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浣熊「佔領」華人住宅 這些動物闖後院讓華人崩潰

2021-01-11 中國新聞網

  中國僑網4月28日電 題:7隻小浣熊「佔領」華人住宅 這些闖進後院的動物把華人整崩潰了

  近日,加拿大多倫多一華人妹子家裡來了一群「不速之客」——小浣熊。一開始是一隻,後來又生了6隻,然後這一家就在天花板上安家了。

  在和浣熊一起生活的日子裡,華人妹子經常被它們的夜間活動驚醒,為了把它們趕走,她用掃帚恐嚇、用籠子捕、還在家播放狼叫、老虎叫、獅子叫……然而都沒什麼效果。妹子也聯繫過物業,工作人員說,要麼等著浣熊自己搬走,要麼就只有撬天花板了……

  小浣熊,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乾脆麵」

  浣熊,依靠帶著煙燻眼線的無辜面孔和好鬥難纏的性格橫行霸道,已經成為北美勢利最大的街頭匪幫。在華人圈流行這樣一句俗語,「浣熊進屋,全家都哭,浣熊進門,house變墳。」

  它們穿牆打洞,沒有進不去的屋。進了屋也不客氣,大吃大嚼不亦樂乎。更可怕的是,小浣熊還會拖家帶口地住進你家……

  「如果你在家裡發現一隻浣熊,那八成會在閣樓上發現一窩。」家住舊金山的華人Zoe說。「有段時間總感覺房頂上有聲音,結果發現一群浣熊安居樂業,房簷都撓爛了,隔層裡面全是它們留下來的排洩物,臭氣燻天。」

  為了把他們「請」出去,華人朋友們絞盡腦汁鬥智鬥勇,以扳回人類食物鏈頂端的尊嚴。比如,用噴霧,結果把自己燻夠嗆……

  再比如,用武力制服。加拿大華人阮先生曾用木棍打斷了一隻浣熊的腿,結果被鄰居舉報遭到警方逮捕。官司打了兩年,他最終被判賠償前腿骨折的浣熊醫療費1365加元,還要完成100個小時的動物避難所義工服務。

  打不得,那把它們「請」進籠子裡總可以了吧。華人王先生曾把浣熊逮住放在籠子裡兩周,結果被人控告他「導致一頭動物蒙受痛苦」,罪名成立,被罰款1000加元,終身禁用誘捕籠。

  對付浣熊大法

  比較靠譜的方法是請專業浣熊驅逐公司,缺點是價格比較昂貴;

  在浣熊洞口放幾個用氨水浸泡過的網球,或者辣椒粉和胡椒粉混合粉末,把他們燻走;

  自己用專業鐵籠誘捕,抓到後好吃好喝伺候一下,然後去野外放生;

  不光要把浣熊家族全部移除,它們的糞便、尿液和食物等也都要清理乾淨,避免滋生細菌;

  查看閣樓、屋頂、通風口是否有漏洞,封鎖一切可能的浣熊入口;

  搞好清潔,及時清理家裡的垃圾桶,浣熊最喜歡翻垃圾桶了。

  大戰臭鼬 你永遠不想了解的酸爽感受

  華人在海外,經常會遇到小動物們「非法入侵」私人領地的事兒。跟小浣熊一樣鬧心的,還有臭鼬。

  臭鼬,大小如家貓,尾巴高高翹著,看起來很可愛的樣子,可是一旦它使用殺傷性武器,你肯定不會這麼認為了。

  美國南加州華人王女士前一陣剛買了一輛新車,不料一隻臭鼬鑽進了車裡,小傢伙走了,臭味卻永遠留下了。王女士想盡各種辦法,西紅柿汁、醋水擦車,衝洗騎車底盤,噴香水……

  怎麼都沒效果,王女士最後只有暫時把車放地下車庫晾著不用了。

  臭鼬還很喜歡騷擾寵物,林女士家的狗不幸被噴。林女士給狗洗了好幾次澡仍無法消除臭味,夫妻兩人身與和房子都瀰漫氣味。「渾身都是臭味,我實在沒臉出門,原以為24小時後會散,第二天人、狗和房子仍氣味強烈。噴再多香水也沒用,只好跟公司請假,暫時不去上班。」林女士說。

  對付臭鼬大法

  洛杉磯動物照顧和管控部門(LA Department of Animal Care and Control)工作人員提醒:

  用腳拍打地面和慢慢豎起尾巴都是臭鼬噴射的警告動作,不要靠近它們;

  臭鼬一般走進房子都是為了找食物,不要碰它,它也不會主動攻擊;

  若遇到臭鼬誤闖家中,民眾勿需驚慌,可聯繫動物保護部門的專家上門處理;

  臭鼬噴出的汽水味道很難去除,應當迅速用漂白粉和消毒液洗衣;

  如果寵物不幸被噴,主人應戴上橡皮手套,儘快用紙巾將附著的黏液去除,再用小蘇打粉、雙氧水、洗碗水、水調成洗液,清潔寵物。

  黑熊出沒,就問你怕不怕?

