拿下第十七屆冬奧會女子速滑1000米比賽銅牌,這枚銅牌既悲壯也是功勳的獎章。
9歲踏上滑冰之路,葉喬波先後參加了124次國內外重要賽事,獲得過133枚獎牌,其中68枚金牌,23項世界冠軍……軍人出身的葉喬波身上堅韌不拔的精神,也成為中國速滑重新起步,追趕世界的年代中一座的豐碑。
2012年倫敦奧運會羽毛球男單決賽,中國選手林丹手持國旗敬軍禮慶祝奪冠。圖片來源:Osports全體育圖片社
超級丹
今年7月4日,中國羽毛球名將林丹,通過個人社交媒體平臺宣布退役,親手將自己的職業生涯,定格在了2020年的盛夏,20年國手生涯就此止步。
1995年,12歲的林丹在全國青少年比賽中奪得男子單打冠軍,被解放軍隊看中,不久便進入八一體工大隊,成為一名軍人。五年後,林丹入選國家隊,一段傳奇也從此迎來新的篇章。
2005年世界盃羽毛球賽,林丹完勝泰國選手波薩那,拿到他個人的首個世界冠軍。圖片來源:Osports全體育圖片
林丹是羽毛球運動歷史上第一位集奧運會冠軍、世錦賽冠軍、世界盃冠軍、亞運會冠軍、亞錦賽冠軍、全英賽冠軍以及多座世界羽聯超級系列賽冠軍於一身的全滿貫球員。
對於羽毛球運動來說他是「最偉大的球員」,對於球迷來說他是超級丹,面對職業生涯無數奮起挑戰的對手,林丹向世人證明了自己才是羽毛球的最強王者。
作為世界羽壇前無古人的雙圈大滿貫,林丹的偉大在於從不屈服的堅韌,在於站上巔峰的霸氣,而他奪冠之後面向五星紅旗敬軍禮的畫面,也成為中國體育的經典。
1984年6月,即將參加第23屆奧運會的馬燕紅(左)和吳佳妮在訓練間隙交談。(資料照片) 新華社記者胡越攝
「馬燕紅下」
論及中國體操驕傲的源頭,繞不過馬燕紅的名字。1963年出生的她,12歲被選入「八一」體操隊,不滿16歲時就代表中國隊在美國沃斯堡體操世錦賽上將高低槓金牌收入囊中。
在世界體操比賽的舞臺,中國隊如願摘得第一金。馬燕紅之於中國體操的意義,可以用劃時代形容。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她又一次稱雄高低槓,成為首位奧運奪金的中國女子體操運動員。
馬燕紅腹迴環繃槓團身後空翻轉體360度的下法,成為首個以中國選手名字命名的體操動作。網絡視頻截圖
歷史性的突破,源自馬燕紅夜以繼日的汗與淚,也與她精心準備的「秘密武器」有關。1979年美國世錦賽,她在比賽最後關頭用一個極具震撼力的下法一錘定音。
腹迴環繃槓團身後空翻轉體360度下,如此高難度的動作可謂前無古人。兩年後的世錦賽,她的動作被正式命名為「馬燕紅下」,這也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體操動作。
劉國梁和王皓在倫敦奧運會賽會敬軍禮。新華社 沈伯韓攝
不懂球的胖子
在賽場上,劉國梁在1993~2001年期間一直是國乒男隊的核心主力成員,是中國男子桌球歷史上第一位集奧運會、世乒賽、世界盃冠軍於一身的「大滿貫」得主。為國乒從上世紀90年代的低谷崛起立下過汗馬功勞。
作為教練,自2002年退役執起國家隊教鞭,儘管雅典奧運會痛失男單金牌,沒能給劉國梁的執教生涯開個好頭,但失敗並沒有阻擋他和國乒前進的腳步,15年間豪奪63個世界冠軍,培養出馬龍、張繼科等眾多頂尖選手,是他交上的執教答卷。
1996年8月1日,劉國梁奪得亞特蘭大奧運會桌球男子單打金牌。新華社發(徐步攝)
如今,作為中國乒協主席的劉國梁,正率領球隊備戰壓力前所未有的東京奧運會,而在他心中,依然難忘自己曾經是個當兵的人。
劉國梁10歲進入八一桌球隊,從此就和橄欖綠結下了一段特殊的情緣。為國而戰是一生的榮光,劉國梁也曾坦言:「感恩八一隊30年的培育之恩,感謝與我並肩戰鬥和繼續戰鬥下去的戰友。」
李富勝撲救瞬間
「鐵門」李富勝
李富勝是中國足球歷史上初代傳奇國門。從1978年曼谷亞運會開始,直到1984年亞洲杯前,綽號「鐵門」的李富勝都是當仁不讓的首席國門。
李富勝的反應極其靈敏,身段也非常靈活。1982年世界盃預選賽中,李富勝以出色的表現入選亞洲明星隊,成為首位入選亞洲明星隊的中國球員。
作為80年代初期國家隊的主力門將,李富勝的成名之作是在1981年世界盃預選賽,中國隊對陣科威特隊的比賽中,他沉著鎮定地撲出了科威特隊的點球,確保了中國隊的優勢以及最後3:0的勝局。
李富勝撲救瞬間
那場比賽勝利的意義完全超出了足球範疇,而李富勝撲救點球的英姿也定格在中國球迷心中,成為那個時代中國足球集體記憶的經典瞬間。
1984年退役之後,李富勝將對體育的熱愛傾注在八一隊中,他將曾出任八一足球隊的政委、主教練,並在1999年出任八一體工大隊大隊長。
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開幕式在武漢體育中心舉行。圖為火炬手劉玉棟跑向火炬臺。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戰神」劉玉棟
劉玉棟,這個名字對於中國籃球來說意味深長——7次代表八一隊奪得CBA總冠軍,3次代表中國隊奪得亞錦賽冠軍,2次作為主力隊員出徵奧運會,書寫了「戰神」傳奇。
劉玉棟說,入伍30多年,軍人的身份給了他「鋼鐵一般堅硬」的個性。
劉玉棟(右)在對方球員防守下躍起投籃。新華社記者焦衛平攝
常年大負荷運動,劉玉棟膝關節傷痕累累。醫生曾從他的膝關節中取出了整整10枚碎骨。10塊小碎骨在膝蓋裡磨,一般人就是走路都不行,他卻忍著病痛和隊友拿下聯賽冠軍。
2019年10月18日晚,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最後一棒火炬手劉玉棟手持著「和平榮光」火炬點燃賽會主火炬塔,他說:「我們的使命就是把『八一精神』生生不息地傳承下去!」
中國八一男籃主教練王治郅(左一)行軍禮。中新社記者 侯宇 攝
「追風少年」王治郅
就在中央軍委訓練管理部軍事體育訓練中心宣布軍隊不再保留群眾性強、社會資源豐富的競技體育項目隊的前一天,中國籃協用84個字,宣告了八一隊在中國籃球職業舞臺上的謝幕。
如果想要找出貫穿八一男籃從始至終的標籤,曾經以球員、助理教練、主教練這些不同身份出現在這支球隊的王治郅,是不二之選。
八一南昌隊主教練王治郅(右一)在比賽中。中新社記者 韓海丹 攝
王治郅對八一隊可謂鞠躬盡瘁,曾率隊七奪總冠軍。2014年的2月16日,完成了職業生涯最後一戰的王治郅曾對現場送別的6000名觀眾這樣說道:「謝謝大家陪我到最後,向每一個有籃球夢想的人致敬。」
這句話,這一次,送給大郅,也用來送別八一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