  雖說也是「熊出沒」,但是大黑熊出沒就比小浣熊嚇人多了。

  2018年8月,一頭年輕黑熊曾進了加拿大卑詩省高貴林(Coquitlam)市一華人超市的停車場,這貨步伐穩健、悠然自得,絲毫沒有離開的意思。

  卑詩省保育官辦公室接到報案後,派人到現場給黑熊打了麻醉劑,才將它帶離。

  夏季,加拿大黑熊闖入居民區的事件頻發。2018年7月,多倫多Port Perry市的一個居民區,來了一隻「有點慫」的大黑熊,見到人之後慌慌張張,在社區裡一通亂竄,之後爬上了一棵樹怎麼都不肯下來。最後警方使用麻醉槍,才將黑熊裝車送回樹林。

  2017年5月,加拿大華人李先生家裡也來了這麼一位300磅重的「客人」,在門外徘徊了一個多小時,還趴在窗口往屋裡張望,嚇得張先生4歲的兒子崩潰大哭。

  報警後,警察派出緊急特遣部隊基於安全考慮,把這隻300磅大黑熊射殺。

  如何防範黑熊

  加拿大野生動物專家給出了一些防範後院被熊入侵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不要放置食物垃圾在室外;

  使用較強的消毒液清理垃圾容器和回收箱,並考慮使用熊抗罐;

  及時釆摘樹上的熟果子,徹底清理燒烤爐內殘餘食物,將燒烤用具存放在一個安全且不易被熊發現的地方;

  不要把水果、蔬菜、肉製品、魚類或乳製品放到戶外。

  美洲獅的深情對望 愛我你敢不敢?

  私闖過華人後院的大塊頭,除了大黑熊之外,還有美洲獅。

  加拿大溫哥華高貴林市一華裔女子家裡,就來過這麼一位。這頭美洲獅在玻璃門前停留了一會,還隔著一道玻璃門往裡窺視,目光炯炯地與女主對望,露出一口尖尖的牙齒,似乎尋找食物,無果後又返回樹林。

  美洲獅是隱居動物,一般對人類活動不怎麼感興趣,但當他們靠近時,一定多加小心。

  此前,美洲獅襲擊人類事件時有發生。2019年3月,一名4歲男童在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島的Lake Cowichan附近,遭遇美洲獅襲擊;2019年2月,美國科羅拉多州一名男子日前在山中跑步時突遭美洲獅攻擊,他為保命奮力一搏,徒手掐死了美洲獅……

  偶遇美洲獅咋辦

  加拿大自然保護官員普拉蒙登提醒:「如果迫不得已需要擊退它,建議嘗試在地面上找一些東西——比如棍子或石頭,扔向美洲獅。你要讓自己看起來儘可能強大,如果你有一件夾克,把它展開。你要大聲堅定地向美洲獅喊話,強勁不退縮地對它。」

  其實,「誤入歧途」的動物們,有時也會與人類上演溫情的一幕。

  日前,加拿大萬錦市一華人於先生後院來了三隻小鹿,於先生每天用白菜花、胡蘿蔔、玉米熱情招待它們。吃飽喝足的3隻在於先生家安營紮寨,不願意走了。

  或恐懼、或崩潰、或驚險、或溫情,構成了人與「誤闖」動物的百態。

  小僑相信,海外華人在與這些「奇妙朋友」一次次碰面的過程中,總能尋找到更為合適的相處方式。

  你家有闖入過小動物麼?留言與小僑分享吧!

  (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作者:吳侃,ID:qiaowangzhongguo)

相關焦點

  • 華人「佔領」的澳洲小島,華人佔比達70%,會講粵語在這暢通無阻
    而這些中國的移民歷史,導致了世界上有著很多國家都擁有著數量不菲的華人群體,就比如馬來西亞,建國初期一半人口都是華人,就比如泰國和印尼,都各自有著1000萬的華人群體,還比如新加坡,華人一直掌握著著當地不少的財富。可以看出華人在東南亞國家中分量都不小,甚至有些還佔據了當地人口的三分之一。
  • 摸黑偷偷進花園,浣熊被抓包後嚇成表情包:別動,他看不到我們!
    近日,在國外社交媒體上流傳這樣一段小視頻,花園裡兩隻小浣熊正在行走,網友在敲打車窗,浣熊聞聲嚇壞,一動不動,前面領頭的小浣熊姿勢讓網友捧腹大笑。視頻截圖視頻現在已經有845萬點擊量,網友紛紛為浣熊配文稱「別動,他看不到我們!」
  • 義大利普拉託「零感染」 華人社區復工復產闖難關
    (抗擊新冠肺炎)義大利普拉託「零感染」華人社區復工復產闖難關中新社北京6月18日電 題:義大利普拉託「零感染」華人社區復工復產闖難關作者 吳侃>疫情期間,義大利普拉託的華人社區一直維持「零感染」記錄,但疫情使得當地華人經濟停擺,重啟的過程更是困難重重。
  • 1998年,印尼政府默許國內屠殺華人,經濟損失無法估計
    1998年5月13日,暴徒們偽裝成學生,乘坐卡車來到了華人居住的地區,開始了他們的暴行,數千家商店、銀行、住宅被砸被燒被搶,當地有很多華人被殘忍迫害。暴動發生後,我國駐印尼的大使館第一時間展開了護僑工作,通過電話,逐個聯繫當地的華僑和中國公民,詢問他們的安慰。
  • 後院早已被中國佔領
    二十多年的星移鬥轉滄海桑田,矽谷的華人高管逐漸式微,隨著矽谷科技巨頭華人高管時代的結束,領導層大換血,印度裔CEO如雨後春筍般迅速佔領矽谷科技高地。 幾點原因:沒有誰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印度人也不例外 谷歌、微軟、Adobe、美光……提到這些巨頭的名號總是如雷貫耳,而這些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擁有一個印度裔的CEO。
  • 熱愛大自然 美國南加州華人花15年在後院搭建樹屋
    劉先生後院草坪上的巨石,增添了庭院的雅趣與想像空間。(美國《世界日報》/楊青 攝)中新網12月2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在美國南加州有一對華人夫婦,一生痴迷園林造景研究。在他們房子的後院,就搭了一間五層的樹屋,讓人嘆為觀止。
  • 義大利華商住宅遭入室搶劫 案發時兩華人少年遭捆綁
    警方經初步調查,住宅遭搶劫的事主為當地一名華商,案發時正在家中玩耍兩名華人少年曾遭到歹徒捆綁。事件並未造成人員受傷,華商的兩個孩子則因歹徒恐嚇受到了不同程度驚嚇。據報導,警方表示,拉庭羅市入室搶劫案發生在15日傍晚。根據監控錄像顯示,案發時5名歹徒潛入位於拉庭羅市某地區一棟別墅式獨立住宅院落,隨後破門闖入住宅屋內。
  • 人類居家致動物活動頻繁 洛杉磯華人遇孔雀進屋討食
    洛杉磯華人區的不少居民表示,它們開始不時「私闖民宅」,走入屋內討食物。最近,不少亞凱迪亞市和聖瑪利諾市的居民稱,自己家的前後院是常有孔雀出沒。華裔馬先生形容,疫情開始後孔雀變得更多,有公孔雀求偶,也有母孔雀帶著小雀來院中棲息,幾乎「要把社區佔領了」。
  • 金礦被收,華人被殺,這個食人族島國上,還有2萬名華人在賭明天
    一查之下,這家中資公司來頭還不小。原來是中國最大的金礦企業之一——紫金礦業。2015年,紫金礦業投資了2.98億美元,獲得了巴布亞紐幾內亞波格拉金礦47.5%的權益。可是在2020年的時候,巴布亞紐幾內亞政府決定將這個金礦收歸國有,紫金礦業也無法繼續開採作業,損失慘重。
  • 崩潰!多倫多華人妹子在知名貓舍買英短,養了1個月被迫安樂死!
    就在前不久,多倫多一位華人妹子,在本地知名的西人英短貓舍,買了一隻奶萌的銀漸層,取名叫奶豆。可想而知妹子得有多崩潰,在送走奶豆之後,妹子每天都恍恍惚惚,飯也吃不下...沒有在TICA註冊,無證私自繁衍而且這家貓舍沒有在TICA和CIA註冊,是一家無證私自繁衍的後院貓舍。不只一位受害者稱收到了病貓。
  • 印度尼西亞的華人發展史,一部華人既被利用又被限制的血淚史
    直到1942年被日本佔領,三年後日本戰敗,荷蘭殖民者捲土重來,印尼人民最終擊敗了荷蘭人並取得了政權的獨立。在荷蘭殖民者入侵之前的階段,這些華人或是出於經貿目的、或是生活所迫向外尋找新的生存空間,而最終在印度尼西亞安家落戶。我們可以將其稱作自發性地主動移民。而在荷蘭殖民時期,華人的移民規模更是空前,數量激增,這一時期可以稱作主動與被動移民相軌並行的時期。
  • 美國疫情爆發,美國槍店老闆:華人顧客佔90%,華人就愛一種槍
    最近在疫情當中,美國的槍店生意越來越好,而且,據報導,美國槍店老闆表示:華人顧客佔了90%。主要是因為,在現在的情況下,在美國確實發生了一些襲擊亞洲人的事件。這也讓華人社區槍枝,攝像頭購買量都在大幅度增加,更好地進行自我保護。
  • 遇上賴租的房客,美國華人不想買房做房東了
    她有三棟房子出租,其中兩棟是住宅,一棟是商鋪。 其中一棟住宅的租客半年不交房租,最後她只好倒賠上萬美金讓其搬走。另外一棟住宅的租客享受政府福利,因為疫情,福利減少,租客拒絕補足差額。商鋪嘛,也是半年沒收到房租,租客明說「你告我啊」。
  • 這些華人可入境澳洲了!但疫情最恐怖一幕出現!動物傳人開始
    就在這時,大批華人被批准返澳了…奇怪的事情重現,英國首例貓咪新冠患者被發現,然而這已經不是第一起動物感染新冠事件了。華人的狗,美國的老虎,比利時、英國的貓,荷蘭的水貂…人類可以傳染動物,有的動物還疑似可以傳染人。
  • 日本稅改給旅日華僑華人帶來紅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三個方向實施的具體政策,對旅日華僑華人的企業和家庭以及個人有著不同的影響。旅日華僑華人企業在其中,更應關注其中的稅制變化。值得關注的是,菅義偉政府為吸引海外投資和資金方面的人才而大幅降低其報酬所得稅,這不僅為日本打造「國家金融都市」奠定良好的基礎,也為華僑華人在日本的發展拓寬路徑。
  • 美國華人黑幫老大,被捕後判2900年,法庭上:我從未傷害過華人
    但是在獄中他卻曾經說過一句溫暖無數華人的話:我從未傷害過華人。他就是周國祥。年少顛簸,血拼周國祥生於一個動蕩的年代,那時候新中國還沒有成立。中國局勢混亂,而且經濟不發達,大家的溫飽和生命安全都成問題。在那個時候,很多人都選擇去國外闖一闖,看看能否有一些「生財之路」。
  • 因疫情居家需要禮物安慰 美國華人聖誕網購忙
    因疫情居家需要禮物安慰 美國華人聖誕網購忙
  • 太極拳、八段錦 美國華人「宅家」鍛鍊不停歇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全美新冠肺炎肆虐,Safer at Home讓不少華人宅家躲避疫情。對於平時喜歡到健身房鍛鍊或在室外健身的華人,確實是個考驗。部分華人健身愛好者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居家鍛鍊,同樣達到健身效果。
  • 華人醫生Jason美國戰疫日記:希望和樂觀是應對驚濤駭浪的良藥,華人...
    自己則從後門進家,將衣物脫在太太準備的一個小帳篷裡,隨後淋浴、單獨吃飯、辦公,和太太只能隔空說話。雖然已儘可能做到隔離,但空氣無法隔離,Jason醫生與太太仍心存壓力。因為不斷從國內了解到疫情的最新情況,所以在美抗疫之初,Jason醫生與當地的醫生及民眾相比,還是有著格外的小心。
  • 印尼華人又有怎樣的歷史?
    與此同時,印尼還是華人華僑最多的國家之一。據估算,目前為止在印度尼西亞居住的華人華僑總數有近1000萬之巨,佔據了印尼總人口的5%。不過,這其中大部分都不再擁有中國國籍,其中90%以上的人已經加入了印尼籍。